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8日至9日,我们三人组团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决赛公平公正,当场公布赛题,小学数学的赛题是人教版《分数除以整数》。
整个决赛分四个阶段进行。8日上午,在机房进行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并进行上传。8日下午,开放小学数学各团队的教学设计,按1号团队评2号、2号评3号的顺序进行点评,并将评价与建议上传;9日上午主要是针对他队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团队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并准备好下午的可视化陈述稿,9日下午则是对自己团队的教学设计理念思路、修改评价与设计亮点进行可视化陈述。
在本次决赛中,小学数学组共有30个团队参加了比赛。比赛过程紧张激烈,既有个人思索,更有团队合作,让我们在“做中学”中真正了解到信息技术的本质,收获远比一场讲座或其他比赛来得多、来得大,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比赛。
● 初稿设计中的讨论争论
8日上午,一拿到课题,我们团队就进入了紧张思索与合作教研中。我们认真研究《课标》要求,深刻把握教情学情,细细拟定教学目标,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辛努力,最终完成了《分数除以整数》信息化设计初稿。
在初稿设计过程中,我们团队三人围绕“是学生实验重要还是媒体演示重要”及“算理理解、算法归纳与运算巩固,孰轻孰重”这两个焦点问题展开了认真的讨论。通过争论与思辨,我们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法则课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与感悟。
1.关于“学生实验重要还是媒体演示重要”的讨论与思辨
【李银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时,我觉得可以用“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来进行,通过简单动态的PPT可以展示这一过程。同样理解算法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进行。
【吉芸】我研读教材发现,课本在引导学生学习例2时,主要是运用了“折纸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这是“以儿童为本”的表现。如果我们仅为了方便展示这一过程,而把实验法改换成PPT动态展示,会不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
【缪建平】同意吉芸老师的说法。杜威先生曾说,儿童学习的是经验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儿童自己的实验操作与体验,否则他们学到的一定是教条而干瘪的“死知识”,而不是自己亲历亲为的“活知识”。
【李银江】那么动态演示“分数除以整数”的这一过程到底要不要呢?我还是想用上精心设计的动态PPT。
【吉芸】可不可以这样处理,PPT的动态演示放在儿童折纸实验汇报交流以后,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来进一步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与否。
【缪建平】这个点子好,用PPT动态演示验证学生的折纸实验过程,既充分肯定了学生折纸实验的正确性,增强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的自信心,同时又比较巧妙地把这一重要过程再次全面、动态、整体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合情推理,并最终归纳计算方法。
2.关于“算理理解、算法归纳与运算巩固,孰轻孰重”的争论
【缪建平】大凡一个精确运算技能的学习可以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在计算方法探索中对算理的理解;第二,在不断探索中发现并形成计算法则;第三,运用计算法则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以便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堂课就是一堂运算技能学习课,这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孰轻孰重呢?
