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畜牧业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畜牧产品的日渐依赖性,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然而由于立法不健全、执法不适当等状况长期存在,畜牧业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本文旨在通过对畜牧业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研究,对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 畜牧业 养殖 污染 法律
作者简介:段鹿杰,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265-0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通过二十年的不断膨胀,至近些年,我国的肉蛋奶的供应和需求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牧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正处于成长期的畜牧业已经初步完成了机械化的装备设置,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养殖场对于畜禽排泄的处理并不完全。不少的养殖场甚至只是单纯的粪便堆积。而蓄养所产生的污水也由于条件的限制和资金的短缺成为了令人头痛的环境污染源。众所周知,为了保障乳制品的新鲜,畜牧养殖场大多数设置在城市近郊和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如此一来,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环境都由于畜牧养殖场的存在而饱受威胁。与此同时,这些环境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养殖场的畜禽健康,由此影响乳类和禽蛋的生产质量。
以上种种原生和次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外,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较为严肃的因素便是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不健全。畜牧业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更需要国家利用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去引导它向更健康更科学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去。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十分迅猛。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畜牧业产品也在不断增长,同时质量和种类都在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自十六大以来,国家将三农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由此,在各种惠农政策的不断刺激和催生下,畜牧业的发展势头越发让人看好。随着规模生产的不断扩大,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以及区域化的畜牧业生产模式正在一步步建立完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畜牧业产值目前已占我国农业生产总值的34%。在畜牧区,畜牧收入已达到当地农民群众收入总数的半数左右。我们必须承认,畜牧业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近几年来,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一直保持着较好较快的发展步伐稳步前进。整个过程中,畜牧业产出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从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的公布数据来看,我国的生猪存栏、山羊存栏、绵羊存栏均居于世界第一位(生猪5.23亿头,山羊2.46亿只,绵羊2.19亿只)。我国的肉类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10845万吨),禽蛋产量则高达8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畜牧业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不断发展壮大中的畜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畜牧养殖者而言,畜牧业的发展则意味着他们的增产增收。
这些喜人的发展成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与此同时,这些成绩背后也存在着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已经出现并且开始影响到一些畜牧养殖场的正常经营活动,也可能还没对畜牧养殖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一直被忽略。不管怎么说,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首当其冲必须要重视的就是畜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
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畜牧业养殖不断专业化和集约化,打破了原有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合一的豢养方式。由此便造成专业化畜禽养殖场没有广阔的农田进行动物粪便吸收。往往在畜牧产品的供应背后就会产生几倍于它的排泄物。实验表明,一头生猪一天便会产生6kg粪便,如果使用目前大多数养殖场采取的冲水式清粪法,一头生猪一天需要30kg水。这也就意味着,一头生猪一天要产生30kg的水。如果一个养殖场养殖1000头生猪,那一天就会产生30t污水。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就十分可怕了。由此可见,随着畜牧业的专业化发展,畜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依旧十分显著。如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又去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均对畜禽的粪尿处理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畜禽大量粪便未经处理直接露天堆放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便也造成了一些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畜疫病的发生。畜禽废弃物以粗糙的方式直接排放,水体中大多含有氮磷钾等元素,由此造成了水、空气以及土壤的污染。此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便会长生NH3、CH4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循环中,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畜牧业养殖除了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外,还存在着畜禽产品中药物和重金属元素的残留。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为了单方面的追逐经济效益。都会在畜禽饲料中添加各种食物添加剂。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很多饲料的添加剂存在安全隐患。而这些肉蛋奶的食用者便成为这些残留物的吸收者。近些年来,毒奶粉、瘦肉精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爆发正是畜牧业产品污染的明证。比如,有机砷制剂可以促进畜禽生长而被广泛应用。但是,有机砷制剂是一种剧毒物质,如果长期使用,就会使人、畜砷中毒。欧洲爆发飛疯牛病便是一例。
畜牧业的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探讨,而是关乎着每一个人生存和健康的严肃问题。作为消费者,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和警觉意识,随时督促生产者改进生产方式。作为生产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尽量保障产品的健康、无毒和安全。
三、现行体制下的法律法规及其使用状况
