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老师反映,我们班的同学太活跃,上课喜欢讲话,到食堂用餐排队更是热闹,作业拖拉,总是收不齐。
这天,我收到一条短信,得知我的一张会员卡因为攒够了积分,升级为钻石卡,以后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
看完短信,我灵机一闪:为什么不采用这种会员制的方式管理学生呢?下午放学后,我召集班干部开会,设计了一个积分榜,分成纪律、作业、听讲、发言、用餐、做操、卫生、礼貌等八类,每一类确定好分值。为了能精准呈现大家的表现,打分采用“五星”制,最优秀的计5分,依次递减。按照积分,会员分为铜星、银星、金星、水晶、钻石、皇冠等级别。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施过程中,麻烦不断。这个学生嚷着:“我今天上课举手了十次,可以加几分?”那个同学叫道:“我的数学作业全对,可以加分吗?”另一个同学反驳说:“你抄我的作业,不能加分。”我和班干部们都招架不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分榜”的积分不断增加,质疑和争吵不断升级。终于有一天,“积分榜”上一个学生的分数被打了一个“×”——是不服气?还是恶意报复?我默默地揭下这张曾经承载了大家快乐与希望的“积分榜”。
为什么“积分榜”带来的是重重烦恼
为什么“积分榜”带给师生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
第一,积分设置太追求精确,难以体现公正。
商场的“积分卡”是用消费数据作为依据,数据转换数字,清楚明了。但学生“积分榜”中的很多项是无法用精确的数字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有的表现无法用精确的数据来衡量。比如纪律,什么是守纪律?上课插了一次嘴,就是不守纪律吗?回头看了同学几眼,算不算不守纪律呢?
第二,积分项太追求全面,难以具体操作。
“积分榜”有8个大项,有的项目中还分小项,如作业,有语文、数学、英语……这么多的项目,谁来评判?每天要对这么多项的积分进行核实、统计,不但容易混乱,而且因为“面面俱到”,难以给学生提供个性成长的空间。那么积分榜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三,积分目的太追求名次,难以激励成长。
“积分榜”上墙以后,学生盯着的是积分,计较的是自己“分”的多少,以及积分榜上的名次。课堂的纪律很好,上课发言的同学很多,作业完成得特别好等,都是靠“积分”支撑的“伪相”。一旦学生对“分”失去兴趣,这些“伪积极”“伪进步”就会被打回原形。因为排名,反而让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导致班级的凝聚力减弱。
快乐“1 1”:营造班级积极的“文化场”
如何让“积分”真正体现价值,成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正能量”,并由此营造班级积极的“文化场”?我大力改革,实行三个“1 1”的评价方式,再一次进行“积分制”的尝试。
第一,模糊评价“1 1”:量化更简单、更公平。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成长具有复杂性,学生个性发展中有许多方面是难以量化或无法量化的,特别是很多外显的行为往往不能反映内在真实的情况。如果一味地追求用精准的数字来评判学生的发展变化,必然使评价偏离了初心,导致教育活动的混乱和教育目标的落空。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需要“模糊”一点,用“模糊”评价来面对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留给学生一个领悟、体会、选择的弹性空间。
我对积分规则进行了改革,所有的加分都是1分,食堂用餐没有被学校的红领巾值勤中队扣分,就可以加1分,作业优秀加1分,卫生值日没有扣分加1分,默写满分加1分,助人为乐加1分,被任课老师表扬加1分,为班级服务加1分……虽然分数全部变成了“模糊”的1分,但因为没有难以分辨的分级界限,反而更公平,也消除了质疑,更为学生接受。
当新的积分规则公布后,原本每天必有的争吵、指责没有了。我刻了许多漂亮的印章,有“一分”,有各种“笑脸”,有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们喜欢这样的“积分”,努力让自己进步一分又一分。以前,卫生值日的同学总是懒懒散散,修改“积分制”后,因为有团体加分,大家都互相督促,争取做得更好。
