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评价理念与时俱进,应运而生。在考试实践中催生了一些新的题型,实践探究性试题便是其中之一。教育部考试中心明确提出,要在语文试题中增加探究性试题。这种创新试题是对原有考试形式的一种挑战,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这对考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探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最高能力层级。实践探究性试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其特点是立意具有新颖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这类试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设置生活情景,提出某种话题。它要求考生投入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探究,在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挖掘自身潜力,展示自我才华,并为创造性发挥提供前提条件。设置探究性试题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下面,就探究性试题的要求、形式和方法作详细阐述,相信这对考生答题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试题要求
《考试大纲》对探究性试题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或深层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需要考生站在书上俯视文本,而不是倒在书上仰视文本,并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独特的体会、独特的见解,需要考生真正读进去,又能读出来,从而进入到研究的层面。
二、试题类型
(一)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
这种题型要求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领会文本给予我们的其他启示。为此,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浮于表面,要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去粗取精,抓住文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如:学习了《〈离骚〉节选》(人教版第三册)这首诗,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迪?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节选部分虽然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但只要深入挖掘,认真分析,我们得到的启迪肯定远远不止这一点。当然,不同的同学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这种感受与理解一定要紧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阐发。
参考答案
(1)一個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绝不能动摇。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探究文本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道、法各有千秋,思想内涵也各不相同,延伸开来的思想文化体系更是千差万别。所以说,一般文本的文化内涵绝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而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如果我们能拓展思维空间,发挥良好的探究精神,一定能够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往往别有洞天。
如:你认为白居易《琶琵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分析
这道题一定要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进行探究,要深入挖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士大夫的白居易和作为歌妓的琵琶女,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相通之处,只有找到这个平衡点,答案也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
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象,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意义。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作品或文本,前人多有论述,见解也基本达到了共识。但如果我们能更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另有所得,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对作品或文本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如:街亭失守,你认为是谁的过错?(人教版第四册《失街亭》)
分析
传统的观点或认为是马谡之过,或认为是诸葛亮之过,或认为他们两人都有过错,仅仅从文本进行探讨,这些答案都说得过去。但如果我们能借助《三国演义》和曹操的《短歌行》来进行探究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
参考答案街亭的失守,应该讲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此时的蜀国,根本无人能守街亭,即使能守,也守不了多久——蜀国无人才(“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可以作证)。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人来承担责任,那这个人无疑只能是刘备。首先,刘备缺乏政治眼光,不知网罗人才,导致蜀国后期人才匮乏。纵观三国,也只有求贤若渴的曹操,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不管是他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还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抑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无不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贤才的渴望及诚心。也正因为如此,三国后期,人才都齐聚在魏国,这也正是魏国强大的原因。其次,刘备只重用心胸狭窄的关张二人,导致人才远离蜀国,使蜀国后期人才匮乏。关张二人,虽然性格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自以为是,容不下他人,就连处处委曲求全的赵子龙,都很难同他们相处,那还会有谁来投奔蜀国,为刘备卖命呢?第三,在于刘备处处以皇族后代自居,不求上进。他以为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就足能称霸天下。素不知,当这些武将老的老,死的死之后,就再也没人能给他撑起这一片天了。
(四)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都能透过作品表现出来。所以,我们探究文学作品或文本时,一定要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挖掘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进而了解这个时代人物的人生价值取向。
如:追名求利,本是人的正常需求之一,那如何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呢?
