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下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实证测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契合高质量发展理念对中国区域环境效率加以非参数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时空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区域环境效率整体改善呈由东至西逐渐递减的空间不平衡分布,但该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仍是导致空间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环境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而低效率区则分布于西部内陆省份;强制型环境规制、自愿型环境规制和城镇化对区域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分权抑制了区域环境效率的改善,市场型环境规制的影响并不显著;自愿型环境规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则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其他文献
农业资本化的本质是农业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金融资源是实现农业资本化的根本保障,只有顺应农业资本化方向的金融资源才可减少无效或低效供给,增加有效或高效供给.本文首先从理论出发论述了金融资源与农业资本化存在相互作用的耦合机制.金融资源通过资本形成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要素替代机制促进农业资本化发展,农业资本化的发展能带来农业生产效率和数量的提高,促进农业经营性收益增加,从而刺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得到提升,为金融资源总量增加提供累积空间.再基于长江经济带10省市2008—2019年样本数据,通过构建
全面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被迫内迁与长期流亡后方的苦痛经历,使他们的心态在抗战中发生了衍变.内迁知识分子在迁徙前就已面临是否内迁的抉择困境,再到迁徙过程中的心理煎熬,以及后方长期面临的生存焦虑,知识分子心理始终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中.这种心态在后方的长期流亡中逐渐呈现出一种苦闷,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绝望感.而后方国民党腐败的现实则将这种心态进一步延伸到对国民党政权认同感的疏离,并最终导致了战时知识分子群体趋于一种“失序”状态,即个人对社会依附感的断裂.这种心态的衍变间接影响了战后我国政治格局的走向,同时这也是战争
铸牢儿童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根基性工程.儿童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是基于生理基础并超越基因遗传,在家庭养育关系和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共同作用下而建构起来的复合观念.基于对个体民族认同发展的过程、内容及与社会环境互动特征的分析,文章提出家庭是人价值观的生发之源,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力量来源.家校共育要拓宽培育的目标对象和时空范围,加强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连续性和共同性,建构协同共育的生态安全网,创造儿童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