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扫描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先从整体上看。
选文,可能纯课内、纯课外,或者课内外联读。纯课内的材料,提示我们平时学习应扎扎实实下功夫;纯课外的材料,则注重训练迁移能力;课内外联读,就特别强调比较阅读能力。
试题结构,一般考查依次是解阋、译句、理解、运用,有时还会考到断句。因此同学们要了解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注意强化。
再逐项看。
[解词]一般考实词,也有兼顾虚词的,实词一般考重点实词。
何谓重点实词?即对理解句子起关键性作用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举一个句例,“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芳”“发”“秀”“时”这些词很关键,既是理解整个句子的节点。也容易错解,“芳”是香花的意思,“秀”是“草木茂盛”的意思,“时”是“季节”的意思,分别容易误解为“芳香”“秀丽”“时间”,所以它们的地位就尊崇些:而“野”“幽”“佳”这些实词,一方面不是句子理解的关键,一方面跟现代汉语差异不大,就相对次要些,考试也不怎么考。
重点实词,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我建议同学们考试前把文言文必考篇目的重点实词再过一遍,方法很简单,蒙起来,如果一瞥就能准确说出意思,就过去;如果需要想一想或者想一想还说错了或者说不出来,就赶紧用红笔圈下来,再特别强化记忆。
虚词数量很少,不同地区的要求不一,其实重点就是“之、其、而、以、于、焉”这几个,其中,起指代作用的是“之”“其”,起组合作用的是“以”“于”,起连接作用的是“而”,起语助作用的是“焉”。
虚词的用法相对复杂些,辨识也困难些。譬如“之”,除了作代词,还可以作动词、助词,助词还分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结构助词再分主语谓语之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成分前置后置的标志等。复习的关键是熟记关键句例,相关用法归类记忆。
另外,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都是各种复习资料整理的重点,也是解词的常考点,这部分自然需要下功夫,不赘述。
[译句]一要强化直泽意识,逐词翻译,不漏、不错、不添。譬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先把省略成分补出来,“必以情”应为“必以情(断之)”,然后逐词对译:小大,大大小小;之,结构助词,的;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按照;情,实情;断之,审理它。然后合起来连缀成句: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来审理。译句主要的问题是一些同学直译意识不强,直译能力不过关,大而化之,结果这里漏一处,那里错一处,导致失分。
二要特别注意:不仅是省略句要补充省略成分,倒装句要调整过来再译,还要注意句子特别的语气、语调,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者……也”是判断句,得翻译为“……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孰……乎”,是反问句,得翻译为“谁……呢”。
[断句]要看清题目要求,有时要求断一处,有时要求断两处。断句主要依赖的是语法知识,主语谓语中间要停顿,谓语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跟中心语之间有时也要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这是主谓之问的停顿,刻/唐贤今人诗赋”,这是动宾之间的停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一句如果停顿一处,在“此”后面,这是主谓停顿,如果再停顿一处,应在“危急存亡”后面,这是因为定语较长,可以略微停顿一下。断句需要考量句子意思。譬如“乡邻之生日蹙”“下视其辙”。前一句不要被“生日”迷惑,在这里“生日”理解为“生活一天天地”,生是生。日是日,两个词,所以这一句应是主谓之间停顿“乡邻之生/日蹙”;下一句同学们一般习惯“二二节奏”。会读成“下视/其辙”,如果这么读,“下”就是名词作状语,理解为“向下”,而这里正确的解释是“下车,察看敌方车轮印”,所以,应该读成“下/视其辙”。此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一般也须停顿,不赘述。
[理解]有时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时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这部分一般难度不大,只要看清题目要求,正确理解文本,解题思路清晰即可。如: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邻人之遗男也“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一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读懂题目的提问,就容易提取相关信息。依次应是:其家人“杂然相许”,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智叟就“笑而止之”。
