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溪县名片
芦溪县位于风景秀丽的江西第一高峰——武功山脚下,因王观游经此地留下千古绝句“芦萧溪水碧粼粼,洞锁烟霞别有春。乱石只闻多误马,桃花不是解迷人”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968平方公里,辖5镇5乡,人口28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4所,在校中小学生36424人,在编公办教职工2608人。
芦溪县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周敦颐在该县创立了著名的濂溪书院传道、授业、解惑,芦溪也因濂溪书院曾享誉江南,名噪一时。
“萍乡教育看芦溪”,这是近年来萍乡人高度评价芦溪县教育常说的一句话。围绕“全市创一流,全省有影响,全国有位置”的目标,芦溪县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教育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该县先后获得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两基”工作先进县等2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称号。该县教育工作连续三年蝉联萍乡市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在2009年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中,位列全省第二名。
近年来,该县教育系统涌现出全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全国劳模——龚德凌,全国职教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王祖德,舍己救人小英雄肖玉玲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龚德凌、肖玉玲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广为报道。
芦溪县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的同志高度评价:“芦溪教育是健康的、美丽的。”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定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芦溪县教育局局长邱维高接受记者采访时,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均衡发展观。
记者:邱局长,我们通过了解得知,芦溪县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没有出现择校和大班额现象,这是芦溪县多年来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的具体体现,请问,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你们的理念是什么?
邱维高:抓教育就是抓未来。芦溪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全县呈现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普教、职教、成教、义教、幼教、特教均衡协调发展的“大教育”格局。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譬如说学前教育,我县早就纳入到全县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乡镇政府投资为主体,以社会力量投资为补充,强力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我县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集体空余用房,优先用于建设中心幼儿园,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89所,在园儿童9589名,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107%,学前三年普及率达到95%,这个比率已经超过了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所制订的目标。我县形成了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县保育院为龙头,以上埠镇、新泉乡、芦溪镇等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以村级民办幼儿园、学前班为补充的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去年10月22日,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发展幼儿教育的经验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同时,我县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全县有民办学校65所,民办教育已成为芦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办学的特色业已形成。
记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芦溪县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主要抓了哪些关键环节?
邱维高:对于义务教育发展,我县努力巩固“普九”成果。农村中小学控流工作由乡镇长、校长、村民小组长、家长等“五长”负责,每学期初,组织乡村干部和学校教师分片包干,上门动员流生复学。
对于高中教育,我县重点抓住普及与提高两个重点,狠抓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芦溪中学先后获得“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7项国家级荣誉;近3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先后有12人次获全国大奖,有116人次获省级奖励。总的来说,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大力进行网点布局调整。对华云学校、新泉学校、芦溪小学、芦溪镇中、芦溪二中,上埠镇中、源南学校、妙泉学校等8所中小学校进行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是在硬件均衡方面做足文章。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共争取上级资金4800万元,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着力改造薄弱学校,新建扩建校舍54663平方米,拆除危房10089平方米,校建项目学校达45所。近年来投资3000万元,为芦溪中学建设教学楼、学生公寓楼,投入1000万元修建运动场和塑胶跑道,完善实验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教育装备。现在全县很多学校,像武功山职专宣风校区、宣风镇中心学校、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都建设得非常漂亮。
去年我县启动了教育园区建设,在县城东南征地330亩,投资5800万元,整合芦溪镇中、教师进修学校、芦溪二小、特殊学校、中心幼儿园等五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校舍面积10.5万平方米,教育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容纳近6000名学生就读。目前,该项目规划、征地、地基勘探等基础性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三是在软件均衡方面下大力气。我县通过加大电教设备建、备、管、用力度,加大在师资、教学等方面城乡结对帮扶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记者:近年来芦溪县先后输送了13名飞行员,仅2010年有5名学生被选为飞行员,7名学生被选为空中乘务员,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芦溪县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你们是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的?
邱维高:我县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促进全县教育质量的均衡。课程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又是均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落实教学常规为重点,以网络教研为基础研究平台,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开展教师系列教研活动为载体,我县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并被列为全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县。去年9月28日,我县作为唯一的县区代表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向大会介绍以网络教研和片区教研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的经验。仅去年我县拥有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25个。芦溪外国语学校的“自主、高效、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吸引了许多省内外教师前来参观学习,《中国教师报》对此作了报道。
另外,我县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一校一品”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全县教育内涵发展。上埠镇二中的诗词文化、华云学校的剪纸艺术、芦溪镇中的濂溪文化、芦溪镇二中的“傩舞”、宣风镇中的“龙灯”、源南学校的“少年林”、武功山职专的根雕等办学特色已初具雏形,基本做到乡乡有品牌,校校有特色。
全县各中小学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田径队、篮球队、鼓号队等。全县每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一次中小学生篮球赛、乒乓球比赛,每两年举行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在萍乡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已获得蝉联团体总分初中组六连冠、职高组三连冠的佳绩。2007年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芦溪召开,省教育厅郭奕珊副厅长观后认为:“芦溪县体艺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显著。”
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芦溪县的职业教育是全省的一面旗帜。经过20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并且把职业教育发展与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合力,对吗?