【吉芸】从教材的呈现来看,是想通过学生的折纸实验积累活动经验,在操作中发现计算的道理,最终形成一定的计算方法,当然最后一定量的练习也是不可少的。
【李银江】我觉得这堂课主要是突破“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是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一法则中的难点,应该在这个方面多花些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归纳出算法来。
【缪建平】李老师说得有道理。但要举一反三,这个“三”中还要有“变式”。所以,在刚才的例题后,我们可通过例题和延伸,让学生在探索中“历险”,在“挑战”中前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吉芸】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四个层次:一是基本题,二是改错题,三是应用题,四是拓展题。但我担心的是,如果在前面耗时太多,学生的练习时间势必就会太少,学生的计算技能就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缪建平】这个担心也是有道理的,我们不妨设定一下教学流程中各版块的大致时间。
通过思辨、讨论与争论,我们在两个焦点问题上达到了共识。我们的观点是教学要“以生为本”,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行操作实验探索知识,多媒体作为教学资源可以巧妙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在计算法则课的教学中,在起始阶段就要侧重算理理解与算法归纳,但一定量的富有层次的巩固练习也是不可或缺的。
● 思维碰撞下的修改完善
因为时间限制,我们的教学设计初稿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之处。在互评环节结束后,我们根据友队(21号团队)提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修改完善一:21号团队给我们的建议是——根据5×6=30来回顾整数除法的意义与例1部分内容重复。鉴于这一点,也是为了保证后面练习巩固更加扎实,所以我们修改后省略此例,直接用例1的三个算式渗透整数除法的意义,把更多时间留到后面的练习中。
修改完善二:21号团队给我们的建议是——总结时将“在计算分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往前提一提,放到练习的中间。我们讨论之后,决定在改错练习后,及时增加教师提问计算时的注意点;总结回顾时再次总结注意点。
修改完善三:21号团队给我们的建议是——作业设计多,占用时间较多,有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我们讨论后,决定坚持原观点,用多层次的练习巩固算法,提升运算能力。根据《新课标》中描述,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有数据表明现在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我们设计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练习。
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进行了激烈的思维碰撞。 【吉芸】我觉得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先出示5×6=30这一个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这样根据三个算式来回顾整数除法的意义会让学生回顾整数除法的意义。鉴于这节课的地位,我觉得在此浓墨重彩一下未尝不可。
【缪建平】21号的团队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是省略这一环节,直接利用例1来导入。仔细想想,这样的建议也有道理。因为,例1解答完成后,呈现的三个算式同样可以渗透整数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把“克”化成“千克”的设计,十分巧妙地完成了“整数除法”到“分数除法”的过渡,而且不显重复。
【李银江】我同意缪老师的想法,这样可以让教学节奏更加紧凑,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后面的环节中。
【李银江】21号的团队给我们的第三条建议是作业设计多,占用时间较多,有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吉芸】我认为不妥,这节课是计算法则课,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一法则,将对学生今后迁移学习分数、百分数的相关计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练习,让学生理解掌握。正好前面第一条建议中省略的时间,可以用在练习上。
【缪建平】《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设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巩固学生的知识成果。要完善的话,可以在题目类型上略作调整。
【吉芸】我建议在教学设计当中加入“设计意图”,写清楚我们撰写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想法和思路。
【缪建平】同意。这个也能增强教学的有意性和有效性,让反思伴随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能反应设计者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是一种提升。
【李银江】这样好,能直观反映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可以便于我们跟评委及其他老师的交流,让他们明白我们的设计意图,理解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途径。
通过三人团队的自由争辩,在自我反思与批判中,思路更加明晰,设计更趋完善。
● 体现课程理念的设计亮点
比赛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了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发现有些团队认为NOC活动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就一味增加信息化技术与手段的运用。在我们看来,应该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缪建平】我想我们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亮点就是:充分用好PPT,努力达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例题时,通过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这节课是数学计算法则课,其实不需要用太多太花哨的技术。如果利用了太多复杂媒体,互动太多,留给学生自主操作、练习的时间反而要少了。
【吉芸】是的。简单的媒体如果运用恰当,就能用最少的课程资源和技术支持,争取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
【李银江】我觉得PPT展示的亮点也体现在演示折纸的部分。在这部分的PPT动态展现,目的是验证学生动手操作折纸是否正确,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探究。
【缪建平】学生可能会想“老师的想法跟我们一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数据表明,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反而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们设计此环节很有必要。
【吉芸】因为我们重组教材,调整了教学次序,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学设计的第二个亮点是:设置“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重组教材会引导知识迁移,引发学生的思考。
【李银江】我也赞成。我们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重组,就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让学生在“不平衡—平衡”的思维过程中,深入理解分数除法。另外我建议在PPT里面动态展现学生折纸、涂色过程,这样直观明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归纳两种计算法则。
【缪建平】这个提议好,结合了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个设计可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缪建平】“多层次的练习”应该是我们教学设计的第三个亮点。通过正例对算理进行强化。同时设计了反例(改错练习),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识,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负迁移。