分析
要探究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特征。东晋时代的政治是否清明,是否能人尽其力,是否能人尽其责。二要了解他本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追名逐利还是高洁正直。把二者结合起来看,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
参考答案
求名求利,只要目的纯正,方式合理,本无可厚非。可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因为他厌弃官场的污浊和趋炎逢迎。在官场,对陶渊明这样高傲自洁的人来说无疑是囚在樊笼而不得自由。田园的风光自然清静,令人向往,可真正到农村里生活却不是现代人的向往,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家园,既有洁净恬淡的自然家园,也有皈依寄托的精神家园。
(五)探究文本的形象
记叙类文体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产生这种特征的深层原因,进而反映社会生活。但是,文本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对人物及时代的反映往往是零星的,琐碎的,不全面的,为此,我们就要结合已有的知识或课外知识,来进一步丰满人物的性格。
如2006年高考山東卷19小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
分析
解答这道题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确立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原则;二是要写自己熟悉的“景”,特别是关于苏东坡的逸事佳话、诗赋文章;三是要“以小见大,化虚为实”,选择好切入点;四是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这样可以使得文字有血有肉。
参考答案东坡的一生很“贤”。苏轼与屈原的命运十分相似,他们在政治斗争中都比较低能,两个人都有被流放的命运,而且是屡屡被流放。然而在接连的打击下,屈原悲郁投江,苏东坡却以自己的意志和智慧一一化解眼前的艰难、心中的苦难。在孔子看来,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困苦依然能乐得起来,就担得起一个“贤”字。这一点苏轼是当之无愧的。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先贤伟人相比,东坡虽然是那样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可是他并不是高高在上,他是那样地亲切随和,从不以势压人,也不会俯视众生。他的好朋友中有士大夫等文化名士,也有三教九流的小人物。总之,苏轼不是一个伟大而遥远的符号,他生来不是要把自己奉为神,而是一个活泼饱满的人。
(六)探究文本的写法
任何一篇名作,除了内容的深刻、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外,在写法上也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风格流派等,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苦心经营。为此,我们分析文本时,不能走马观花,而应深入挖掘文本不同的写法及这些写法在表现文章内容方面的深刻作用。
如:《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都是名家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试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内容、结构、写法和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分析
解答这道题时,应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篇文章。因为只要有一篇文章没有深入地探究,都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文章的写法,都无法完整地对题目作出解答。为此,应从各个方面分析文章,既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又要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内容:《石钟山记》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游褒禅山记》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结构:两文都有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特点。不同的是,《石钟山记》由议论、记叙、再议论三部分组成,以议援疑,以叙释疑,最后又以议表明见解;《游褒禅山记》由记叙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先记叙,后议论,记游为议论设下伏笔,议论与记游相互照应。
写法:两文记游的手法不同。《石钟山记》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不乏描写、叙事、描写交相烘托;《游褒禅山记》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明取胜。
风格:两文风格不同。《石钟山记》缘事说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性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又挥洒自如;《游褒禅山记》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逻辑严密,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七)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人的行为习惯、语言表述、心理活动等,虽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沉淀其中的民族思想、理念等,却是根深蒂固的,有的虽然历经千年,却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为此,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时,往往需要探究民族的心理、理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对此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如:小说《陈奂生上城》的结尾写陈奂生在村里吹嘘坐过县委书记的吉普车,睡过高级招待所等情况,村民羡慕不已。这个结尾应该说含意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分析
陈奂生上城的经历应该说是一种巧合,丝毫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村民也不该有羡慕的感情。但事情的结局却和我们的想法大相径庭。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究我们民族的理念和心理,看看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人与事,从中挖掘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刻的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
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更为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
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子,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房间,这真是咄咄怪事。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
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出乎人的意料,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三、探究性试题作答的方法
(一)解答实践探究性试题,要认真阅读所给的文本或背景材料,从中摄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试题要求广泛展开联想,在所学内容的知识网或课外阅读的知识网中努力搜寻,找准与试题信息相关的能回答题意的某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在所提供的文本信息、试题要求和已有的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为成功解答实践探究性试题铺平道路。
