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教育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重要窗口的高等学校,诚信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大学生既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又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时代要求他们应该成为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目前大学生中道德滑坡仍然十分明显,表现在诚信缺失上有以下几个突出表现:
(一)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诚信却十分严重。尽管各大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要求,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规定。但是学生作弊的形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有的还制定了一套详密周到的计划,偷盗试卷,手机、传呼机遥传信息,“枪手”代考,真是无所不及。而抄袭作业、抄袭论文更是在许多大学生中习以为常了。
(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教育改革后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但是国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的父母为城市下岗职工的学生,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的,加之学生开出家庭困难的证明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欠费者可乘之机。学校虽然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面对众多困难学生,学校并没有摆脱困境。不少学生恶意拖欠学费,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及本金、借钱不还、借多还少,甚至赖账等。尽管有的学校实行了“三证扣押”等措施,但仍有不少毕业生就是不还款。这样的局面长期下去,又会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不良影响。
(三)情感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在人们的印象中,校园里的友谊是最纯洁的。然而,当前不少大学生在交往中缺乏诚信,同学之间的交往动机不纯,甚至有些人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之上。另外,在大学里,大学生谈恋爱很普遍,但不少大学生对待恋爱不真心,谈恋爱不是为了结婚。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系统中,性满足的动机、情感亲密的动机、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而且,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呈现非责任化,不少大学生对恋爱态度不严肃,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恋爱不成,轻生自杀、伤害对方,几乎每个高校都有经历,这其中,女大学生受到的伤害尤为严重。
(四)求职中的诚信缺失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惜制造虚假材料。诸如涂改成绩、伪造证书证明、虚构经历等。许多学生多家签约,有的甚至撕毁就业协议。有的学校也在帮助学生造假,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学校也参与了包装学生的行动中,假证书、假成绩单、实验假数据、假实习有的竟然出自学校或老师之手。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甚至学校的社会信誉度。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教育者的诚信缺失
教育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他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也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还是较高的,但这并不能排除少数人行为上的偏差。试想,如果一位大学教师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他怎能要求自己的学生考试不要作弊;如果一位教育者或管理人员帮助学生在入党、评优中弄虚作假,又怎能让学生相信他的正直与诚实;甚至学校本身在招生、毕业生就业、各类评估中都存在虚假行为。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大学中少数教育者的行为,但这些行为所引起的社会负面效应及对学生的心灵震撼却是大而长远的。所谓“德高者师,行为正范”,如果教育者为人师表尚且不讲诚信,那么大学生的诚信更无法保障了。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诚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育人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特别是在青年成长时期要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自私、欺诈及各种虚伪现象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正确地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学会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然而,在高校中,思想道德课程教材大部分以“两课”为纲,其内容虽多,但诚信教育内容却没有体现。某些学生虽学习了一些知识,却因缺乏诚信意识,不相信世界和真实的生活而误入歧途。
三、诚信为本,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以“两课”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
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开设专门的《诚信教育》课,是系统学习、
全面认识诚信的良好途径。而且,诚信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主动适应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至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己,言而无信。同时,校系党团组织和宣传部门要认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栏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诚信”;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范围,使全体学生积极投身到高校诚信建设中去,自觉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争当诚信文明的大学生。
(二)倡导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变诚信思想的灌输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针对大学生诚信确实严重的情况,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的缺失,不能过分强调社会原因,推卸自身的责任,而是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努力改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同时,对于因不诚信行为受到处罚的学生,要教育其铭记教训,振作精神,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学校各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在教学中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加强宣传,形成争做诚信的合格人才的大气候,让学生们把诚信行为发展成为自觉的行动。
(三)加强诚信制度建设,规范诚信行为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单靠课堂教学和舆论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即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带有纪律遵守、契约的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学年对广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以其作为学生评优、进行信用贷款等商业行为的依据。这个评价体系包括了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四大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都明确了量化的指标,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跟踪测评、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发展积极分子入党等挂钩,使不同信誉等级的学生享受不同待遇。
其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主要内容为:学生承诺书、《诚信文明公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诚信鉴定、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学校意见等。“信用记录”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主要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助学贷款、缴纳学杂费、遵守校规校纪、勤工助学、履行相关责任义务和承诺等情况。由班主任和相关部门评出学生诚信等级,要如实向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学生的诚信情况,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存入学生档案。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目前大学生中道德滑坡仍然十分明显,表现在诚信缺失上有以下几个突出表现:
