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VS《圣经》谁在虚构?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mmttjj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9日,电影《达·芬奇密码》在全球同步公映,这也是今年在中国首部和全球同步上映的分账大片。美国作家丹·布朗引起争议的惊险小说《达·芬奇密码》,2003年出版以来,在欧美一些国家迅速升到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若干个星期高居不下,包括在被出版界和大众都视做权威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列榜首。到目前为止,该小说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发行超过4千万册。被称作是自《哈利·波特》以来的又一个文学现象。
  在刷新畅销书出版纪录的同时,这本书也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世界搅起了轩然大波。
  
  “写给非惊险小说迷看的惊险小说”
  
  自从该书出版后,书中提到的宗教地点,如伦敦的西斯敏斯特教堂,平时宁静的苏格兰小城罗斯林,以及书中提到法国的诸多地方等,突然之间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前来探索密码的游客。在卢孚宫,游客们在著名的蒙娜丽莎画像前一掠而过,纷纷前去询问馆员:那个馆长就是在这间屋子被谋杀的吗?
  由于《达·芬奇密码》里面所写的内容与基督教历史的记载大相径庭,特别是宣称基督耶稣有妻女后代,这是对基督教两千年历史的颠覆,因此自出版之日,这本书就招致来自基督徒的抨击和抵制。有些国家甚至禁止该书在本国出版。
  尽管书的内容对基督教官方的历史记载是一大挑战,但由于它是一本虚构的小说,基督教最大的世界性组织——意大利罗马天主教会相当长时间里对该书的出版及引起的反响保持沉默。但一些神职人员站出来以个人立场对这部小说进行反击。
  小说中的恶势力是事工会。这是一个真实的组织,也是一个保守的罗马天主教组织,在世界各地拥有大约86000名会员。小说将它描绘为一个极端的实行自我肉体折磨的宗教组织。《达·芬奇密码》出版后,这个组织每天都会接到许多读者的质问:你们为什么要隐瞒基督的血脉这样一个事实。迫使该组织发表了一个长达127页的声明,声明中说,“很多读者被《达·芬奇密码》一书中对宗教史和神学的阐释所迷惑。我们要提醒读者,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它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神职人员都对《达·芬奇密码》一书视若洪水。一个英国的神父对媒体说,“伽利略和达尔文都没能让基督教消失,基督教当然不会因为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说家写的东西而销声匿迹。”
  
  电影《达·芬奇密码》使争议升级
  
  电影《达·芬奇密码》在全球上映后,小说带来的争议更加扩大了。
  起初,丹·布朗不想看到他的小说人物出现在大屏幕上。但电影制作公司Miramax的负责人,也是好莱坞举足轻重的人物哈威·韦恩斯坦说服了他。哈威说,“还有很多不读书的人应该听到这个故事。”
  电影《达·芬奇密码》投资1亿美元。启用了大明星汤姆·汉克斯担任男主角。导演是好莱坞老资格的导演朗·霍华德。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小说中提到的真实地点拍摄的。比如,卢孚宫、罗斯林教堂等等。
  不过,也有小说中提到的教堂拒绝被用作电影场景的请求,比如伦敦的西斯敏斯特教堂。幸而在伦敦有很多古老的教堂,有900年历史的林肯大教堂对小说持一种豁达的态度,同意出借场地充作西斯敏斯特教堂。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小镇罗斯林的小教堂,在小说和电影中是守护基督血脉秘密的大本营,该教堂也同意出借场地拍摄这部片子。
  不同的教堂对待拍摄这部电影的不同态度,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教会内部对《达·芬奇密码》现象,或者更进一步说,对不同的宗教历史观的迥异的态度。林肯教堂神父、法典博士麦可·威斯特认为,这本小说不过是一个让人感觉舒服的哈欠,没有任何历史价值。对于外界批评林肯教堂出卖了灵魂的说法,麦可博士说,钱从来不是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因素。他们之所以同意使用该教堂,是基于这样的信念:电影引起的任何有关宗教的讨论都是好事。
  电影即将上映的消息让基督教社会开始不安起来,他们担心人们会相信这些故事就是真的。
  隐修会先是呼吁将这部正在制作中的电影定级为成人电影。该会的发言人马可,卡洛奇奥说,“成人可以区别真实和虚构,但你不能指望一个孩于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要求索尼公司在影片的开头加上字幕,声明这部影片纯属虚构。
  电影上映前一星期,罗马天主教最终组成了一个反击电影《达·芬奇密码》的小组。他们在发表的声明说,“如果《达·芬奇密码》仅仅被看成是虚构的小说,本来是有趣和无害的——那也是我们一直不做任何谴责,抵制和抗议的原因。但是,现在,丹·布朗声称《达·芬奇密码》是基于事实和可信的理论。很多不了解天主教会和它的历史的人被迷惑和欺骗了。而电影将更增强这种欺骗性,因为影像比文字更有力量。”
  
  事实还是虚构的宗教历史?
  
