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写作能力,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得以提升,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欣赏语文,需要教师采取如下是教学技巧:
一、营造阅读氛围,建立阅读习惯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起来轻松愉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在班里建立专门的读书区,在班级的读书区里,设立学生专用的书架,摆放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以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其次,教师应尽量协调学校和家长的关系,保持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们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让家长可以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放置在家中,让学生能经常拿来翻看和欣赏,逐步建立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优化阅读方法,掌握阅读规律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优化阅读方法,掌握阅读的内在规律,才能尽快达到阅读的预期目的。以下几种阅读新方法,将促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进行比较性阅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中学生阅读方法创新方面来看,比较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进行发散性思维,实现阅读过程的迁移;其次,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考。
第二,进行求解性阅读。教师应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自觉的进行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信心。
第三,进行选择性阅读。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促使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使他们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首先,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应使用精读法,在阅读中应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精思熟虑,逐字逐句,进行细嚼慢咽式消化吸收;其次,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读物或小说则可以采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其内容大意,甚至可以跳过某些细节,加快阅读速度;最后,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可以采用浏览法,有的甚至可以直接读标题就行。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三种方法交互使用,进行选择性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量大大的提高,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第四,进行质疑性阅读。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使学生不迷信于权威,敢于质疑,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判断,从而使学生能边读边议,比较异同,在掌握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力求创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阅读联系实际,提升写作能力
俗语云:“读书上万卷,下笔如有神”。 目前,有很多的中学生对于作文写作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家长更是忧心忡忡。针对学生的这一状况,于是家长便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写作辅导班,但是家长是这种做法,对于学习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学生来说,其作用微乎其微。所以,为达到理想的效果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做出如下努力:
第一,以课文为范文,使学生在课堂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新课改下,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学生读写结合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总之,以典型的课文为例,进行学生的写作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第二,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不会太用心,因此,到了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写作素材的缺乏而感到无从下手。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当作写作素材。比如面对流水,孔子写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悟;面对明月,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面对夕阳,马致远写下:“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辛酸。诗人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并从观察中进行思考。
第三,关注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时代,不同的时期将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有着孩提时代幼稚和懵懂的初一学生,他们大多希望描绘对于初中生活的美好向往。而初二初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学生活,他们对生活将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希望教师对于他们的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因此会希望写些哲理性或科学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将作文训练与学生渴望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促使能学生敞开心扉,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到畅所欲言。
四、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技巧,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写作能力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秀征.以写促读,在赏评性习作中深化文本阅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04)
[2]蓝海正.实施愉快教学改善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心理[J].教育探索,2009(05)
[3]江肇钦.让文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水乳交融——我教外国文学的尝试和思考[J].今日科苑,2009(13)
[4]杨雁彬.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唐期焕.以读悟写,以读促写之我见[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镇平县枣园镇中心校】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得以提升,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欣赏语文,需要教师采取如下是教学技巧:
一、营造阅读氛围,建立阅读习惯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起来轻松愉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在班里建立专门的读书区,在班级的读书区里,设立学生专用的书架,摆放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以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其次,教师应尽量协调学校和家长的关系,保持和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们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让家长可以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放置在家中,让学生能经常拿来翻看和欣赏,逐步建立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优化阅读方法,掌握阅读规律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优化阅读方法,掌握阅读的内在规律,才能尽快达到阅读的预期目的。以下几种阅读新方法,将促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进行比较性阅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中学生阅读方法创新方面来看,比较法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之一。首先,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时进行发散性思维,实现阅读过程的迁移;其次,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考。
第二,进行求解性阅读。教师应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自觉的进行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信心。
第三,进行选择性阅读。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促使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使他们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首先,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名家名篇应使用精读法,在阅读中应要求学生做到一丝不苟,精思熟虑,逐字逐句,进行细嚼慢咽式消化吸收;其次,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读物或小说则可以采用略读法,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其内容大意,甚至可以跳过某些细节,加快阅读速度;最后,对于一些报刊、杂志就可以采用浏览法,有的甚至可以直接读标题就行。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三种方法交互使用,进行选择性阅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量大大的提高,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第四,进行质疑性阅读。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使学生不迷信于权威,敢于质疑,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判断,从而使学生能边读边议,比较异同,在掌握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力求创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阅读联系实际,提升写作能力
俗语云:“读书上万卷,下笔如有神”。 目前,有很多的中学生对于作文写作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家长更是忧心忡忡。针对学生的这一状况,于是家长便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写作辅导班,但是家长是这种做法,对于学习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学生来说,其作用微乎其微。所以,为达到理想的效果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做出如下努力:
第一,以课文为范文,使学生在课堂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新课改下,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学生读写结合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总之,以典型的课文为例,进行学生的写作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第二,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不会太用心,因此,到了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写作素材的缺乏而感到无从下手。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可以当作写作素材。比如面对流水,孔子写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悟;面对明月,苏轼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面对夕阳,马致远写下:“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辛酸。诗人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并从观察中进行思考。
第三,关注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时代,不同的时期将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有着孩提时代幼稚和懵懂的初一学生,他们大多希望描绘对于初中生活的美好向往。而初二初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学生活,他们对生活将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希望教师对于他们的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因此会希望写些哲理性或科学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将作文训练与学生渴望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促使能学生敞开心扉,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到畅所欲言。
四、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因此,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教学技巧,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写作能力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秀征.以写促读,在赏评性习作中深化文本阅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04)
[2]蓝海正.实施愉快教学改善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心理[J].教育探索,2009(05)
[3]江肇钦.让文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水乳交融——我教外国文学的尝试和思考[J].今日科苑,2009(13)
[4]杨雁彬.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唐期焕.以读悟写,以读促写之我见[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镇平县枣园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