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研究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40-2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及管理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理论家琼·托马斯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定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
1.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和应变;在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上采取“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摧残。素质教育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教师作为引导者将解决问题与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赏识、信任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愉悦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合作、宽容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交心,视他们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相信他们都能创新。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使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充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利用好奇心锻炼学生的能力。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活泼愉快中养成主动探究语文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研究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常教常新?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为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成绩,教师可以采用“课前教学设计、课上学生合作学习、课后师生共同反思总结”的“预习—展示—反馈—总结”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为学生设计,为学习设计。在面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目的,在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文章的体裁、主旨、表现技巧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设计策略,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注重合作学习的灵活性
语文课堂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能够激发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要注意合作学习的灵活性,注意学习过程中不重实效,流于形式的问题;注意不分主次,放任自流的问题等。
3.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
好的教学反思应体现以下几点:反思教学的成功点,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抓住成功点记录下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失误点,在教学中要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就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教学的疑惑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当堂提出的易卡壳的问题,老师应记下以便钻研。只要能加强反思,优选教法学法,贮存灵感,积累经验,抓成功点,扣失误点,解疑惑点,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高效的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由于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积极向“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的自主性学习过渡,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1.精心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高效性的保障。教师只有课前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识水平,针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情景的创造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以“教”促“学”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要想备好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并解决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2)细致全面
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只有细致入微地备好每一堂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突出
语文课堂的内容非常多,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提取精华,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语言精练
教师在上课时要语言精练,力求一语中地,切中要害。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想好从哪里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如何能做到一步到位,不说废话,学生们才能心服口服。
2.阳光激情,真情投入
作为语文教师,激情是必备的素质,是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1)激情是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会吸引、感染学生。学生的激情也是对教师的肯定、欣赏,教师的激情也会因此而升腾,课堂也会因激情而流光溢彩。教师只有动真情,才能引导学生成才。
(2)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激情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激情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珍爱。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态度。
(3)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只有对教学内容研究的非常透彻,对自己的努力非常自信,才能在上课时激情汹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注意学习教学理论,要提高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讲课时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3.改进教法,激活思维
(1)巧妙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热情
每节语文课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入,生动的开场白,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启迪他们的思维,以便让他们积极参与。
(2)鼓励探索,提升学生思考方法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过程和方法,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3)积极创新,变抽象为具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将文字、图像、声音替代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运用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变抽象为具体。
4.质疑释疑,辩论探讨
教师根据知识的要点及学生的自学体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增强学生分解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启迪思维,进一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40-2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及管理起着指导作用。教育理论家琼·托马斯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把教师的教育观念一定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
1.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和应变;在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上采取“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摧残。素质教育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教师作为引导者将解决问题与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赏识、信任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愉悦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合作、宽容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交心,视他们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相信他们都能创新。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使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充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利用好奇心锻炼学生的能力。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活泼愉快中养成主动探究语文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研究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常教常新?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为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成绩,教师可以采用“课前教学设计、课上学生合作学习、课后师生共同反思总结”的“预习—展示—反馈—总结”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为学生设计,为学习设计。在面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目的,在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文章的体裁、主旨、表现技巧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设计策略,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注重合作学习的灵活性
语文课堂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能够激发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要注意合作学习的灵活性,注意学习过程中不重实效,流于形式的问题;注意不分主次,放任自流的问题等。
3.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
好的教学反思应体现以下几点:反思教学的成功点,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抓住成功点记录下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失误点,在教学中要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就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教学的疑惑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当堂提出的易卡壳的问题,老师应记下以便钻研。只要能加强反思,优选教法学法,贮存灵感,积累经验,抓成功点,扣失误点,解疑惑点,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高效的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由于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积极向“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的自主性学习过渡,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1.精心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高质量的备课是提高课堂高效性的保障。教师只有课前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识水平,针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情景的创造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以“教”促“学”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要想备好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
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并解决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2)细致全面
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只有细致入微地备好每一堂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突出
语文课堂的内容非常多,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提取精华,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语言精练
教师在上课时要语言精练,力求一语中地,切中要害。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想好从哪里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如何能做到一步到位,不说废话,学生们才能心服口服。
2.阳光激情,真情投入
作为语文教师,激情是必备的素质,是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1)激情是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会吸引、感染学生。学生的激情也是对教师的肯定、欣赏,教师的激情也会因此而升腾,课堂也会因激情而流光溢彩。教师只有动真情,才能引导学生成才。
(2)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激情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激情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珍爱。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著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态度。
(3)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只有对教学内容研究的非常透彻,对自己的努力非常自信,才能在上课时激情汹涌,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注意学习教学理论,要提高专业素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讲课时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3.改进教法,激活思维
(1)巧妙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热情
每节语文课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入,生动的开场白,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启迪他们的思维,以便让他们积极参与。
(2)鼓励探索,提升学生思考方法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过程和方法,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使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3)积极创新,变抽象为具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将文字、图像、声音替代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运用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变抽象为具体。
4.质疑释疑,辩论探讨
教师根据知识的要点及学生的自学体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增强学生分解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启迪思维,进一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