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政治学科的特点及建议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NBNBN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2010年四川自主命制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政治学科部分试题,在很好地继承了自2006年以来自主命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更趋于成熟和完善,实现了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
  【关键词】2010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政治学科;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79-02
  
  一、2010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政治学科的特点
  (一)试题设计稳中求改——稳定性和创新性
  1.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该特点主要表现在试卷的基本结构和试题的呈现方式上。例如,今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所占分值为100分, 其中单项选择题为48分,非选择题为52分,高一经济常识36分,其中1卷有24分,Ⅱ卷12分;高二哲学常识32分,其中1卷有12分,Ⅱ卷20分;高三政治常识32分,其中1卷有12分,Ⅱ卷20分。结构较为合理,与前几年试卷的结构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三部分的分值与前几年相比略有变化,突出经济常识,占36分。题目数量仍然是39个题目,但是第39题提问数量由以前的7个或者8个问变成6个问,试题长度缩短,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不至于造成象往年大部分学生做不完题,特别是政治学科最后两个问草率答题,得分很低的现象。
  又如,2010年38题第(1)问“材料一(含图15)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与09年38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该市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的设问方式和思路都保持相对稳定。
  再如,2010年继续沿用漫画为背景的选择题考察,只是考察的内容改变了,今年的26题的“重拳出击”考察经济常识内容,09年的30题“民意”与古文结合考察政治常识知识,07年32题“总做恶梦的床”与成语结合考察哲学知识,06年的31题与成语结合考察哲学知识。相对来讲2010年这个题型的难度比往年降低了。
  2010年继续沿用古文为背景的选择题考察,今年的29题题干为古文而选项同样以古文呈现考察哲学知识。与07年29题题干为古文而选项为哲学道理相比难度加大,不仅考察政治学科知识还考察学生语文学科知识。以上体现了稳中求改的特点。
  2.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重复考,或者变换题型考,既体现稳定又有创新。
  例如:“价值量”考点,2006年27题;2008年24题;2009年24题 ;2010年24题都涉及;
  “纸币产生和发展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考点,2007年26题;2010年25题;
  “财政”考点,2006年38题(2)问,2010年38题(1)问;
  “对外贸易”考点,2007年39题(6)问“中俄、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2008年27题、2010年28题;
  “联系观点”,2009年39题(8)问“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即“挖坑”;而2010年38题(3)问“运用因果联系的观点,说明我国当前改革分配制度的必要性”。考察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深刻化理解即“挖井”。
  “价值观”考点,2007年31题作为选择题形式考察, 2010年39题(5)问“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该市城市化实践中的价值观及其作用”以主观题形式考察。
  “国家职能”、“政府职责”考点,2006年38题(3)政府为什么要承担财政支农的职责以及怎样履职。2010年(2)问“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对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
  “党的知识”考点2009年38题(2)问“结合材料运用政治常识,分析该市市委上述做法的依据”。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党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即“挖坑”;而2010年39题(6)问“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科学发展观在该市城市化进程中是如何得到贯彻落实的”。这属于限制性思维考察,要求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化理解即“挖井”。
  (二)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考查——基础性
  2010年四川文综试卷政治学科加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命题尊重《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没有出现偏题、怪题,试题植根于教材之中,考查的内容分别源于教材或时事材料。主要考查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价值量、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纸币、物价、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第三产业、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正确消费观、财政、税收、分配制度等。哲学常识中的规律客观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次要矛盾、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认识观点、因果联系、价值观等。政治常识中的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公民的政治权利、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国家职能、国家利益、党的科学发展观等。
  高考考试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学教学实际,脱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脱离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能够通过考试而促使发生改变的只是教学观念和方法。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占有的分量,这并不意味着鼓励考生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要通过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提炼和建构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如38题(2)问国家职能本身知识以及与国家性质知识的网络构建,39题(5)问价值观知识体系的构建,试题以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落实在构建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三)关注社会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时代性
  2010年的试题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方向,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较好地体现了政治学科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例如,25题金融危机、26题的房价问题、31题政府与人民关系、33—35题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低碳经济等、38题继续关注长效热点“三农”和分配制度等民生问题; 39题中城乡一体化等等都紧扣时代的脉搏,使试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都贴近当前的现实生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学生若平时只顾埋头苦读课本,不注意了解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不注意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社会重点、热点、焦点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对试题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四)命题的指导思想“以能力立意”为主——能力性
  2010年文综试卷的一大变化就是命题的指导思想由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今年文综试卷的这一特点继续得以强化,在政治试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有试题全部以为现实材料为背景设制题问,没有纯理论试题,如通过图表(38题)、漫画(26题)、古文(29题)等创设必要的情境以及富有启发性的设问,考查考生的读图、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第Ⅱ卷主观题更加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38题(1)问“材料一(含图15)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和(2)问“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对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以及39题(6)问“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科学发展观在该市城市化进程中是如何得到贯彻落实的”。这些都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通过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体现出高考是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和思维品质、学习潜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
  (五)选择题青睐组合型题型——灵活性
  组合型选择题是指在题干下提供4个或4个以上的题肢,再将这些题肢进行四种不同形式的组合作为四个选项,让考生选择其中的一个选项。在2010年高考的12道选择题中,除了29题和34题外,其余10道试题都为组合型选择题型。这增加了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覆盖面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做到知识覆盖面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这是2010年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又一大特色。
  二、2010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政治学科的一些不足和建议
  (一)2010年四川高考选择题总体难度较2006年、2007年、2009年难,也比大纲卷的全国卷Ⅰ和Ⅱ都难
  表现在:(1)29题不仅涉及哲学知识还涉及语文知识,对于太深奥的古文、学生一时无法读懂,特别对于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难度更大。建议去掉题干和选项都以古文形式呈现的模式。(2)34题的逆向式选择题:“材料不能说明在气候问题上”,有较强的干扰性,有意识的增大了难度;(3)10道组合选择题中出现4个选项中选1个、2个、3个甚至4个的组合,这无疑会增大难度,2006年为7道组合选择,2007年虽为10道组合但都为4选2的组合,2009年为7道组合选择。今年的大纲卷的全国卷Ⅰ和Ⅱ全部为4选2的组合,相对难度要低。建议去掉钻字眼的设问和组合形式,真正体现高考四种能力要求。降低选择题的难度,让大部分考生的选择题得分在40分以上,优生可得满分。而在主观题的考查上设制一个或者二个问来拉开距离,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功能,这样让高中教育更能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做到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的统一。
  (二)有些试题的背景材料阅读量太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科题目,显得时间不够。
  如33题、34题、38题、39题。建议精心设计背景材料,减少阅读时间,留给学生更多思考时间,着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主观题答案字数多,书写量大
  2010年主观题答案字数约1240字;较2009年的约1055字;2008年的约1065字;2007年的约720字;2006年的约730字都多。这比语文的不低于800字的作文字数都还多,而学生在与语文考试同样150分钟时间内要做完地理、历史、政治共39道题目,而书写量除了政治1200多字数以外还有历史、地理的主观题书写。可见文科综合的难度是很大的,而政治科在答案设计上要简略,站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要做完三大科的角度上降低难度,留给学生更多时间思考,真正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给阅卷工作带来方便,尽量减少因主观因素带给学生的不公平。
  总之,2010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政治学科的命题总体来看是很成功的,试题充分体现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种能力要求的有机统一,成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但在今后的命题难度上要以大量中等生为对象和尽量考虑不同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性,做到公平性和选拔性的统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