【李银江】是的,设计的线段题和图形应用题也能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吉芸】最后的思考题用字母代入的分数除法,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代数思维。
【缪建平】对。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中的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课是一堂数学计算法则教学课,其实是一个“找规律—用规律”的问题。找规律即合情推理,用规律即演绎推理。
总之,本课依据学生数学现实,采用实验法与多媒体验证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理解算理,归纳算法,应该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亮点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亮点一:通过PPT的直观演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从乘法过渡到除法,从整数过渡到分数,体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最终帮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样的意义。
亮点二:把教材中例题进行重组,设置“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平衡—平衡”思维不断演进的生态场,促进思维走向深入。同时,又通过PPT的动态展现,验证学生动手操作折纸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亮点三: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首先通过“正例与反例练习”巩固算理,其次设计“线段和图形应用题”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再次通过“思考题”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赛后感悟
【吉芸】本次参赛,我与伙伴们取长补短、分工合作、有效配合,经历了设计初稿、互评、完善设计、陈述答辩的过程。我们在交流对话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争辩碰撞中,形成共同的理念;在修改反思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与其他团队互评、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接触到更多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由此,我意识到只有加快前进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李银江】相信本次活动会在众多参赛者的专业发展之路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在团队合作当中,我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个体的智慧在团队协作下激发出了最绚丽的火花。交流讨论、争辩反思、修改完善后拿出最好的成果,那种收获的喜悦难以名状。在比赛中,通过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同场竞技,我接触到了前沿的教学技术和优秀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深化了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也将激励我不断前行,努力进取。
【缪建平】当今,数学学科教学恰逢信息技术迅猛发展,E-class、电子白板、微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是一浪“热”过一浪,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是冷静思考。我们要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某项信息技术或资源是否真正能为教与学服务”?这是“要不要用”的问题。二是“是否用最少的技术或资源,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这是“怎样用”的问题。当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在今后的教学与管理中,我都将以此次网络教研团队的参赛思考与收获为镜,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整个决赛分四个阶段进行。8日上午,在机房进行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并进行上传。8日下午,开放小学数学各团队的教学设计,按1号团队评2号、2号评3号的顺序进行点评,并将评价与建议上传;9日上午主要是针对他队的评价和建议对自己团队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并准备好下午的可视化陈述稿,9日下午则是对自己团队的教学设计理念思路、修改评价与设计亮点进行可视化陈述。
在本次决赛中,小学数学组共有30个团队参加了比赛。比赛过程紧张激烈,既有个人思索,更有团队合作,让我们在“做中学”中真正了解到信息技术的本质,收获远比一场讲座或其他比赛来得多、来得大,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比赛。
● 初稿设计中的讨论争论
8日上午,一拿到课题,我们团队就进入了紧张思索与合作教研中。我们认真研究《课标》要求,深刻把握教情学情,细细拟定教学目标,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辛努力,最终完成了《分数除以整数》信息化设计初稿。
在初稿设计过程中,我们团队三人围绕“是学生实验重要还是媒体演示重要”及“算理理解、算法归纳与运算巩固,孰轻孰重”这两个焦点问题展开了认真的讨论。通过争论与思辨,我们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法则课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与感悟。
1.关于“学生实验重要还是媒体演示重要”的讨论与思辨
【李银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时,我觉得可以用“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来进行,通过简单动态的PPT可以展示这一过程。同样理解算法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进行。
【吉芸】我研读教材发现,课本在引导学生学习例2时,主要是运用了“折纸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这是“以儿童为本”的表现。如果我们仅为了方便展示这一过程,而把实验法改换成PPT动态展示,会不利于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
【缪建平】同意吉芸老师的说法。杜威先生曾说,儿童学习的是经验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儿童自己的实验操作与体验,否则他们学到的一定是教条而干瘪的“死知识”,而不是自己亲历亲为的“活知识”。
【李银江】那么动态演示“分数除以整数”的这一过程到底要不要呢?我还是想用上精心设计的动态PPT。
【吉芸】可不可以这样处理,PPT的动态演示放在儿童折纸实验汇报交流以后,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来进一步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与否。
【缪建平】这个点子好,用PPT动态演示验证学生的折纸实验过程,既充分肯定了学生折纸实验的正确性,增强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的自信心,同时又比较巧妙地把这一重要过程再次全面、动态、整体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合情推理,并最终归纳计算方法。
2.关于“算理理解、算法归纳与运算巩固,孰轻孰重”的争论
【缪建平】大凡一个精确运算技能的学习可以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在计算方法探索中对算理的理解;第二,在不断探索中发现并形成计算法则;第三,运用计算法则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以便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堂课就是一堂运算技能学习课,这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孰轻孰重呢?