第二,师生共评“1 1”:操作更简单、更持久。
繁琐的规则制度会令人烦躁、害怕,过细的条条框框更会令人痛苦。很多班级实行“班级公约”,密密麻麻很多条,束缚了班级成员的身心成长,也束缚了班级的健康发展。因为条款过于“精细”,学生难以“面面俱到”,老师难以评价。不知不觉中,“班级公约”就形同虚设,成为贴在墙壁上的“美丽谎言”。
班规、班级条约,或者类似的“积分榜”,需要简化内容,让操作变得简单。因此,我把以前“积分榜”中的八大项缩减为三项:作业、卫生、纪律。作业一项包括语文和英语默写、日记、数学课堂作业;卫生包括值日卫生;纪律包括路队纪律和午间课间纪律。
评价由学生团队和我共同完成,每一项由两个同学负责。项目少了,评价简单了,矛盾也少了,“积分制”就能长久地实施。
实施一个阶段后,我和团队进行交流,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1 1”合作非常愉快。
第三,卡本结合“1 1”:成长更简单、更快乐。
制定班级公约,是为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但是往往忘记了出发时的“初心”,把“公约”当成约束学生的法宝,把制度变成凌驾于学生头上的“尚方宝剑”,本末倒置,学生成了制度的“奴隶”。
“积分”是激励学生成长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积分榜”让学生关注的是分数的多少,计较的是排名的前后,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不再用“积分榜”显示对学生考评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每人一个的“积分本”。由“榜”变成“本”,改变的不仅是名字,更是内容:积分本,学生自己保存,不会有排名;积分本上的每一个或缓慢或快速增长的数字,代表的是自己看得到的进步,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与鼓励;积分本上没有“作业、纪律、卫生”这些项目,只有一个一个分数的叠加,甚至分数也没有,只是一个大拇指或者一个笑脸。
积分本上的积分如果一个月满100分,下个月就可以得到一张会员银卡。这意味着其主人在这个月里,可以免做两次抄写作业,到阅览室看书时可以多借一本书。满200分就是金卡会员,奖励加倍。同时,积分本上的积分还可以换取小奖品——橡皮、笔、本子……积分本,成了孩子们最珍爱的宝贝,被他们珍藏。
积分本,也是学生成长的见证。很多学生不愿意用积分换奖品,还有学生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不动产,我不换奖品!”
“1 1”营造了一个快乐和谐的“文化场”,用有形的规范引导学生无形地进步,用简单的规则带领学生个性成长,而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这天,我收到一条短信,得知我的一张会员卡因为攒够了积分,升级为钻石卡,以后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
看完短信,我灵机一闪:为什么不采用这种会员制的方式管理学生呢?下午放学后,我召集班干部开会,设计了一个积分榜,分成纪律、作业、听讲、发言、用餐、做操、卫生、礼貌等八类,每一类确定好分值。为了能精准呈现大家的表现,打分采用“五星”制,最优秀的计5分,依次递减。按照积分,会员分为铜星、银星、金星、水晶、钻石、皇冠等级别。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施过程中,麻烦不断。这个学生嚷着:“我今天上课举手了十次,可以加几分?”那个同学叫道:“我的数学作业全对,可以加分吗?”另一个同学反驳说:“你抄我的作业,不能加分。”我和班干部们都招架不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分榜”的积分不断增加,质疑和争吵不断升级。终于有一天,“积分榜”上一个学生的分数被打了一个“×”——是不服气?还是恶意报复?我默默地揭下这张曾经承载了大家快乐与希望的“积分榜”。
为什么“积分榜”带来的是重重烦恼
为什么“积分榜”带给师生的不是快乐,而是烦恼?
第一,积分设置太追求精确,难以体现公正。
商场的“积分卡”是用消费数据作为依据,数据转换数字,清楚明了。但学生“积分榜”中的很多项是无法用精确的数字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学生有的表现无法用精确的数据来衡量。比如纪律,什么是守纪律?上课插了一次嘴,就是不守纪律吗?回头看了同学几眼,算不算不守纪律呢?