再如: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
这一题考查分析能力,写小孩“跳往助之”是说明愚公的移山行为顺应民心,得到大家的拥护:写愚公与智叟辩论则说明并非人人都拥护他,而愚公并没有因为智叟的嘲笑而气馁,他有力地反击了智叟,此处突出了他移山意志的坚定。
[运用]有谈阅读启示的,有让自主探究的。前者往往要求引入自我生活体验,结合文本具体解答。后者往往要求跳出文本,对思维的发散性、思辨性有一定的要求。如:三峡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修建水利的理想之地,如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请从文中找出适宜修建水利工程的理由(至少两条)。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写出文中印证的语句。
这一题先要引入一般常识去推理,要修建水利,一要便于蓄水,二要富含水能。而三峡这儿,一是两边高山壁立,二是水流湍急。再带着这样的认识去文本中找印证的语句,分别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口”,“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同学说,你所举的都是课内选文的句例,而考试时还有课外选文啊,甚至有些地区只有课外选文。
这怕什么!文言文课外阅读,其实是借力打力,以课外考题的形式,考查课内所学。考查的内容,多为课内反复出现,或者生活里颇为常见的在现代汉语里尚有很强生命力的文言现象。
以2010年扬州卷为例,课外文言文选段如下: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坠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敢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文段第一题要求解释“上怒,诘其故”中的“诘”与“自当有史官书之”中的“书”。前一个词,课文里虽然没有,似日常用语里有,“反问”修辞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反诘”,另有“诘问”一词,可见,“诘”就是“问”。后一个词,在《陈涉世家》里有句例“乃丹书帛曰”,还有成语“大书特书”“秉笔直书”,这些“书”都是“写”的意思。
第三题要求翻译“臣以尚急于弹雀”“汝怀齿欲讼我耶”两句,第一句翻译的关键是知道介词“于”引出比较对象,解释为“比……还……”,相关的句例在《鱼我所欲也》里有“所恶有甚于死者”,《捕蛇者说》里有“苛政猛于虎也”,《邹忌讽齐 王纳谏》里有“皆以美于徐公”。第二句翻译的关键是能从“耶”判断整个句子是疑问句,译为“……吗(呢)”,相关的句例在《马说》里有“其真无马邪(耶)”,《捕蛇者说》里有“又安敢毒耶”,《岳阳楼记》里有“然则何时而乐耶”。
总之,选文虽然在课外,但考点一定不“见外”,一定是同学们课内所学习、日常所积累的,借助这些丰富的学习积累,完全可以“举三反一”,迁移转化。
迎考策略
1.熟读课内重点篇目。课文一定要熟悉,问到词语怎么解释,句子怎么翻译,段落怎么理解,头脑里马上跳出来,既保证答题的速度,也保证答题的正确率。而且熟练了才有良好的语感,才能有效迁移,面对课外选文才不陌生,如逢故人。
2.分门别类梳理内容。譬如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字、活用现象、一词多义,既可以按现象来梳理,也可以按课文来梳理,要清晰,遇到模糊不能确认的,应求教于老师。分类梳理,记忆效果好。譬如说到某一课的通假字,你如果能一下子跳出这一课有几个通假字:说到意动用法“以……为……”,你如果能瞬间反应出那些意动用法的经典句例;说到某个实词,你能马上说出有几个义项,各有哪些典型句例,就算熟练了。
3.适当练习。每天找点课内课外的文言文阅读题来练练手。题目应该是规范、严谨的,譬如历年中考题、地区模拟题。文言文阅读题量小,一般三五分钟就能做一篇。完全可以用零头碎脑的时间。但做题不能马虎,要注意细节,做好了对照答案细细反思,尤其要思考疏漏、偏颇的地方,一定要想透。要知道,十分题四分做六分想。想,也就是反思,是提高能力的关键一环,正所谓“做而不思则罔”。
下面四道文言文阅读题,有单篇阅读,有比较阅读,以课外选文为主,目的是检验大家的临战状态,同学们不妨练练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孔子哭之恸( ) (2)门人益亲( )
2.本文画线句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指出并写出本字。
(1)通假字是____,本字是____;(2)通假字是____,本字是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弟子孰为好学?
