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同志送我们《博览群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博览群书》杂志结缘,是1986年的9 月份。那时,我在中央警卫团服役,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員胡乔木首长处负责住地警卫工作,任警卫分队的分队长(正排级干部队员)职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为解决干部战士的后顾之忧,当时,部队上下兴起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热潮。我们知道乔木同志曾经担负毛主席秘书的工作。不知是传承了毛泽东主席对警卫战士学习的关心,还是注意到部队开展培养“两地人才”的需要,乔木同志也非常重视警卫战士的学习。
  记得9 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值班室值班,首长专门委派杨秘书送来了《博览群书》《自修大学》杂志(各五册)和小说及笔、书本等。杨秘书对我说:“首长不仅自己知识渊博,爱学习的他对大家的学习也很关心并有所期望,希望你组织并带领大家好好学习。”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不久前一个上午的10 点左右,首长突然一个人走到值班室门口,我立即出门迎上去一个敬礼后问到,首长有事吗?他直接说,小苏我正好找你,小王(首长贴身警卫员)有事,你陪我打会儿球去。我随即回答,好的。这是我第三次陪首长打乒乓球。快速安排副班值班后,我就陪同首长来到位于地下室的乒乓球案子前,做好相关准备后就开打了。已经70 多岁的首长时常思考着党和国家的大事,不但走路慢,发球、打球也都慢并且精力集中不说话。有前两次的经验,我已经很适应了,主要是让首长在锻炼中松弛愉悦。大约过了20 分钟,首长说休息一会儿。但我发现他并不想马上回办公室,就赶快通知值班的同志让公务员送水来。这时首长招呼我在边上的凳子上坐了下来,聊了一些当时分队的情况后,指出应该在执勤和训练的同时,多组织大家学习文化。出于对首长关心的感恩和对学习的渴望,又出于对首长这位文化大家的尊敬,当时,我感到十分幸福和激动。
  接到首长委托杨秘书送来的学习资料,我及时召集分队同志开会,向大家传达了首长的关心和期望,并在介绍书籍的同时发放了笔和本。发放中,我告知大家,杂志和小说根据自己的爱好各取一册(看完后可交换),笔和本各取一套。可大家取走后,留给我的是《自修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及笔和本。《博览群书》被拿光了。过了两天,才有一位同志用他的一册《博览群书》与我交换。我只阅读《博览群书》两篇文章后就对它喜欢上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由于它的思想性和趣味性,我对原来经常看的《中国青年》和《山西青年》杂志花的时间就少了。接下来,在阅读《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也对《光明日报》有了一些了解。
  转眼到了1998 年,我决定转业,单位领导给我推荐了公安部下属一家单位和北京市公安系统一个单位,还有朋友推荐了一家国企。在我面临多个选择机会时,又参加了军转干部招聘会。招聘会后,收到了光明日报社和一家国企人事部门的考试通知,我在综合比较后,毅然选择了光明日报社,这有其他单位离我住处较远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博览群书》杂志让我对其主办机构光明日报社有了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后来,转业多年在山东德州公安系统工作的战友高万军与我聊天。得知我在光明日报社工作时,他问,《博览群书》杂志是不是你们光明日报办的呀?可见,当年胡乔木同志送我们的《博览群书》杂志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为光明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其他文献
陈啸“读研”的时候做的是京派散文,后出了书,现在又顺势做起了海派散文的题目,他可能想象不到,这无形中替我还了一笔重要的“文债”。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出版了研究海派小说的论著,当时,李君维先生(笔名东方蝃蝀)将拙作拿去给他朋友圈里的前辈同辈们看,其中就有曾经拉他担任过上海《世界晨报》编辑的冯亦代先生。冯先生并未得我赠书,翻读后竟兴致勃勃主动写了篇书评,让我十分惶恐也着实感动。这篇发在《瞭望》上的文
观念和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一个历史谜题。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阐述的核心观点以及所开辟的研究路径,早已使其成为现代学术史上从文化(宗教)角度理解和阐释经济与政治现象的重要的早期渊源,并将人们引向有关文化与经济和政治间关系的更为丰富的思考。  发现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神秘力量:为什么是在西方世界?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的