  一本小说和一部电影的争议,实际上是关于基督教历史事实的争论,也是关于如何看待不同的宗教历史观的争论。究竟谁的版奉是事实?谁的是虚构?
  首先,关于《达·芬奇密码》中提到的所谓两千年的秘密,事实上,丹·布朗并不是提出此说的第一人。基督与玛丽亚·抹大拉是夫妻一说早在民间和基督教会中流传,也有作者写过这方面的书。之所以丹·布朗和《达·芬奇密码》成为众矢之的,应该说是丹·布朗在文学上的成功使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成为大众饭桌上的谈资。波及面之广让基督教世界开始感受到威胁。
  那么,玛丽亚·抹大拉究竟是如基督教官方描述的是一个改过的妓女,还是如《达·芬奇密码》中所描写的是基督的妻子、合作者和基督最信任的人?
  丹·布郎说,“最初,我也怀疑这种说法。但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我开始相信。一旦人们开始明白《圣经》中的几个《福音》不是惟一版本的基督的故事,人们就会看到矛盾的地方。抹大拉是最明显的矛盾之处。”
  丹·布朗认为,抹大拉的角色是被基督教会故意歪曲的,是一场教会神父们掀起的权力争斗的结果,“是历史上隐瞒的最大真相。”
  究竟谁是玛丽亚·抹大拉?
  这场争论之所以存在,前提是由于玛丽亚·抹大拉的身份在历史上一直不清楚。《圣经》里没有一处指出过她是妓女,而《圣经》里提到过几个女人都叫玛丽亚。《新约》里就有三个著名的玛丽亚:基督的母亲玛丽亚;BETHANY的玛丽亚,也是拉泽罗斯和玛莎的姐姐;以及马格达拉的玛丽亚。另外还有一个无名的女人,她被称作有罪的人;而抹大拉被提到过几次,分别在不同的情形下。《福音》中描写过她在远处目睹了基督受难,提到过她是基督复活的第一个目击人。此外,抹大拉在《圣经》里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而《新约》的最后一章提到过抹大拉和她的魔鬼附体。
  抹大拉被视作一个堕落的女人是在公元591年,当时的教皇格利高里宣布:抹大拉,BATHANY的玛丽亚和那个无名的有 罪的人是同一个人(1969年,天主教会重新恢复了她们是三个不同的女人的说法)。从此以后,抹大拉在基督教史上成为了一个改过自新的妓女。
  抹大拉的身份在基督教内不同的教派之间也有不同的阐释。基督教东正教就从未接受过堕落的抹大拉的说法。在他们的版本中,提到抹大拉去罗马见到了皇帝TIBERIUS,当抹大拉告诉皇帝,基督复活的故事时,皇帝不相信,说,人不能从死亡中复活就像鸡蛋不能变成红色一样。于是,抹大拉捡起了一个鸡蛋,而那个鸡蛋真的开始变红。因此,东正教的形象中经常有抹大拉拿着个鸡蛋。直到今天,东正教的复活节鸡蛋依然是红色的。
  而西方关于抹大拉的传说则更多。有传说她逃到了法国南方,她到达法国南方普罗旺斯海岸的日子——7月22日,依然是法国一个宗教纪念日。
  1982年,一本叫做《圣血,圣杯(HolyBlood,Holy Grail)》的书出版。作者是迈克·白金特和理查德·雷。这本非虚构著作收集了所有关于一个秘密组织——隐修会的资料。根据该书描述,这个组织建立于12世纪,其会员包括达·芬奇和牛顿。这本书认为基督、抹大拉和法国7世纪的莫洛温王朝之间是有关系的。而这本书正是丹·布朗写作《达·芬奇密码》的灵感来源。
  
  为抹大拉正名?
  