(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联系自己的学习,谈谈从颜回身上得到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日近长安远
[南朝]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的都城。②潸(shan)然:流泪的样子。③东渡:指西晋灭亡,晋王室渡江,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建立新都。④意:这里指缘由、缘故。⑤意:认为。⑥何如:和……相比怎么样?⑦居然:显然、昭然。⑧重:重新,又一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潸然流涕( ) (2)具以东渡意告之( )
(3)明日,集群臣宴会( ) (4)元帝异之( )
2.下列“以”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告以此意
A.明帝问何以致泣 B.以残年余力
C.策之不以其道 D.具以东渡意告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标注朗读停顿。(断两处)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5.你欣赏文中明帝的表现吗?你最欣赏他哪一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寇莱公烛法
[北宋]欧阳修
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亦是寇莱公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杜祁公为人清俭,在官未尝燃官烛,油灯一炷,荧然欲灭,与客相对清谈而已。二公皆为名臣,而奢俭不同如此。然祁公寿考终吉,莱公晚有南迁之祸,遂殁不返。虽其不幸,亦可以为戒也。
[注释]
①寇莱公: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②花蜡烛:带有精美花纹的蜡烛。③厕溷(hun):厕所。④杜祁公:杜衍,北宋著名政治家:⑤炷(zhu:灯芯、灯蕊。⑥寿考:长寿。终吉:善终。⑦南迁之祸:指寇准晚年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病死于雷州。⑧殁(mo):去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京师不能造( ) (2)公尝知邓州( )
(3)燃烛达旦( ) (4)虽其不幸( )
2.下列“之”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莱公晚有南迁之祸
A.辍耕之垄上 B.四时之景不同
C.何陋之有 D.吾妻之美我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二公皆为名臣,而奢俭不同如此。_________
4.本文从哪两个方面对寇准和札衍作对比?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对比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5.对寇准的生活奢华,后人多有评论,司马光在《训俭示康》里也说:“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把这句与本文最后一句作比较,说说司马光和欧阳修两人对此态度有什么异同。_____________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教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①难:驳倒。②约束:规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齐师败绩( ) (2)望其旗靡( )
(3)以天下莫能当( ) (4)悉更约束( )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A.登轼而望之 B.再而衰
C.而括易言之 D.而绝其粮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_____________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鲁庄公虽然不是明君,但也不是昏君,颇有可取之处。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
5.对照曹刿,你认为赵括临战指挥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先从整体上看。
选文,可能纯课内、纯课外,或者课内外联读。纯课内的材料,提示我们平时学习应扎扎实实下功夫;纯课外的材料,则注重训练迁移能力;课内外联读,就特别强调比较阅读能力。
试题结构,一般考查依次是解阋、译句、理解、运用,有时还会考到断句。因此同学们要了解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注意强化。
再逐项看。
[解词]一般考实词,也有兼顾虚词的,实词一般考重点实词。
何谓重点实词?即对理解句子起关键性作用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举一个句例,“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芳”“发”“秀”“时”这些词很关键,既是理解整个句子的节点。也容易错解,“芳”是香花的意思,“秀”是“草木茂盛”的意思,“时”是“季节”的意思,分别容易误解为“芳香”“秀丽”“时间”,所以它们的地位就尊崇些:而“野”“幽”“佳”这些实词,一方面不是句子理解的关键,一方面跟现代汉语差异不大,就相对次要些,考试也不怎么考。
重点实词,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我建议同学们考试前把文言文必考篇目的重点实词再过一遍,方法很简单,蒙起来,如果一瞥就能准确说出意思,就过去;如果需要想一想或者想一想还说错了或者说不出来,就赶紧用红笔圈下来,再特别强化记忆。
虚词数量很少,不同地区的要求不一,其实重点就是“之、其、而、以、于、焉”这几个,其中,起指代作用的是“之”“其”,起组合作用的是“以”“于”,起连接作用的是“而”,起语助作用的是“焉”。