(二)解答实践探究性试题,思想要活跃。这类试题开放性很强,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有的还鼓励创新,对有独到见解的,可酌情加分。因此,可放飞你的思想,拓宽思维空间,这样才容易找准与所提供的文本信息、试题要求的契合点,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对试题要求及已有的知识的理解作答。
(三)解答实践探究性试题,还往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文本中能一眼看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肤浅的。如果要探究其深刻的内涵,还要求我们努力搜寻自己已有的知识网,并联系生活实际,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性的东西,然后将探究性的结果呈现出来。
“探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意思,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最高能力层级。实践探究性试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其特点是立意具有新颖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这类试题通过提供背景材料,设置生活情景,提出某种话题。它要求考生投入社会实践,积极参与探究,在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挖掘自身潜力,展示自我才华,并为创造性发挥提供前提条件。设置探究性试题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下面,就探究性试题的要求、形式和方法作详细阐述,相信这对考生答题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试题要求
《考试大纲》对探究性试题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或深层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需要考生站在书上俯视文本,而不是倒在书上仰视文本,并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独特的体会、独特的见解,需要考生真正读进去,又能读出来,从而进入到研究的层面。
二、试题类型
(一)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
这种题型要求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领会文本给予我们的其他启示。为此,要求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浮于表面,要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去粗取精,抓住文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如:学习了《〈离骚〉节选》(人教版第三册)这首诗,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迪?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节选部分虽然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但只要深入挖掘,认真分析,我们得到的启迪肯定远远不止这一点。当然,不同的同学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这种感受与理解一定要紧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阐发。
参考答案
(1)一個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绝不能动摇。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探究文本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道、法各有千秋,思想内涵也各不相同,延伸开来的思想文化体系更是千差万别。所以说,一般文本的文化内涵绝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而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如果我们能拓展思维空间,发挥良好的探究精神,一定能够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往往别有洞天。
如:你认为白居易《琶琵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分析
这道题一定要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进行探究,要深入挖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士大夫的白居易和作为歌妓的琵琶女,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相通之处,只有找到这个平衡点,答案也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
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象,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意义。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作品或文本,前人多有论述,见解也基本达到了共识。但如果我们能更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另有所得,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对作品或文本进行有创意的解读。
如:街亭失守,你认为是谁的过错?(人教版第四册《失街亭》)
分析
传统的观点或认为是马谡之过,或认为是诸葛亮之过,或认为他们两人都有过错,仅仅从文本进行探讨,这些答案都说得过去。但如果我们能借助《三国演义》和曹操的《短歌行》来进行探究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
参考答案街亭的失守,应该讲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此时的蜀国,根本无人能守街亭,即使能守,也守不了多久——蜀国无人才(“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可以作证)。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人来承担责任,那这个人无疑只能是刘备。首先,刘备缺乏政治眼光,不知网罗人才,导致蜀国后期人才匮乏。纵观三国,也只有求贤若渴的曹操,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不管是他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还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抑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无不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贤才的渴望及诚心。也正因为如此,三国后期,人才都齐聚在魏国,这也正是魏国强大的原因。其次,刘备只重用心胸狭窄的关张二人,导致人才远离蜀国,使蜀国后期人才匮乏。关张二人,虽然性格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自以为是,容不下他人,就连处处委曲求全的赵子龙,都很难同他们相处,那还会有谁来投奔蜀国,为刘备卖命呢?第三,在于刘备处处以皇族后代自居,不求上进。他以为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就足能称霸天下。素不知,当这些武将老的老,死的死之后,就再也没人能给他撑起这一片天了。
(四)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都能透过作品表现出来。所以,我们探究文学作品或文本时,一定要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挖掘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进而了解这个时代人物的人生价值取向。
如:追名求利,本是人的正常需求之一,那如何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呢?
