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教师如何引导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运用语言文字,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略谈部编语文教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种教学策略,欲探寻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汉字之美,语文之美。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学习兴趣
关注识字教学之前,我们先看看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编撰顺序:首先认识一些简单的独体字;然后再学拼音;之后再进入阅读板块。由此不难发现:识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且部编语文教材识字、写字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教材将识字融入于不同活动中,识字内容更加丰富,识字方法愈加多元化,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设情境,激汉字学习之趣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学生很容易因为碰到学习困难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尽量避免这一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便根据小学生这一学习特点而设计“先识字后拼音”。教师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汉字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的欲望。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为识字教学创建良好的情境,就能调动孩子积极主动的情绪,识字质量就能有效提高。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教学融入生活元素,为学生建构生活化的学习,学生对汉字产生亲近感,一个个冰冷的汉字便会在学生心中化为一个个富有温度的文字。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笔者在形声字的识字教学时,利用动画教学,创设生动的情境——“小青”游玩的故事,来教学“晴”“清”“蜻”“睛”“情”。
师:一个周末,“小青”同学和它的好朋友“日”“氵”一起出去玩耍。(动画呈现故事情节:乌云渐渐散去,天空出现了一轮红日,山野一片光亮。小山旁有条清澈的溪流,水哗啦啦地流淌,像在唱着欢乐的歌。“小青”分别和“日”“氵”手拉手出现。)
生1:天晴啦!天晴啦!
生2:水真清!水真清!
师:“日”代表太阳,太阳出来了,天气晴了,所以“晴”是“日”字旁。
学生学着老师的方法也理解了“清”。再引导孩子编故事分别理解 “蜻”“睛”“情”。通过故事创编,孩子们发现了有日天气“晴”,有水方说“清”,有虫是“蜻”蜓,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
教师总结: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一定知道了这几个形声字的意思。
教师通过童话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跟随着故事情节,自然而然、颇有趣味又潜移默化地记住了这几个生字,还明白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懂得了汉字的意思。这些汉字因为熟悉而被学生接受,学生也因学得有趣而充满活力。通过学习,学生自然会认、会写、会用,学生也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具有学习动力。这里,教师不仅要扶放结合,又要关注学生自学能力、想象能力、说话能力等的培养,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借助偏旁理解了字义,并初步了解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师讲解不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激发想象,品汉字学习之形
儿童一进入小学先接触的是汉字,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儿童在“第一时间”建立了学习意识。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课,类似“日、月、水、火、山”等象形文字教学,教师如能适时激发想象,鼓励孩子大胆猜测,引导其联系经验等,都有助于学生在初次接触语文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第三课《口耳目》教学中,当教师教到“目”字时,首先尝试激趣导入:孩子们,你们看,古人把眼睛写得非常有趣。接着出示“目”的象形字的有关图片,观察后说说像什么?这样的教学轻松有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并通过观察了解到这是“目”,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同桌的眼睛,他们惊喜地发现象形字和实物的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出示“目”的演变过程,给学生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小结:为了方便记忆,也为了把汉字写得更规范,“目”字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另一方面将实物、图片与汉字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可感知的图片,学生从中发现汉字字形和身体各部位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教师将识字教学和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利用形象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从而有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一个个文字变得充满温度和灵性。
利用课件,寻汉字学习之美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直观的演示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地充实学生的体验,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笔者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第一课《天地人》教学时,因《天地人》一课是识字课开篇第一课,本课主要渗透的理念有:哲学启蒙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带着这些理念,教师尝试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生字学习与日常生活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能对传统文化“先入为主”。课堂上,首先教师播放童谣视频(童谣视频内容:略),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看过的童谣视频,说说“你、我、他”分别指谁?以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和生活体验中识记生字,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
温儒敏教授曾指出: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先认字再学拼音,是为了让学生对汉字获得“原初”的感受,放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因此,教材中第一单元的识字教學设计,教师可关注幼小衔接,借助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各种有趣的意境,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汉字鲜活的生命,汉字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进入到学生的内心,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等特点,进一步说明小学语文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学习汉字的必要性,当然这里所涉及的运用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合理有效地使用,相信通过这样轻松愉快的方式来学习,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理解也更深刻。
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如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激趣、品形、寻美上作足文章,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宁.提高识字、写字课堂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01):105.
[2]周以富.触及一切美好的开始第一学段语文识字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16(01):96.