虚词的用法相对复杂些,辨识也困难些。譬如“之”,除了作代词,还可以作动词、助词,助词还分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结构助词再分主语谓语之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成分前置后置的标志等。复习的关键是熟记关键句例,相关用法归类记忆。
另外,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都是各种复习资料整理的重点,也是解词的常考点,这部分自然需要下功夫,不赘述。
[译句]一要强化直泽意识,逐词翻译,不漏、不错、不添。譬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先把省略成分补出来,“必以情”应为“必以情(断之)”,然后逐词对译:小大,大大小小;之,结构助词,的;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按照;情,实情;断之,审理它。然后合起来连缀成句: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来审理。译句主要的问题是一些同学直译意识不强,直译能力不过关,大而化之,结果这里漏一处,那里错一处,导致失分。
二要特别注意:不仅是省略句要补充省略成分,倒装句要调整过来再译,还要注意句子特别的语气、语调,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者……也”是判断句,得翻译为“……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孰……乎”,是反问句,得翻译为“谁……呢”。
[断句]要看清题目要求,有时要求断一处,有时要求断两处。断句主要依赖的是语法知识,主语谓语中间要停顿,谓语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跟中心语之间有时也要停顿。如“负者/歌于途”,这是主谓之问的停顿,刻/唐贤今人诗赋”,这是动宾之间的停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一句如果停顿一处,在“此”后面,这是主谓停顿,如果再停顿一处,应在“危急存亡”后面,这是因为定语较长,可以略微停顿一下。断句需要考量句子意思。譬如“乡邻之生日蹙”“下视其辙”。前一句不要被“生日”迷惑,在这里“生日”理解为“生活一天天地”,生是生。日是日,两个词,所以这一句应是主谓之间停顿“乡邻之生/日蹙”;下一句同学们一般习惯“二二节奏”。会读成“下视/其辙”,如果这么读,“下”就是名词作状语,理解为“向下”,而这里正确的解释是“下车,察看敌方车轮印”,所以,应该读成“下/视其辙”。此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一般也须停顿,不赘述。
[理解]有时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时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这部分一般难度不大,只要看清题目要求,正确理解文本,解题思路清晰即可。如: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邻人之遗男也“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一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读懂题目的提问,就容易提取相关信息。依次应是:其家人“杂然相许”,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智叟就“笑而止之”。
再如: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
这一题考查分析能力,写小孩“跳往助之”是说明愚公的移山行为顺应民心,得到大家的拥护:写愚公与智叟辩论则说明并非人人都拥护他,而愚公并没有因为智叟的嘲笑而气馁,他有力地反击了智叟,此处突出了他移山意志的坚定。
[运用]有谈阅读启示的,有让自主探究的。前者往往要求引入自我生活体验,结合文本具体解答。后者往往要求跳出文本,对思维的发散性、思辨性有一定的要求。如:三峡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修建水利的理想之地,如葛洲坝、三峡水利枢纽。请从文中找出适宜修建水利工程的理由(至少两条)。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写出文中印证的语句。
这一题先要引入一般常识去推理,要修建水利,一要便于蓄水,二要富含水能。而三峡这儿,一是两边高山壁立,二是水流湍急。再带着这样的认识去文本中找印证的语句,分别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口”,“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同学说,你所举的都是课内选文的句例,而考试时还有课外选文啊,甚至有些地区只有课外选文。
这怕什么!文言文课外阅读,其实是借力打力,以课外考题的形式,考查课内所学。考查的内容,多为课内反复出现,或者生活里颇为常见的在现代汉语里尚有很强生命力的文言现象。
以2010年扬州卷为例,课外文言文选段如下: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坠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敢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文段第一题要求解释“上怒,诘其故”中的“诘”与“自当有史官书之”中的“书”。前一个词,课文里虽然没有,似日常用语里有,“反问”修辞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反诘”,另有“诘问”一词,可见,“诘”就是“问”。后一个词,在《陈涉世家》里有句例“乃丹书帛曰”,还有成语“大书特书”“秉笔直书”,这些“书”都是“写”的意思。
第三题要求翻译“臣以尚急于弹雀”“汝怀齿欲讼我耶”两句,第一句翻译的关键是知道介词“于”引出比较对象,解释为“比……还……”,相关的句例在《鱼我所欲也》里有“所恶有甚于死者”,《捕蛇者说》里有“苛政猛于虎也”,《邹忌讽齐 王纳谏》里有“皆以美于徐公”。第二句翻译的关键是能从“耶”判断整个句子是疑问句,译为“……吗(呢)”,相关的句例在《马说》里有“其真无马邪(耶)”,《捕蛇者说》里有“又安敢毒耶”,《岳阳楼记》里有“然则何时而乐耶”。
总之,选文虽然在课外,但考点一定不“见外”,一定是同学们课内所学习、日常所积累的,借助这些丰富的学习积累,完全可以“举三反一”,迁移转化。