邱维高:是的,职业教育的确是我县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边学习、边实践、边成才,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办学模式,到90年代“学校+公司+农户,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再到目前“超市化”办学模式,我县的职业教育实现了三次大跨越。
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这所国家重点职业中专,是2008年由宣风职专和大安职专合并组建而成的,目前该校成功组建服装工艺中心、计算机中心、机械焊接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走“订单式”培养之路,学生就业率达100%,且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我县以该校作为全县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对接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我县在职普比1:1的基础上,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开设有4大类18个专业,在校学生4798人,职高人数超过了普高人数。
在发展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我县的社区教育也红红火火,并着力在产业对接上下工夫。每个乡镇都办有农技校,为当地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其中宣风镇的花卉苗木、银河镇的蔬菜种植、万龙山乡的茶叶种植、张佳专乡的黑山羊种养技术等培训班办得非常红火,宣风镇农技校被评为全国农民技术先进单位。
通过农技校和社区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如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培训教育活动,我县的社区教育既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又有力促进和服务了县域经济发展。近四年来,我县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5676人,转移就业14719人。我县还通过社区教育开展青少年违法犯罪矫正、未成年人网瘾戒除、法制副校长法律知识宣讲等教育活动,形成社区教育的合力。
为全面推进教师全员培训,我县充分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学历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该校还开通了清华班。县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基层电大,正在申报国家级示范性基层电大。
记者:关注弱势群体,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你们县在关注弱势群体学生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
邱维高:我县十分重视抓好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和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的解决。据统计,芦溪县残疾儿童、少年共有233人,适龄残疾少儿入学186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1%。县特教学校根据学生年龄悬殊的特点,实行复式教学和随班就读的特教机制,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侧重生存技能和谋生能力的培训。该校邓小凡受聘邯郸残疾人歌舞艺术团,李学莉成为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专职演员,并荣幸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舞蹈表演,易潮、徐何方等学生的刺绣远销到美国。
我县还多管齐下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芦溪县位于风景秀丽的江西第一高峰——武功山脚下,因王观游经此地留下千古绝句“芦萧溪水碧粼粼,洞锁烟霞别有春。乱石只闻多误马,桃花不是解迷人”而得名。全县国土面积968平方公里,辖5镇5乡,人口28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94所,在校中小学生36424人,在编公办教职工2608人。
芦溪县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周敦颐在该县创立了著名的濂溪书院传道、授业、解惑,芦溪也因濂溪书院曾享誉江南,名噪一时。
“萍乡教育看芦溪”,这是近年来萍乡人高度评价芦溪县教育常说的一句话。围绕“全市创一流,全省有影响,全国有位置”的目标,芦溪县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教育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该县先后获得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两基”工作先进县等2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称号。该县教育工作连续三年蝉联萍乡市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在2009年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中,位列全省第二名。
近年来,该县教育系统涌现出全国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全国劳模——龚德凌,全国职教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王祖德,舍己救人小英雄肖玉玲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龚德凌、肖玉玲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广为报道。
芦溪县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的同志高度评价:“芦溪教育是健康的、美丽的。”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定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芦溪县教育局局长邱维高接受记者采访时,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均衡发展观。
记者:邱局长,我们通过了解得知,芦溪县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没有出现择校和大班额现象,这是芦溪县多年来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的具体体现,请问,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你们的理念是什么?
邱维高:抓教育就是抓未来。芦溪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全县呈现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普教、职教、成教、义教、幼教、特教均衡协调发展的“大教育”格局。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譬如说学前教育,我县早就纳入到全县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乡镇政府投资为主体,以社会力量投资为补充,强力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我县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和其他集体空余用房,优先用于建设中心幼儿园,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89所,在园儿童9589名,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107%,学前三年普及率达到95%,这个比率已经超过了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所制订的目标。我县形成了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县保育院为龙头,以上埠镇、新泉乡、芦溪镇等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以村级民办幼儿园、学前班为补充的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去年10月22日,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发展幼儿教育的经验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同时,我县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全县有民办学校65所,民办教育已成为芦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办学的特色业已形成。
记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芦溪县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主要抓了哪些关键环节?