雷海宗先生(1902—1962)字伯伦,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学家,一生在高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博闻强记、自成体系、贯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专设条目。雷海宗先生生平  1902年,雷先生生于河北省永清县一个中农家庭,父亲为当地基督教中华圣公会牧师,自幼在旧学和新学两方面都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1917年入北京崇德中学,1919年转入清华学校高等科学习。在五四运动和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向往彼岸“新世界”的女性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国门,看不一样的风景,开启另一种人生。出国游历、求学、伴读、打工、投资甚至移民,成为时尚热潮。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走出国门的中国女性,在别样的时空中,生活被重新洗牌,心理也经受着巨大地震。移民犹如 “生命移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织融合有快乐也有苦楚。在自我实现与心理追寻之路上,涌动的有兴奋也有
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的风陵渡口。但长期以来,人们不仅在事实层面受制于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等强势历史叙事,将这场多方势力参与的革新运动窄化为康梁一派的运作,更往往将之局限在政治斗争领域,而漠视这场变局在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广泛影响。  事实上,还存在着一场“文教”意义上的戊戌维新。甲午以来反省洋务运动的社会思潮和追求“变法本原”的輿论氛围,在维新前后得到短暂释放。通过科举改制(特别是八
兼收并蓄,广揽人才,为南开办学服务,这是从张伯苓先生时代起就一直采用的南开办学原则。在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南开大学各项工作起步复苏时,这一原则又重新得到了发扬光大。刘叶秋先生成为我校兼职教授的经历,就是其中一例。  刘叶秋先生原名桐良,字叶秋,号峄莘,因文章均署名“刘叶秋”,故以字行。1917年生于北京,1988年因患心肌梗塞不幸逝世。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文学系,后在天津《民国
明朝延续了270多年,在此期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今人阅读明史时,面对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纷繁事象,有时会产生如坠浓雾的困惑感。在一篇短文中,我曾将晚明时代概括为两个字:“变”与“乱”(参看《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博览群书》2012年第4期)。但对于怎样“变”,怎样“乱”,却又觉得很难说得清楚。近日拜读了陈宝良的新著《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今天很多人怕是已经不知道俞平伯这个人了。从1900年1月8日,到1990年10月15日,他走完了九十年的人生。再考虑到他所生活的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他自己的人生遭遇,不得不说可谓高寿。其人于青史留名,便在于红学研究。1950年他出版了《红楼梦研究》,后来1954年9月1日的《文史哲》月刊上发表了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批判俞平伯在红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再后来1954年10月1
程千帆先生(1913—2000)既是杰出的学者,又是优秀的教师。其皇皇十五卷的《程千帆全集》,广博精深,泽被后学;其悉心培养的“程门弟子”,相传薪火,享誉学界。程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辉煌的教学业绩,世人早已知晓,而其精彩的“文学课堂”、独特的教学观念则鲜有人知。虽然程先生的“文学课堂”早已消逝于历史的风烟之中,但作为其结晶的《程千帆古诗讲录》(以下简称《讲录》)依然值得我们品读再三。壹  1978
七夕是纪历,是一个时间概念,通俗地说便是七月七日之夕(七月七日晚上七点至十点左右),七夕涉及牵牛星、织女星,在历史上形成了繁复的文化系统。  七夕、七夕节或牛郎织女故事作为文化原点是基于古老的星历之学和哲学演化增殖出来的,从民俗文化发展的起点上认识,七夕或七夕节的文化祈向是乞美、乞巧、乞子、乞富、乞寿、乞无疾、乞美满婚姻,汉代初年以来,不绝于史载,论者也很多,这些内容既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