迎考策略
1.熟读课内重点篇目。课文一定要熟悉,问到词语怎么解释,句子怎么翻译,段落怎么理解,头脑里马上跳出来,既保证答题的速度,也保证答题的正确率。而且熟练了才有良好的语感,才能有效迁移,面对课外选文才不陌生,如逢故人。
2.分门别类梳理内容。譬如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字、活用现象、一词多义,既可以按现象来梳理,也可以按课文来梳理,要清晰,遇到模糊不能确认的,应求教于老师。分类梳理,记忆效果好。譬如说到某一课的通假字,你如果能一下子跳出这一课有几个通假字:说到意动用法“以……为……”,你如果能瞬间反应出那些意动用法的经典句例;说到某个实词,你能马上说出有几个义项,各有哪些典型句例,就算熟练了。
3.适当练习。每天找点课内课外的文言文阅读题来练练手。题目应该是规范、严谨的,譬如历年中考题、地区模拟题。文言文阅读题量小,一般三五分钟就能做一篇。完全可以用零头碎脑的时间。但做题不能马虎,要注意细节,做好了对照答案细细反思,尤其要思考疏漏、偏颇的地方,一定要想透。要知道,十分题四分做六分想。想,也就是反思,是提高能力的关键一环,正所谓“做而不思则罔”。
下面四道文言文阅读题,有单篇阅读,有比较阅读,以课外选文为主,目的是检验大家的临战状态,同学们不妨练练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孔子哭之恸( ) (2)门人益亲( )
2.本文画线句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指出并写出本字。
(1)通假字是____,本字是____;(2)通假字是____,本字是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弟子孰为好学?
(2)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4.联系自己的学习,谈谈从颜回身上得到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日近长安远
[南朝]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的都城。②潸(shan)然:流泪的样子。③东渡:指西晋灭亡,晋王室渡江,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建立新都。④意:这里指缘由、缘故。⑤意:认为。⑥何如:和……相比怎么样?⑦居然:显然、昭然。⑧重:重新,又一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潸然流涕( ) (2)具以东渡意告之( )
(3)明日,集群臣宴会( ) (4)元帝异之( )
2.下列“以”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告以此意
A.明帝问何以致泣 B.以残年余力
C.策之不以其道 D.具以东渡意告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标注朗读停顿。(断两处)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5.你欣赏文中明帝的表现吗?你最欣赏他哪一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寇莱公烛法
[北宋]欧阳修
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亦是寇莱公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杜祁公为人清俭,在官未尝燃官烛,油灯一炷,荧然欲灭,与客相对清谈而已。二公皆为名臣,而奢俭不同如此。然祁公寿考终吉,莱公晚有南迁之祸,遂殁不返。虽其不幸,亦可以为戒也。
[注释]
①寇莱公: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②花蜡烛:带有精美花纹的蜡烛。③厕溷(hun):厕所。④杜祁公:杜衍,北宋著名政治家:⑤炷(zhu:灯芯、灯蕊。⑥寿考:长寿。终吉:善终。⑦南迁之祸:指寇准晚年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病死于雷州。⑧殁(mo):去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京师不能造( ) (2)公尝知邓州( )
(3)燃烛达旦( ) (4)虽其不幸( )
2.下列“之”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莱公晚有南迁之祸
A.辍耕之垄上 B.四时之景不同
C.何陋之有 D.吾妻之美我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二公皆为名臣,而奢俭不同如此。_________
4.本文从哪两个方面对寇准和札衍作对比?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对比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5.对寇准的生活奢华,后人多有评论,司马光在《训俭示康》里也说:“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把这句与本文最后一句作比较,说说司马光和欧阳修两人对此态度有什么异同。_____________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教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①难:驳倒。②约束:规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齐师败绩( ) (2)望其旗靡( )
(3)以天下莫能当( ) (4)悉更约束( )
2.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A.登轼而望之 B.再而衰
C.而括易言之 D.而绝其粮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_____________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鲁庄公虽然不是明君,但也不是昏君,颇有可取之处。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
5.对照曹刿,你认为赵括临战指挥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