(一)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诚信却十分严重。尽管各大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要求,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规定。但是学生作弊的形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有的还制定了一套详密周到的计划,偷盗试卷,手机、传呼机遥传信息,“枪手”代考,真是无所不及。而抄袭作业、抄袭论文更是在许多大学生中习以为常了。
(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教育改革后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但是国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面对大量的农村学生和众多的父母为城市下岗职工的学生,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的,加之学生开出家庭困难的证明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欠费者可乘之机。学校虽然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面对众多困难学生,学校并没有摆脱困境。不少学生恶意拖欠学费,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及本金、借钱不还、借多还少,甚至赖账等。尽管有的学校实行了“三证扣押”等措施,但仍有不少毕业生就是不还款。这样的局面长期下去,又会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不良影响。
(三)情感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在人们的印象中,校园里的友谊是最纯洁的。然而,当前不少大学生在交往中缺乏诚信,同学之间的交往动机不纯,甚至有些人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之上。另外,在大学里,大学生谈恋爱很普遍,但不少大学生对待恋爱不真心,谈恋爱不是为了结婚。在大学生恋爱的动机系统中,性满足的动机、情感亲密的动机、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而且,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呈现非责任化,不少大学生对恋爱态度不严肃,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恋爱不成,轻生自杀、伤害对方,几乎每个高校都有经历,这其中,女大学生受到的伤害尤为严重。
(四)求职中的诚信缺失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惜制造虚假材料。诸如涂改成绩、伪造证书证明、虚构经历等。许多学生多家签约,有的甚至撕毁就业协议。有的学校也在帮助学生造假,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学校也参与了包装学生的行动中,假证书、假成绩单、实验假数据、假实习有的竟然出自学校或老师之手。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甚至学校的社会信誉度。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教育者的诚信缺失
教育者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他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也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还是较高的,但这并不能排除少数人行为上的偏差。试想,如果一位大学教师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他怎能要求自己的学生考试不要作弊;如果一位教育者或管理人员帮助学生在入党、评优中弄虚作假,又怎能让学生相信他的正直与诚实;甚至学校本身在招生、毕业生就业、各类评估中都存在虚假行为。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大学中少数教育者的行为,但这些行为所引起的社会负面效应及对学生的心灵震撼却是大而长远的。所谓“德高者师,行为正范”,如果教育者为人师表尚且不讲诚信,那么大学生的诚信更无法保障了。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诚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育人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特别是在青年成长时期要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自私、欺诈及各种虚伪现象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正确地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学会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然而,在高校中,思想道德课程教材大部分以“两课”为纲,其内容虽多,但诚信教育内容却没有体现。某些学生虽学习了一些知识,却因缺乏诚信意识,不相信世界和真实的生活而误入歧途。
三、诚信为本,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以“两课”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
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开设专门的《诚信教育》课,是系统学习、
全面认识诚信的良好途径。而且,诚信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主动适应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至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己,言而无信。同时,校系党团组织和宣传部门要认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栏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诚信”;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范围,使全体学生积极投身到高校诚信建设中去,自觉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争当诚信文明的大学生。
(二)倡导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变诚信思想的灌输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针对大学生诚信确实严重的情况,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的缺失,不能过分强调社会原因,推卸自身的责任,而是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努力改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同时,对于因不诚信行为受到处罚的学生,要教育其铭记教训,振作精神,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学校各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在教学中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加强宣传,形成争做诚信的合格人才的大气候,让学生们把诚信行为发展成为自觉的行动。
(三)加强诚信制度建设,规范诚信行为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单靠课堂教学和舆论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即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带有纪律遵守、契约的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学年对广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以其作为学生评优、进行信用贷款等商业行为的依据。这个评价体系包括了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择业诚信评价四大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都明确了量化的指标,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跟踪测评、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发展积极分子入党等挂钩,使不同信誉等级的学生享受不同待遇。
其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主要内容为:学生承诺书、《诚信文明公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诚信鉴定、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学校意见等。“信用记录”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主要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助学贷款、缴纳学杂费、遵守校规校纪、勤工助学、履行相关责任义务和承诺等情况。由班主任和相关部门评出学生诚信等级,要如实向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学生的诚信情况,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存入学生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