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乡镇工业的不断壮大,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加上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繁荣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村经济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9-1
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生产要求
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农业机械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产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表1)。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技术的具体表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武装农业。只有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才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小康;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中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等重大问题休戚相关。
表1 我国1991-200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数据来源:我国农业机械购置政策研究課题资料汇编。
表2 农业物质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有关研究资料整理而来。
2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保障
农业机械化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可用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来表明(表2)。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能够反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效益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作用。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的贡献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在分析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后,发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贡献率可达到11.17-20.79%,尤其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3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工具
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总耕地的50%,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80%,生产的棉花占总产量的90%,蔬菜占总产量的95%。有效灌溉面积中70%是机电排灌面积,由于机电排灌能力的增强,使我国旱灾成灾率降低10%,水灾成灾率降低20%,机电排灌有效抵御了旱涝灾害;机械化旱作农业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危害的希望,通过综合机械化措施,可使约占全国50%耕地的无灌溉条件地区,每公顷增产300千克。
目前,我国机动植保机械有100多万台,手动植保机械8000多万台,这些植保机械使病虫害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每年能挽回粮食损失为总产量的10%,挽回棉花损失达30%。
地膜覆盖技术有助于增产,而人工进行覆膜的效率较低,并会造成薄膜的浪费,用机械覆膜能够比人工覆膜的效率高10-50倍,同时节省5%的薄膜,而且不受环境影响,即使在5级大风的外界环境下仍可照常作业,据测算每公顷能够节约60-100元的成本。
4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的有力推手
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解放出人力、畜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创造更多财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的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将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粮食增产。例如,利用机械施肥,能够达到深施的目的,因此,肥料利用率会比人畜力施肥,提高15-20%;小型中耕机的生产效率是人畜力的32倍,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公顷减少367.5元的投入;经过机械深耕、深松作业的地块产量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单产大约提高20-25%。
参考文献
[1] 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07).
[2]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3]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4] 蒋林志.农业机械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4(06).
[5] 张劲松.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的贡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村经济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9-1
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生产要求
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农业机械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产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表1)。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技术的具体表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武装农业。只有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才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小康;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中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等重大问题休戚相关。
表1 我国1991-200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数据来源:我国农业机械购置政策研究課题资料汇编。
表2 农业物质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有关研究资料整理而来。
2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保障
农业机械化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可用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来表明(表2)。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能够反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效益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作用。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的贡献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在分析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后,发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贡献率可达到11.17-20.79%,尤其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3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工具
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总耕地的50%,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80%,生产的棉花占总产量的90%,蔬菜占总产量的95%。有效灌溉面积中70%是机电排灌面积,由于机电排灌能力的增强,使我国旱灾成灾率降低10%,水灾成灾率降低20%,机电排灌有效抵御了旱涝灾害;机械化旱作农业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危害的希望,通过综合机械化措施,可使约占全国50%耕地的无灌溉条件地区,每公顷增产300千克。
目前,我国机动植保机械有100多万台,手动植保机械8000多万台,这些植保机械使病虫害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每年能挽回粮食损失为总产量的10%,挽回棉花损失达30%。
地膜覆盖技术有助于增产,而人工进行覆膜的效率较低,并会造成薄膜的浪费,用机械覆膜能够比人工覆膜的效率高10-50倍,同时节省5%的薄膜,而且不受环境影响,即使在5级大风的外界环境下仍可照常作业,据测算每公顷能够节约60-100元的成本。
4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的有力推手
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解放出人力、畜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创造更多财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的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将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粮食增产。例如,利用机械施肥,能够达到深施的目的,因此,肥料利用率会比人畜力施肥,提高15-20%;小型中耕机的生产效率是人畜力的32倍,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公顷减少367.5元的投入;经过机械深耕、深松作业的地块产量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单产大约提高20-25%。
参考文献
[1] 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07).
[2]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3]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4] 蒋林志.农业机械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4(06).
[5] 张劲松.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的贡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