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探究大雁的“益”,感受春日沼泽地的情趣和生机。
2.就大雁的“联合”和“家庭”观念进行反思,辩证地看待人类相应的观念,体悟自然万物平等。
3.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设计
(一)“益”在何处
1.在预习过程中你读懂了多少?
(1)大雁归来,是指大雁11月离去,次年3月归来。(教师可追问离去和归来的方向)(2)在威斯康星11月是可以打大雁的,3月则不可以。(3)3月归来的大雁很激动。(4)作者很喜欢大雁,他说“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2.如何理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此句的前半部分较容易理解,但“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需引领学生揣摩。
(1)诗歌有什么特点?(美好、值得歌颂、自由、浪漫、无拘无束、押韵……)
(2)什么是“野性的诗歌”?
指大雁的叫声、习性等方面。注意不要止于预设,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顺着学生的思路感知文本。如,学生说到“叫声”时,可以追问文中的“大雁”有哪些叫声,作者又是如何描摹的。
明确:低语、喧嚷、辩论、孤雁的鸣叫、集会的鸣叫等。在分析这些叫声时,如“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可以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自由惬意、放松舒展,还有后文的孤雁的悲切忧郁。
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第9自然段,作者在写4月的夜间时,不仅写了大雁沼泽地集会时的鸣叫,还写了沙锥鸟、猫头鹰、美洲半蹼鹬等鸟类的声音,足见此时沼泽地的生机以及作者喜爱的不仅是大雁还有这充满情趣与活力的春野、大自然。
不管学生先提到“叫声”还是“习性”,教师均要与之完成整体感知及揣摩相关描写的学习任务。
(3)什么是“有益无损”的诗歌?
诗歌原本就是歌颂值得赞美的事物,为何作者还要强调“有益无损”?大雁的“益”又体现在哪里?
明确:再次强调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程度之深。
益处,外在体现于大雁的叫声、集会时的情趣、飞过天空春野带来的美感……
益处,内在体现于大雁的家庭观念及联合观念……
(二)“益”之思辨
一起了解大雁的家庭观念和联合观念,品一品作者的态度。你的看法又如何?自由朗读文章第7—8段,交流观点。
教师补充:大雁的家庭观念一向很重,对配偶尤其忠贞,那句脍炙人口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就来自于元代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其序写道:“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补充《摸鱼儿·雁丘词》,请学生尝试翻译)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读懂作者是非常认可大雁的家庭观念的。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在家庭觀念上没有大雁强,但也有许多人是重视家庭亲情的,不能以偏概全。
找到写大雁的联合观念的段落并有感情地朗诵。学生交流后会发现,“赌注”一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所谓“赌注”,就是存在变数,但是大雁一旦选择就用“生命”来实践,因为这是它们最单纯的“信念”。作者是非常赞同大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联合这一信念做赌注”,而他认为这一观念恰恰是人类在联合时所缺乏的。
教师可以补充“驼峰航运”的史料,让学生探讨人类的联合观念:是赞同利奥波德的观念,还是有别的认识?
首先“驼峰航线”是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联合开辟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飞机不得不通过非常危险的迷宫般的喜马拉雅山隘,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山峰起伏连绵、险象丛生,犹如骆驼的峰背,故得名。“驼峰航运”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
学生可以赞同本文作者的观念,因为这个联合不是纯粹出于人道主义,而是立足于国家利益,美国人是不想世界政治格局遭到破坏,对自己不利。学生也可以认为人类的这一次联合也是单纯的,像大雁一样联合了,正义与自由就是他们的信仰。
(三)土地伦理
同学们,愿不愿意换一个角度继续深入文本,或者从《大雁归来》走向《沙乡年鉴》?
教师介绍利奥波德身份的多重性。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学生交流阅读这一段资料所产生的疑惑。绝大部分会关注到利奥波德身份的矛盾性。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课本“研讨与练习”所提供的资料。(略)
这种矛盾或许在《沙乡年鉴》中能找到合理解释——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铲子”是种植,“斧子”是砍伐开发,威斯康星的法规对大雁而言既有“狩猎期”也有“保护期”,这就是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倡的“土地伦理”,也是美国尤其是西部所强调的开拓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
(作者单位: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
1.探究大雁的“益”,感受春日沼泽地的情趣和生机。
2.就大雁的“联合”和“家庭”观念进行反思,辩证地看待人类相应的观念,体悟自然万物平等。
3.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设计
(一)“益”在何处
1.在预习过程中你读懂了多少?