第二,积分项太追求全面,难以具体操作。
“积分榜”有8个大项,有的项目中还分小项,如作业,有语文、数学、英语……这么多的项目,谁来评判?每天要对这么多项的积分进行核实、统计,不但容易混乱,而且因为“面面俱到”,难以给学生提供个性成长的空间。那么积分榜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三,积分目的太追求名次,难以激励成长。
“积分榜”上墙以后,学生盯着的是积分,计较的是自己“分”的多少,以及积分榜上的名次。课堂的纪律很好,上课发言的同学很多,作业完成得特别好等,都是靠“积分”支撑的“伪相”。一旦学生对“分”失去兴趣,这些“伪积极”“伪进步”就会被打回原形。因为排名,反而让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导致班级的凝聚力减弱。
快乐“1 1”:营造班级积极的“文化场”
如何让“积分”真正体现价值,成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正能量”,并由此营造班级积极的“文化场”?我大力改革,实行三个“1 1”的评价方式,再一次进行“积分制”的尝试。
第一,模糊评价“1 1”:量化更简单、更公平。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成长具有复杂性,学生个性发展中有许多方面是难以量化或无法量化的,特别是很多外显的行为往往不能反映内在真实的情况。如果一味地追求用精准的数字来评判学生的发展变化,必然使评价偏离了初心,导致教育活动的混乱和教育目标的落空。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需要“模糊”一点,用“模糊”评价来面对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留给学生一个领悟、体会、选择的弹性空间。
我对积分规则进行了改革,所有的加分都是1分,食堂用餐没有被学校的红领巾值勤中队扣分,就可以加1分,作业优秀加1分,卫生值日没有扣分加1分,默写满分加1分,助人为乐加1分,被任课老师表扬加1分,为班级服务加1分……虽然分数全部变成了“模糊”的1分,但因为没有难以分辨的分级界限,反而更公平,也消除了质疑,更为学生接受。
当新的积分规则公布后,原本每天必有的争吵、指责没有了。我刻了许多漂亮的印章,有“一分”,有各种“笑脸”,有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们喜欢这样的“积分”,努力让自己进步一分又一分。以前,卫生值日的同学总是懒懒散散,修改“积分制”后,因为有团体加分,大家都互相督促,争取做得更好。
第二,师生共评“1 1”:操作更简单、更持久。
繁琐的规则制度会令人烦躁、害怕,过细的条条框框更会令人痛苦。很多班级实行“班级公约”,密密麻麻很多条,束缚了班级成员的身心成长,也束缚了班级的健康发展。因为条款过于“精细”,学生难以“面面俱到”,老师难以评价。不知不觉中,“班级公约”就形同虚设,成为贴在墙壁上的“美丽谎言”。
班规、班级条约,或者类似的“积分榜”,需要简化内容,让操作变得简单。因此,我把以前“积分榜”中的八大项缩减为三项:作业、卫生、纪律。作业一项包括语文和英语默写、日记、数学课堂作业;卫生包括值日卫生;纪律包括路队纪律和午间课间纪律。
评价由学生团队和我共同完成,每一项由两个同学负责。项目少了,评价简单了,矛盾也少了,“积分制”就能长久地实施。
实施一个阶段后,我和团队进行交流,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1 1”合作非常愉快。
第三,卡本结合“1 1”:成长更简单、更快乐。
制定班级公约,是为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但是往往忘记了出发时的“初心”,把“公约”当成约束学生的法宝,把制度变成凌驾于学生头上的“尚方宝剑”,本末倒置,学生成了制度的“奴隶”。
“积分”是激励学生成长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积分榜”让学生关注的是分数的多少,计较的是排名的前后,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我不再用“积分榜”显示对学生考评的结果,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每人一个的“积分本”。由“榜”变成“本”,改变的不仅是名字,更是内容:积分本,学生自己保存,不会有排名;积分本上的每一个或缓慢或快速增长的数字,代表的是自己看得到的进步,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与鼓励;积分本上没有“作业、纪律、卫生”这些项目,只有一个一个分数的叠加,甚至分数也没有,只是一个大拇指或者一个笑脸。
积分本上的积分如果一个月满100分,下个月就可以得到一张会员银卡。这意味着其主人在这个月里,可以免做两次抄写作业,到阅览室看书时可以多借一本书。满200分就是金卡会员,奖励加倍。同时,积分本上的积分还可以换取小奖品——橡皮、笔、本子……积分本,成了孩子们最珍爱的宝贝,被他们珍藏。
积分本,也是学生成长的见证。很多学生不愿意用积分换奖品,还有学生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不动产,我不换奖品!”
“1 1”营造了一个快乐和谐的“文化场”,用有形的规范引导学生无形地进步,用简单的规则带领学生个性成长,而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