【吉芸】从教材的呈现来看,是想通过学生的折纸实验积累活动经验,在操作中发现计算的道理,最终形成一定的计算方法,当然最后一定量的练习也是不可少的。
【李银江】我觉得这堂课主要是突破“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是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一法则中的难点,应该在这个方面多花些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归纳出算法来。
【缪建平】李老师说得有道理。但要举一反三,这个“三”中还要有“变式”。所以,在刚才的例题后,我们可通过例题和延伸,让学生在探索中“历险”,在“挑战”中前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吉芸】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四个层次:一是基本题,二是改错题,三是应用题,四是拓展题。但我担心的是,如果在前面耗时太多,学生的练习时间势必就会太少,学生的计算技能就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缪建平】这个担心也是有道理的,我们不妨设定一下教学流程中各版块的大致时间。
通过思辨、讨论与争论,我们在两个焦点问题上达到了共识。我们的观点是教学要“以生为本”,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行操作实验探索知识,多媒体作为教学资源可以巧妙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在计算法则课的教学中,在起始阶段就要侧重算理理解与算法归纳,但一定量的富有层次的巩固练习也是不可或缺的。
● 思维碰撞下的修改完善
因为时间限制,我们的教学设计初稿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之处。在互评环节结束后,我们根据友队(21号团队)提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与完善。
修改完善一:21号团队给我们的建议是——根据5×6=30来回顾整数除法的意义与例1部分内容重复。鉴于这一点,也是为了保证后面练习巩固更加扎实,所以我们修改后省略此例,直接用例1的三个算式渗透整数除法的意义,把更多时间留到后面的练习中。
修改完善二:21号团队给我们的建议是——总结时将“在计算分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往前提一提,放到练习的中间。我们讨论之后,决定在改错练习后,及时增加教师提问计算时的注意点;总结回顾时再次总结注意点。
修改完善三:21号团队给我们的建议是——作业设计多,占用时间较多,有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我们讨论后,决定坚持原观点,用多层次的练习巩固算法,提升运算能力。根据《新课标》中描述,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有数据表明现在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我们设计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练习。
在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进行了激烈的思维碰撞。 【吉芸】我觉得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先出示5×6=30这一个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这样根据三个算式来回顾整数除法的意义会让学生回顾整数除法的意义。鉴于这节课的地位,我觉得在此浓墨重彩一下未尝不可。
【缪建平】21号的团队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是省略这一环节,直接利用例1来导入。仔细想想,这样的建议也有道理。因为,例1解答完成后,呈现的三个算式同样可以渗透整数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把“克”化成“千克”的设计,十分巧妙地完成了“整数除法”到“分数除法”的过渡,而且不显重复。
【李银江】我同意缪老师的想法,这样可以让教学节奏更加紧凑,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后面的环节中。
【李银江】21号的团队给我们的第三条建议是作业设计多,占用时间较多,有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吉芸】我认为不妥,这节课是计算法则课,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一法则,将对学生今后迁移学习分数、百分数的相关计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练习,让学生理解掌握。正好前面第一条建议中省略的时间,可以用在练习上。
【缪建平】《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设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巩固学生的知识成果。要完善的话,可以在题目类型上略作调整。
【吉芸】我建议在教学设计当中加入“设计意图”,写清楚我们撰写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想法和思路。
【缪建平】同意。这个也能增强教学的有意性和有效性,让反思伴随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能反应设计者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是一种提升。
【李银江】这样好,能直观反映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可以便于我们跟评委及其他老师的交流,让他们明白我们的设计意图,理解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途径。
通过三人团队的自由争辩,在自我反思与批判中,思路更加明晰,设计更趋完善。
● 体现课程理念的设计亮点
比赛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了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发现有些团队认为NOC活动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就一味增加信息化技术与手段的运用。在我们看来,应该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缪建平】我想我们教学设计的第一个亮点就是:充分用好PPT,努力达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授例题时,通过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这节课是数学计算法则课,其实不需要用太多太花哨的技术。如果利用了太多复杂媒体,互动太多,留给学生自主操作、练习的时间反而要少了。
