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课堂的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成长,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在初中物理这样一个学科的起始阶段,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就显得更加重要.笔者结合初中物理教学中对提问的探索与实践,谈谈思考与认识.
1愉悦的问题,能诱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
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生活情境、谜语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温度计”时,老师适时的给学生出示一个谜语:“闪闪一银河,风吹不起波,遇热河水涨,遇冷河水落”.设计这样的谜语情境,不但能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同时还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温度计测温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高低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开放性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内容时,在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根铁丝,告诉同学们:“这根铁丝现在的温度较低,我现在要让它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同学们能告诉我该怎么做吗?”学生会回答用火烤,老师继续问:“只有这一种办法吗?”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探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放在火上烤;(2)放在太阳下晒;(3)放在热水中泡;(4)反复弯折;(5)用锤子煅打.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一起分类、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发散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物理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比较抽象或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4在重点知识处设问,突破重点,提高创新能力重点是指每节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知识内容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紧扣重点,调整或改编教材(课本),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只需简略讲,然后再考虑如何教,用什么方法去教那些知识.由于有些重点知识比较枯燥,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若仅凭老师的讲授,学生又难以理解,也容易忘记.这时,老师不妨在重点处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索的心态去探究.例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笔者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奇特的实验.
在讲台上放置了一个转盘,上面竖直放着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后面放着一只透明的杯子,玻璃前放了一支蜡烛,并点燃了它.随后,笔者调整了一下转盘,这时学生们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玻璃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
“我现在要往这只杯子里倒水了,如果水没过了蜡烛会怎么样?”我问.“蜡烛当然会熄灭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听了学生们的回答,笔者笑而不答,而是拿了一瓶水,缓缓地倒向杯中.当水面没过蜡烛的火焰时,学生惊奇地发现火焰并没有熄灭.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全都被调动起来了,听到学生们惊奇的声音,笔者笑眯眯地调整了转盘.这时学生们才发现,刚刚在杯中的蜡烛不见了,只有一杯水.
然后,笔者说道:其实杯中本来没有蜡烛,大家刚才看到的杯中蜡烛是玻璃板前面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到《平面镜成像》合作探究中,提高了学习过程的高效性,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5在学生兴趣共同处设问,激发热情,提高联系实际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兴趣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深厚的情感和志趣,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任务.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新颖别致,注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提问情境,使学生喜闻乐答,在思考作答中增长见识,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学习《力》这节新课时,老师可以带一排球,上课时将排球用力打在地面上,(球飞出去并被反弹回来),接着让学生用手拍打课桌,并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感受,从而导入到新课《力》的学习中去.学生从课堂开始解决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激发起求知欲和學习新知识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以饱满的高涨热情,投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物理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1愉悦的问题,能诱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
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生活情境、谜语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温度计”时,老师适时的给学生出示一个谜语:“闪闪一银河,风吹不起波,遇热河水涨,遇冷河水落”.设计这样的谜语情境,不但能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同时还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温度计测温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高低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开放性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内容时,在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根铁丝,告诉同学们:“这根铁丝现在的温度较低,我现在要让它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同学们能告诉我该怎么做吗?”学生会回答用火烤,老师继续问:“只有这一种办法吗?”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探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放在火上烤;(2)放在太阳下晒;(3)放在热水中泡;(4)反复弯折;(5)用锤子煅打.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一起分类、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发散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物理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比较抽象或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4在重点知识处设问,突破重点,提高创新能力重点是指每节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知识内容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紧扣重点,调整或改编教材(课本),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只需简略讲,然后再考虑如何教,用什么方法去教那些知识.由于有些重点知识比较枯燥,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若仅凭老师的讲授,学生又难以理解,也容易忘记.这时,老师不妨在重点处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索的心态去探究.例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笔者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奇特的实验.
在讲台上放置了一个转盘,上面竖直放着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后面放着一只透明的杯子,玻璃前放了一支蜡烛,并点燃了它.随后,笔者调整了一下转盘,这时学生们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玻璃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
“我现在要往这只杯子里倒水了,如果水没过了蜡烛会怎么样?”我问.“蜡烛当然会熄灭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听了学生们的回答,笔者笑而不答,而是拿了一瓶水,缓缓地倒向杯中.当水面没过蜡烛的火焰时,学生惊奇地发现火焰并没有熄灭.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全都被调动起来了,听到学生们惊奇的声音,笔者笑眯眯地调整了转盘.这时学生们才发现,刚刚在杯中的蜡烛不见了,只有一杯水.
然后,笔者说道:其实杯中本来没有蜡烛,大家刚才看到的杯中蜡烛是玻璃板前面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到《平面镜成像》合作探究中,提高了学习过程的高效性,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5在学生兴趣共同处设问,激发热情,提高联系实际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兴趣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深厚的情感和志趣,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任务.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新颖别致,注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提问情境,使学生喜闻乐答,在思考作答中增长见识,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学习《力》这节新课时,老师可以带一排球,上课时将排球用力打在地面上,(球飞出去并被反弹回来),接着让学生用手拍打课桌,并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感受,从而导入到新课《力》的学习中去.学生从课堂开始解决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激发起求知欲和學习新知识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以饱满的高涨热情,投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物理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