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世界经济转型和调整关乎中国未来

来源 :国际展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_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处于转型和调整之中已成为国际问题研究学者的共识,但世界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什么?转型的动力来自何方?中国将受到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困境,认为其调整是主要内容;也有学者从国家经济实力消长的角度,认为新兴国家的崛起是核心内容;还有学者提出世界经济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可借此获得跳跃式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笔者认为这些都只是表象,对世界经济的转型,还需要从更加深刻的层面来认识,需要把握其发展规律。
  就世界经济而言,一定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决定着国际分工和各国的分工地位。随着技术进步及其全球扩散,制造业全球生产和分工格局正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产业结构也正发生变化和转型。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原来建立在特定分工格局上的世界经济调控协调机制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机制的载体,即国际经济组织也需要相应地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力量对比和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变化。如果能够深刻认识到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那么对未来世界经济转型调整的认识也会全面和客观得多。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吸引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资本,利用自身人力资本优势在制造业生产环节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新兴大国。但对于未来世界经济的转型和调整,似乎不能简单地只看到这种差距缩小的趋势,不能盲目乐观地看待以GDP衡量的经济实力变化。未来的世界经济转型和调整将是从技术革命到国际分工以及产业结构和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全面转型调整。资源瓶颈、环境承载瓶颈已使以物质商品生产为核心的世界经济生产力无法再盲目扩张。在新的科技革命取得突破之前,新的生产力增长动力将更多地转向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制造业”以及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世界经济调控和协调机制的重新部署,如TPP和TTIP等,都将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应对在这些转型和调整中取得先机,中国经济就难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是我们应对世界经济转型调整的唯一正确途径。
其他文献
“孝”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孝者德之本”,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在现代,“孝”教育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孝”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
介绍了铝电磁铸轧的研制和试验过程,讨论了电磁感应器有关参数对铸轧工艺的影响,提出了尚需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电磁铸轧设备和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这是人类知识门类和学科划分史上的伟大创举。对于一门一级学科的建设。既要有从“学科逻辑”出发的“外在建设”,又要有从“真理逻辑
2012年4月16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北京外国语大学、察哈尔学会、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文汇报》、《解放日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就中国公共外交的新机遇、新使命、新途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