【吉芸】是的。简单的媒体如果运用恰当,就能用最少的课程资源和技术支持,争取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
【李银江】我觉得PPT展示的亮点也体现在演示折纸的部分。在这部分的PPT动态展现,目的是验证学生动手操作折纸是否正确,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探究。
【缪建平】学生可能会想“老师的想法跟我们一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数据表明,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反而呈下降趋势。因此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我们设计此环节很有必要。
【吉芸】因为我们重组教材,调整了教学次序,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学设计的第二个亮点是:设置“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重组教材会引导知识迁移,引发学生的思考。
【李银江】我也赞成。我们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重组,就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让学生在“不平衡—平衡”的思维过程中,深入理解分数除法。另外我建议在PPT里面动态展现学生折纸、涂色过程,这样直观明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归纳两种计算法则。
【缪建平】这个提议好,结合了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个设计可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缪建平】“多层次的练习”应该是我们教学设计的第三个亮点。通过正例对算理进行强化。同时设计了反例(改错练习),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识,防止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负迁移。
【李银江】是的,设计的线段题和图形应用题也能通过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吉芸】最后的思考题用字母代入的分数除法,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代数思维。
【缪建平】对。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中的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课是一堂数学计算法则教学课,其实是一个“找规律—用规律”的问题。找规律即合情推理,用规律即演绎推理。
总之,本课依据学生数学现实,采用实验法与多媒体验证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理解算理,归纳算法,应该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亮点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亮点一:通过PPT的直观演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从乘法过渡到除法,从整数过渡到分数,体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最终帮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这样的意义。
亮点二:把教材中例题进行重组,设置“认知冲突”,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平衡—平衡”思维不断演进的生态场,促进思维走向深入。同时,又通过PPT的动态展现,验证学生动手操作折纸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亮点三: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首先通过“正例与反例练习”巩固算理,其次设计“线段和图形应用题”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再次通过“思考题”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赛后感悟
【吉芸】本次参赛,我与伙伴们取长补短、分工合作、有效配合,经历了设计初稿、互评、完善设计、陈述答辩的过程。我们在交流对话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争辩碰撞中,形成共同的理念;在修改反思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与其他团队互评、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接触到更多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由此,我意识到只有加快前进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李银江】相信本次活动会在众多参赛者的专业发展之路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在团队合作当中,我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个体的智慧在团队协作下激发出了最绚丽的火花。交流讨论、争辩反思、修改完善后拿出最好的成果,那种收获的喜悦难以名状。在比赛中,通过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同场竞技,我接触到了前沿的教学技术和优秀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深化了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也将激励我不断前行,努力进取。
【缪建平】当今,数学学科教学恰逢信息技术迅猛发展,E-class、电子白板、微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真是一浪“热”过一浪,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是冷静思考。我们要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某项信息技术或资源是否真正能为教与学服务”?这是“要不要用”的问题。二是“是否用最少的技术或资源,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这是“怎样用”的问题。当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在今后的教学与管理中,我都将以此次网络教研团队的参赛思考与收获为镜,且行且思,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