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传“道”者的坚守与呐喊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87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师说》视为一篇传播尊师重教主题的文章,认为文章从三个维度阐释其思想价值,即教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从师的意义。这些实用化的理解,似乎无可非议。文本阐释学认为,细读文本不能忽略特定文本的写作任务,文本内容的理解必须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解读作品既要尊重文本,又不能陷入狭隘的“文本中心论”,割裂文本与写作背景的联系。当然,历千年时代变换、语境更迭,后人欲完全还原作者本意,则是道阻且长。因此,最大限度地追溯时代语境,还原写作本意,应是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任务。《师说》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其他文献
与其他同时期的文人相比,郭沫若是一个惯于仰望星空的人。且不说他的诗文集就命名为《星空》,他还有一篇长达4.5万字的天文历法长文《释支干》,让世人惊叹。甚至他那篇飞奔、
以基因型差距较大的水稻品种沈稻11和沈稻47,研究分析硅对不同基因型水稻茎鞘、叶片中铅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水稻茎、叶中铅皆以盐酸提取态为主,氯化钠提取态次
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至今,现代语文教育已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纵观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到,其间国外教育理论、经验的引入,曾在多个层面给我国语文教育以深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