  过去20年里,基督救国家对《圣经》的研究重新兴盛起来。研究人员重新检验了女性在基督教早期所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主流学者相信,女性曾经承担着领导者的角色——教区执事、教师、牧师等等。而抹大拉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导角色之一。这些研究,有的是对《圣经》重新解读的结果,有的则是对其他古代文献研究的结论。
  艺术史学家苏珊·哈斯金丝在她的书《玛丽亚·抹大拉:神话与预示》中写到,教会歪曲抹大拉的形象以便让妇女驯服。最近出版的《玛丽亚·抹大拉:基督教被埋藏的女神》一书更声称,抹大拉不仅仅是基督的弟子之一,而且是基督所有弟子们的领袖人物和基督真正的接班人。
  许多基督教徒选择相信《圣经》《福音》,对其他离经叛道的说法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抹大拉今天之所以流行,只是因为她符合女权主义者希望当初的教会应该成为的样子。
  丹·布朗认为,是时候该给抹大拉正名了,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被认可的时代到了。他说,“历史,从来都是胜者的历史。只有胜利者的信仰理论能够生存下来。明知这一点,我们仍然以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历史记录来测量一切。许多历史学家现在相信,在判定一段历史是否准确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掌握的历史本身又有多准确?”
  布朗认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大家开始提出疑问。过去,知识只是由权威人物传给我们的,而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去寻找和发现。
  英国一个读者在网上写到:相信《达·芬奇密码》就跟相信《圣经》一样。没有人能证明它们的真实与否。现代基督徒中没有人见过上帝——基督的肉身,却可以相信他们的信仰是真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允许这本书的读者相信这本书是真的呢?
其他文献
“2006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启动论坛    继200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之后,《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将推出第二届“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在活动启动论坛上,媒体界、法律界及企业界代表围绕“舆论监督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理性、深入的讨论    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生态    孙立平:最近发生的富士康事件,最后结果有人觉得满意,有人觉得不满意,有人觉得憋了一口气,
“绿领”在各种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知识青年    在白领群体中,他们这群人并不特殊。这个群体基本上都是在1990年代以后开始接受大学教育,此时,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世界上各种先进思潮,比如环保思潮、绿色思潮、女权主义思潮、公民治理思潮等等也在国内的大学大行其道,身处其中的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些思潮影响。  同时,这些思想所转化成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成为当前社会时尚,比如旅游、公益活动、通过网络结
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从商人心态转换为公共管理者心态,能否允许民众自由地发现、创造低成本的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组织形态  在全国个人集资建房尝试中首例成功“拿地”的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项目,最近发生“质变”。该项目正在转为商品房开发模式,256名会员变成项目投资股东,他们不再是为自己建房,而只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投资者。  有些专家貌似高深地分析个人合作建房的内在风险,比如会员管理、资金监管、成本控
以色列至军“外科手术”的成功并非来自单方面的技术因素:对叙利亚的轰炸或许是针对伊朗的一次演练。    9月5日午夜,以色列空军在一次代号为“果园”的秘密空袭行动中轰炸了叙利亚。此事在9月中下旬得到双方确认后,“叙以冲突”这一老话题再次引起世界关注。    冒死者的引导    为了避开叙利亚庞大的防空系统的锋芒,轰炸是在午夜时分进行的。  以色列空军第69中队的F-151战斗机大胆深入叙利亚腹地,对
德国政府更迭一年半以来,中方已经逐渐熟悉了默克尔的行事风格。当前,经济合作仍是双边核心支柱而环保则成为默克尔此次访华重点探讨的议题。    德国虽然经历了政府更迭,但一年一次的总理访华却作为惯例保留了下来。  8月26日晚,默克尔再次踏上了北京的红地毯。4天后,她将首次以总理身份访问日本。一年三个月前,她还是神秘的德国新领袖,如今,她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小姐”了。  在新闻吹风会上,德国驻华大
这几代领导集体的共性是尊重规律,民生也好,社会民主也好,经济自由也好,都在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面临的新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6次全国党代会,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会怎么说?  王长江:顺应潮流。这6次党代会,每次都解决了当时的最重大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第一次是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解决了什么问题?  王长江:当时已经改革
建军80周年特稿  如果一支部队能够折射解放军全军的历史及其精神,叶挺独立团一定榜上有名。它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现代化正规军。从南昌起义开始,它在整个红色历史中一直发挥关键作用,是解放军建军的核心力量它还是解放军三军绝大多数部队的源头。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了80年历史,而“铁军”,叶挺独立团,则比全军还年长两岁,已经临近82岁华诞
它以不断增长和难以置信的想象力,在里面繁殖、生长。  很显然,在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的画笔下,我们看到了太多安迪沃荷的踪迹。杜尚、博伊斯、安迪·沃荷,这些前卫艺术家的教主们创造出来的形式,已被今天画廊里的新舊人类们拷贝得泛滥成灾,于是,在我们的眼中,全中国的艺术家只有这三位。  这是艺术与商业结合愈趋紧密的结果。我们手里有条线,当把国外艺术品引入时,它割去了绝大部分风景,进来术家之一。这位半生都在
2月2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后农业税时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勾画了未来图景和政策路径。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一步。这或许是一个转折的关口。然而百年来中国求解“三农”问题的努力,并不能在一场热潮中毕其功于一役。可以寄望的是,在“一号文件”中,除了给予农民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分配不公现象到底有多严重?国家有关统计数字,2005年城镇10%最高收入家庭(约1900万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9万元。可是,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研究员最近在《比较》杂志发表题为《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报告认为,这与当年家用汽车的普及程度(约1300万辆)、商品住宅普及程度(十年累计销售超1800万套,合2005年价每套逾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