邱维高:对于义务教育发展,我县努力巩固“普九”成果。农村中小学控流工作由乡镇长、校长、村民小组长、家长等“五长”负责,每学期初,组织乡村干部和学校教师分片包干,上门动员流生复学。
对于高中教育,我县重点抓住普及与提高两个重点,狠抓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芦溪中学先后获得“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7项国家级荣誉;近3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先后有12人次获全国大奖,有116人次获省级奖励。总的来说,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大力进行网点布局调整。对华云学校、新泉学校、芦溪小学、芦溪镇中、芦溪二中,上埠镇中、源南学校、妙泉学校等8所中小学校进行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是在硬件均衡方面做足文章。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共争取上级资金4800万元,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着力改造薄弱学校,新建扩建校舍54663平方米,拆除危房10089平方米,校建项目学校达45所。近年来投资3000万元,为芦溪中学建设教学楼、学生公寓楼,投入1000万元修建运动场和塑胶跑道,完善实验设施设备和现代化教育装备。现在全县很多学校,像武功山职专宣风校区、宣风镇中心学校、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都建设得非常漂亮。
去年我县启动了教育园区建设,在县城东南征地330亩,投资5800万元,整合芦溪镇中、教师进修学校、芦溪二小、特殊学校、中心幼儿园等五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校舍面积10.5万平方米,教育园区建成后预计可容纳近6000名学生就读。目前,该项目规划、征地、地基勘探等基础性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三是在软件均衡方面下大力气。我县通过加大电教设备建、备、管、用力度,加大在师资、教学等方面城乡结对帮扶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记者:近年来芦溪县先后输送了13名飞行员,仅2010年有5名学生被选为飞行员,7名学生被选为空中乘务员,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芦溪县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你们是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的?
邱维高:我县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促进全县教育质量的均衡。课程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又是均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以落实教学常规为重点,以网络教研为基础研究平台,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开展教师系列教研活动为载体,我县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并被列为全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县。去年9月28日,我县作为唯一的县区代表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向大会介绍以网络教研和片区教研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的经验。仅去年我县拥有国家级课题3个、省级课题25个。芦溪外国语学校的“自主、高效、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吸引了许多省内外教师前来参观学习,《中国教师报》对此作了报道。
另外,我县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一校一品”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全县教育内涵发展。上埠镇二中的诗词文化、华云学校的剪纸艺术、芦溪镇中的濂溪文化、芦溪镇二中的“傩舞”、宣风镇中的“龙灯”、源南学校的“少年林”、武功山职专的根雕等办学特色已初具雏形,基本做到乡乡有品牌,校校有特色。
全县各中小学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田径队、篮球队、鼓号队等。全县每年举行一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一次中小学生篮球赛、乒乓球比赛,每两年举行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在萍乡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已获得蝉联团体总分初中组六连冠、职高组三连冠的佳绩。2007年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芦溪召开,省教育厅郭奕珊副厅长观后认为:“芦溪县体艺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显著。”
记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芦溪县的职业教育是全省的一面旗帜。经过20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仍然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并且把职业教育发展与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合力,对吗?
邱维高:是的,职业教育的确是我县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边学习、边实践、边成才,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办学模式,到90年代“学校+公司+农户,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再到目前“超市化”办学模式,我县的职业教育实现了三次大跨越。
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这所国家重点职业中专,是2008年由宣风职专和大安职专合并组建而成的,目前该校成功组建服装工艺中心、计算机中心、机械焊接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走“订单式”培养之路,学生就业率达100%,且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我县以该校作为全县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对接产业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我县在职普比1:1的基础上,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开设有4大类18个专业,在校学生4798人,职高人数超过了普高人数。
在发展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我县的社区教育也红红火火,并着力在产业对接上下工夫。每个乡镇都办有农技校,为当地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其中宣风镇的花卉苗木、银河镇的蔬菜种植、万龙山乡的茶叶种植、张佳专乡的黑山羊种养技术等培训班办得非常红火,宣风镇农技校被评为全国农民技术先进单位。
通过农技校和社区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如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培训教育活动,我县的社区教育既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又有力促进和服务了县域经济发展。近四年来,我县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5676人,转移就业14719人。我县还通过社区教育开展青少年违法犯罪矫正、未成年人网瘾戒除、法制副校长法律知识宣讲等教育活动,形成社区教育的合力。
为全面推进教师全员培训,我县充分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学历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该校还开通了清华班。县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基层电大,正在申报国家级示范性基层电大。
记者:关注弱势群体,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你们县在关注弱势群体学生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
邱维高:我县十分重视抓好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和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的解决。据统计,芦溪县残疾儿童、少年共有233人,适龄残疾少儿入学186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1%。县特教学校根据学生年龄悬殊的特点,实行复式教学和随班就读的特教机制,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侧重生存技能和谋生能力的培训。该校邓小凡受聘邯郸残疾人歌舞艺术团,李学莉成为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专职演员,并荣幸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舞蹈表演,易潮、徐何方等学生的刺绣远销到美国。
我县还多管齐下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