(1)大雁归来,是指大雁11月离去,次年3月归来。(教师可追问离去和归来的方向)(2)在威斯康星11月是可以打大雁的,3月则不可以。(3)3月归来的大雁很激动。(4)作者很喜欢大雁,他说“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2.如何理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此句的前半部分较容易理解,但“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需引领学生揣摩。
(1)诗歌有什么特点?(美好、值得歌颂、自由、浪漫、无拘无束、押韵……)
(2)什么是“野性的诗歌”?
指大雁的叫声、习性等方面。注意不要止于预设,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顺着学生的思路感知文本。如,学生说到“叫声”时,可以追问文中的“大雁”有哪些叫声,作者又是如何描摹的。
明确:低语、喧嚷、辩论、孤雁的鸣叫、集会的鸣叫等。在分析这些叫声时,如“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可以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自由惬意、放松舒展,还有后文的孤雁的悲切忧郁。
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第9自然段,作者在写4月的夜间时,不仅写了大雁沼泽地集会时的鸣叫,还写了沙锥鸟、猫头鹰、美洲半蹼鹬等鸟类的声音,足见此时沼泽地的生机以及作者喜爱的不仅是大雁还有这充满情趣与活力的春野、大自然。
不管学生先提到“叫声”还是“习性”,教师均要与之完成整体感知及揣摩相关描写的学习任务。
(3)什么是“有益无损”的诗歌?
诗歌原本就是歌颂值得赞美的事物,为何作者还要强调“有益无损”?大雁的“益”又体现在哪里?
明确:再次强调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程度之深。
益处,外在体现于大雁的叫声、集会时的情趣、飞过天空春野带来的美感……
益处,内在体现于大雁的家庭观念及联合观念……
(二)“益”之思辨
一起了解大雁的家庭观念和联合观念,品一品作者的态度。你的看法又如何?自由朗读文章第7—8段,交流观点。
教师补充:大雁的家庭观念一向很重,对配偶尤其忠贞,那句脍炙人口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就来自于元代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其序写道:“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补充《摸鱼儿·雁丘词》,请学生尝试翻译)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读懂作者是非常认可大雁的家庭观念的。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在家庭觀念上没有大雁强,但也有许多人是重视家庭亲情的,不能以偏概全。
找到写大雁的联合观念的段落并有感情地朗诵。学生交流后会发现,“赌注”一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所谓“赌注”,就是存在变数,但是大雁一旦选择就用“生命”来实践,因为这是它们最单纯的“信念”。作者是非常赞同大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联合这一信念做赌注”,而他认为这一观念恰恰是人类在联合时所缺乏的。
教师可以补充“驼峰航运”的史料,让学生探讨人类的联合观念:是赞同利奥波德的观念,还是有别的认识?
首先“驼峰航线”是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联合开辟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飞机不得不通过非常危险的迷宫般的喜马拉雅山隘,途径高山雪峰、峡谷冰川、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以及日军占领区,山峰起伏连绵、险象丛生,犹如骆驼的峰背,故得名。“驼峰航运”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
学生可以赞同本文作者的观念,因为这个联合不是纯粹出于人道主义,而是立足于国家利益,美国人是不想世界政治格局遭到破坏,对自己不利。学生也可以认为人类的这一次联合也是单纯的,像大雁一样联合了,正义与自由就是他们的信仰。
(三)土地伦理
同学们,愿不愿意换一个角度继续深入文本,或者从《大雁归来》走向《沙乡年鉴》?
教师介绍利奥波德身份的多重性。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学生交流阅读这一段资料所产生的疑惑。绝大部分会关注到利奥波德身份的矛盾性。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课本“研讨与练习”所提供的资料。(略)
这种矛盾或许在《沙乡年鉴》中能找到合理解释——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铲子”是种植,“斧子”是砍伐开发,威斯康星的法规对大雁而言既有“狩猎期”也有“保护期”,这就是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倡的“土地伦理”,也是美国尤其是西部所强调的开拓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
(作者单位: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