[3]钟倩.高效课堂是实现低年级识字教学高效的主要途径[J].考试周刊,2016(49):49.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学习兴趣
关注识字教学之前,我们先看看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编撰顺序:首先认识一些简单的独体字;然后再学拼音;之后再进入阅读板块。由此不难发现:识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且部编语文教材识字、写字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教材将识字融入于不同活动中,识字内容更加丰富,识字方法愈加多元化,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设情境,激汉字学习之趣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学生很容易因为碰到学习困难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尽量避免这一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便根据小学生这一学习特点而设计“先识字后拼音”。教师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对汉字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的欲望。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教师如果能为识字教学创建良好的情境,就能调动孩子积极主动的情绪,识字质量就能有效提高。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教学融入生活元素,为学生建构生活化的学习,学生对汉字产生亲近感,一个个冰冷的汉字便会在学生心中化为一个个富有温度的文字。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笔者在形声字的识字教学时,利用动画教学,创设生动的情境——“小青”游玩的故事,来教学“晴”“清”“蜻”“睛”“情”。
师:一个周末,“小青”同学和它的好朋友“日”“氵”一起出去玩耍。(动画呈现故事情节:乌云渐渐散去,天空出现了一轮红日,山野一片光亮。小山旁有条清澈的溪流,水哗啦啦地流淌,像在唱着欢乐的歌。“小青”分别和“日”“氵”手拉手出现。)
生1:天晴啦!天晴啦!
生2:水真清!水真清!
师:“日”代表太阳,太阳出来了,天气晴了,所以“晴”是“日”字旁。
学生学着老师的方法也理解了“清”。再引导孩子编故事分别理解 “蜻”“睛”“情”。通过故事创编,孩子们发现了有日天气“晴”,有水方说“清”,有虫是“蜻”蜓,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
教师总结: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一定知道了这几个形声字的意思。
教师通过童话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跟随着故事情节,自然而然、颇有趣味又潜移默化地记住了这几个生字,还明白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懂得了汉字的意思。这些汉字因为熟悉而被学生接受,学生也因学得有趣而充满活力。通过学习,学生自然会认、会写、会用,学生也因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具有学习动力。这里,教师不仅要扶放结合,又要关注学生自学能力、想象能力、说话能力等的培养,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借助偏旁理解了字义,并初步了解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师讲解不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激发想象,品汉字学习之形
儿童一进入小学先接触的是汉字,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儿童在“第一时间”建立了学习意识。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课,类似“日、月、水、火、山”等象形文字教学,教师如能适时激发想象,鼓励孩子大胆猜测,引导其联系经验等,都有助于学生在初次接触语文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第三课《口耳目》教学中,当教师教到“目”字时,首先尝试激趣导入:孩子们,你们看,古人把眼睛写得非常有趣。接着出示“目”的象形字的有关图片,观察后说说像什么?这样的教学轻松有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猜测的积极性很高,并通过观察了解到这是“目”,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同桌的眼睛,他们惊喜地发现象形字和实物的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出示“目”的演变过程,给学生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小结:为了方便记忆,也为了把汉字写得更规范,“目”字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另一方面将实物、图片与汉字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可感知的图片,学生从中发现汉字字形和身体各部位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教师将识字教学和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利用形象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识记字形,从而有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一个个文字变得充满温度和灵性。
利用课件,寻汉字学习之美
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直观的演示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贴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大程度地充实学生的体验,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笔者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第一课《天地人》教学时,因《天地人》一课是识字课开篇第一课,本课主要渗透的理念有:哲学启蒙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带着这些理念,教师尝试通过多媒体技术把生字学习与日常生活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能对传统文化“先入为主”。课堂上,首先教师播放童谣视频(童谣视频内容:略),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看过的童谣视频,说说“你、我、他”分别指谁?以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和生活体验中识记生字,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
温儒敏教授曾指出: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先认字再学拼音,是为了让学生对汉字获得“原初”的感受,放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因此,教材中第一单元的识字教學设计,教师可关注幼小衔接,借助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各种有趣的意境,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汉字鲜活的生命,汉字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进入到学生的内心,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等特点,进一步说明小学语文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学习汉字的必要性,当然这里所涉及的运用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合理有效地使用,相信通过这样轻松愉快的方式来学习,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理解也更深刻。
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如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激趣、品形、寻美上作足文章,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宁.提高识字、写字课堂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01):105.
[2]周以富.触及一切美好的开始第一学段语文识字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16(01):96.
[3]钟倩.高效课堂是实现低年级识字教学高效的主要途径[J].考试周刊,2016(49):49.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