分析
要探究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特征。东晋时代的政治是否清明,是否能人尽其力,是否能人尽其责。二要了解他本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追名逐利还是高洁正直。把二者结合起来看,就能清楚地了解到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
参考答案
求名求利,只要目的纯正,方式合理,本无可厚非。可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因为他厌弃官场的污浊和趋炎逢迎。在官场,对陶渊明这样高傲自洁的人来说无疑是囚在樊笼而不得自由。田园的风光自然清静,令人向往,可真正到农村里生活却不是现代人的向往,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家园,既有洁净恬淡的自然家园,也有皈依寄托的精神家园。
(五)探究文本的形象
记叙类文体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产生这种特征的深层原因,进而反映社会生活。但是,文本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对人物及时代的反映往往是零星的,琐碎的,不全面的,为此,我们就要结合已有的知识或课外知识,来进一步丰满人物的性格。
如2006年高考山東卷19小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
分析
解答这道题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确立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原则;二是要写自己熟悉的“景”,特别是关于苏东坡的逸事佳话、诗赋文章;三是要“以小见大,化虚为实”,选择好切入点;四是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这样可以使得文字有血有肉。
参考答案东坡的一生很“贤”。苏轼与屈原的命运十分相似,他们在政治斗争中都比较低能,两个人都有被流放的命运,而且是屡屡被流放。然而在接连的打击下,屈原悲郁投江,苏东坡却以自己的意志和智慧一一化解眼前的艰难、心中的苦难。在孔子看来,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困苦依然能乐得起来,就担得起一个“贤”字。这一点苏轼是当之无愧的。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先贤伟人相比,东坡虽然是那样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可是他并不是高高在上,他是那样地亲切随和,从不以势压人,也不会俯视众生。他的好朋友中有士大夫等文化名士,也有三教九流的小人物。总之,苏轼不是一个伟大而遥远的符号,他生来不是要把自己奉为神,而是一个活泼饱满的人。
(六)探究文本的写法
任何一篇名作,除了内容的深刻、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外,在写法上也常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风格流派等,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苦心经营。为此,我们分析文本时,不能走马观花,而应深入挖掘文本不同的写法及这些写法在表现文章内容方面的深刻作用。
如:《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都是名家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试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内容、结构、写法和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分析
解答这道题时,应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篇文章。因为只要有一篇文章没有深入地探究,都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文章的写法,都无法完整地对题目作出解答。为此,应从各个方面分析文章,既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又要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
内容:《石钟山记》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游褒禅山记》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结构:两文都有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特点。不同的是,《石钟山记》由议论、记叙、再议论三部分组成,以议援疑,以叙释疑,最后又以议表明见解;《游褒禅山记》由记叙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先记叙,后议论,记游为议论设下伏笔,议论与记游相互照应。
写法:两文记游的手法不同。《石钟山记》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不乏描写、叙事、描写交相烘托;《游褒禅山记》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明取胜。
风格:两文风格不同。《石钟山记》缘事说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性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又挥洒自如;《游褒禅山记》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逻辑严密,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七)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人的行为习惯、语言表述、心理活动等,虽然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沉淀其中的民族思想、理念等,却是根深蒂固的,有的虽然历经千年,却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为此,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时,往往需要探究民族的心理、理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对此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如:小说《陈奂生上城》的结尾写陈奂生在村里吹嘘坐过县委书记的吉普车,睡过高级招待所等情况,村民羡慕不已。这个结尾应该说含意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分析
陈奂生上城的经历应该说是一种巧合,丝毫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村民也不该有羡慕的感情。但事情的结局却和我们的想法大相径庭。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探究我们民族的理念和心理,看看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人与事,从中挖掘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刻的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
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更为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
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子,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房间,这真是咄咄怪事。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
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出乎人的意料,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三、探究性试题作答的方法
(一)解答实践探究性试题,要认真阅读所给的文本或背景材料,从中摄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试题要求广泛展开联想,在所学内容的知识网或课外阅读的知识网中努力搜寻,找准与试题信息相关的能回答题意的某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在所提供的文本信息、试题要求和已有的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为成功解答实践探究性试题铺平道路。
(二)解答实践探究性试题,思想要活跃。这类试题开放性很强,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有的还鼓励创新,对有独到见解的,可酌情加分。因此,可放飞你的思想,拓宽思维空间,这样才容易找准与所提供的文本信息、试题要求的契合点,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对试题要求及已有的知识的理解作答。
(三)解答实践探究性试题,还往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文本中能一眼看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肤浅的。如果要探究其深刻的内涵,还要求我们努力搜寻自己已有的知识网,并联系生活实际,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性的东西,然后将探究性的结果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