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nqu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情感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对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然而在目前城乡差距的前提下,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乡村畸形”,针对这种情况,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及时改变观念,思考有效的解决办法,如何用一种全新的、多维的课堂理念来弥补“自身条件”的不足便至关重要了!
  关键词:语文课程;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贫穷”。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农村,家长整天劳于田间,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比较散漫。农村的经济状况,升学率情况等因素使许多教师不愿去卖力教育学生,加上许多学校的教育重点放在不出事,能毕业就好,这样使很多孩子整天无心向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等等,恶性的循环加剧了教育的难度,所以老师的教育方式,力度等都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久而没有足劲去教学,导致了学生不学,也学不到很多东西,老师就算教了,也教不出什么东西。在这种情况影响下带来的课堂教学反应就可想而知了。
  当代著名的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我们不是从观察开始,而总是从问题开始。……知识的成长是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老问题到新问题的发展。”①也就是说教育研究的对象是“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如何能研究好目前农村的“教育问题”,这对提高农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农村中学生整体的素质,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找到病因所在,实施可行的解决办法。因此,针对农村语文的教学现状,有如下几点建议希望广大教师参考:
  一、学生“参与”多一点,教师“主导”少一点
  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尽管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但是如果认为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事实上,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低效地、甚至无效地学。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堆积无助于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解决。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知识多源于实践,且指向实践的知识,教师的经验、价值观等个体因素在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高中阶段虽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能力,但毕竟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因此,用单纯的理论去给学生讲“道理”,恐怕是无效的,把教师没有经过转化的实践知识灌输给学生,恐怕也是无效的,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恐怕更是无效的。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该放开手,把教师“奉送真理”变成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解决问题,而教师只在旁边加以引导,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教师讲授要有针对性
  维果茨基在谈学习潜力理论时说:“交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的。”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个体已经不再依赖于具体事物来进行运算和思考,而是能够抽象思维,根据概念提出各种假设,进行逻辑推理,验证假设,得出各种可能的结果。这种思维特点表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②
  三、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不搞本本主义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学好比缝制衣服,如何缝制、怎样裁剪就是教学思路设计的问题。设计的原则是“量体裁衣”,这个“体”包括教材和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变化,目标清晰,思路明确,不能千篇一律,眉毛胡子一把抓。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得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该看成是师生间知情意成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就称不上是教学活动”。④而我们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被考纲束缚的太死,陷入了本本主义,在片面强调考点的同时,却忽略了基础与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要想摆脱眼下的困境,教师就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本本主义的教学模式,把主人的位置还给学生,用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主动自觉学习的动力。我想,只有做到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那时的语文课堂才会弥漫着无穷的美丽。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70页。
  [2]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3]参见商继宗著《中小学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196页。
  [4]叶澜著:《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285页。
  [5]【美】兰本达等:《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73页。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 235100)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薄弱,很大程度上凭兴趣支配学习。如刚开始学英语课时99%的学生都很感兴趣,这完全是一种好奇心的趋使,是一种直接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内容的增多及难度加深,就有50%的学生兴趣逐步减弱,10%的甚至消失。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更何况是一群小孩子,但学习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何才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保持下去,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我
学生时代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基础,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特别是体育教学,由于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暗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学写习作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高效的写好习作,这是我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研究的一个新课题。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习作的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仿写引路,激发兴趣;二、搜集素材,引发兴趣;三、动手实践,提高兴趣;四、展示成果,延伸兴趣;五、双向评改,强化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
摘要:加强体育课的思想教育,不仅是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方法  德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社会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当代体育,
小学语文教学史上,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在刚刚颁布的新课标中,对识字教学也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在识字、写字方面,要实行“认写分开”,提出了“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低年级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教研室由“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单层面教研思路,逐渐向“研究、服务、指导”的多层面、全方位推进。最终实现 “ 双赢 ” 互动、和谐发展的局面。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确立四大理念  新的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教研室通过教改实验,我们首先是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有效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切实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之路的过程中,导学案一体化成为一些学校倡导推行的新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学科导学案一体化的设计与应用与其他学科的导学案相比,我认为在编制理念上,要特别注意渗透、彰显美育教育。  一、渗透“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之美  传统的教案,其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将数学教育引导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切实感受数学的魅力,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数学教学实际出发,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哪几个方面做起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以及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