我国现行体制下,关于畜牧业养殖的环境问题治理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草原法》等。整体来看,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其中大多数是关于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只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是关于畜牧业养殖较为专门的法规。但是,该法规仅有行政法规的效力,尽在政府层面对畜牧业养殖的污染做出一些简单初步的处罚方式和管理办法。既缺乏强有力的立法环节也没有坚强的司法支持。往往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而对畜牧养殖的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 我国现行体制下关于畜牧业养殖的污染的法律整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支持。我国目前关于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是零散的。不同的法律中关于畜牧养殖或者环境保护的法条散乱分布。由于缺乏一部由立法机关颁布的全国性法律,致使原本就较难管理的畜牧养殖业环境污染更加成为法律的灰色地带。使一些遭受到畜牧养殖污染影响的地区和个人的利益极难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第二,各地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当地畜牧业做出规定。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直接导致了畜牧业养殖环境保护标准的难以确定。同一家畜牧企业,可能在A地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在B地就符合当地政府的规范要求。如此一来,畜牧业发展的地方烙印太多明显。不利于畜牧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使得畜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第三,执法系统执法状况不一而足。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畜牧业的环境执法就变得异常困难。往往执法状况与地方、与执法者的个人认知判断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此一来,畜牧养殖的环境执法就显得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会促使畜牧养殖者存在侥幸心理,而不利于整个畜牧业的整体前进。
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应的执法状况有些混乱。凡此种种,都给正处于上升转型期的畜牧业带来的发展的隐患和危机。
四、相应的法律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畜牧业养殖的法律建设,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必须尽快加强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立法步伐。时至今日,畜牧业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发展。作为立法机关,应该尽快将这一法律的灰色地带纳入法律监管体系中。为全国提出一套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其次,执法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司法部门必须加大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司法力度。对于一些性质较为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进行严厉打击。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执行标准。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司法机关应该尽力弥补由于立法不足所造成的环境损失。最后,作为政府机关,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一些地方机关为了保障地區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对畜牧业的污染问题采取了并不科学的态度。这种有意的庇护会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在利益的不断驱使下发展成毫无前景的重污染企业。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也不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不是朝夕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抱着长久发展的态度进行逐步的改善和规范。对于畜牧业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论从立法部门、司法机关还是执法机构,都需保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步调进行。要知道,进行环境污染整治是为了畜牧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张,不是为了借环境污染之机对畜牧业发展进行扼杀。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畜牧业发展的保护和扶持。这样一来,才能在不破坏我国目下畜牧业发展良好势头的前提下,进行畜牧业的环境整治。
五、语结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同时,畜牧业的环保工程建设也是畜牧业本身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后必然会出现的困境。因此,作为国家机关,应该在制度层面为正在处于上升期的畜牧业提供强有力的发展保障制度和相对的指引性及限制性规约。使其尽可能得向更为科学的可持续的模式上发展。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必须注意生态平衡的保护,这是畜牧业发展治理的核心。国家必须在法律适度上加强畜牧业生态保护立法,保障生态环保式畜牧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总体上可以划归为外部环境污染与内部环境污染。由此,立法建设必须既要保证牧场本身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破坏同时又要保障周围的外部环境不对畜牧业生产过程产生污染。
参考文献:
[1]张存根.畜牧业经济与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卢良恕,刘志澄.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北农学院.畜牧业机械化.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
[4]乔娟,潘春玲.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5]水生,张志华.畜牧业.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李伟前,孙志强.畜牧业创新经营模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7]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畜牧业发展战略与科技对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畜牧业 养殖 污染 法律
作者简介:段鹿杰,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265-0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通过二十年的不断膨胀,至近些年,我国的肉蛋奶的供应和需求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牧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正处于成长期的畜牧业已经初步完成了机械化的装备设置,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养殖场对于畜禽排泄的处理并不完全。不少的养殖场甚至只是单纯的粪便堆积。而蓄养所产生的污水也由于条件的限制和资金的短缺成为了令人头痛的环境污染源。众所周知,为了保障乳制品的新鲜,畜牧养殖场大多数设置在城市近郊和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如此一来,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环境都由于畜牧养殖场的存在而饱受威胁。与此同时,这些环境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养殖场的畜禽健康,由此影响乳类和禽蛋的生产质量。
以上种种原生和次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除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外,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较为严肃的因素便是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不健全。畜牧业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更需要国家利用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去引导它向更健康更科学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去。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十分迅猛。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畜牧业产品也在不断增长,同时质量和种类都在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自十六大以来,国家将三农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由此,在各种惠农政策的不断刺激和催生下,畜牧业的发展势头越发让人看好。随着规模生产的不断扩大,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以及区域化的畜牧业生产模式正在一步步建立完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畜牧业产值目前已占我国农业生产总值的34%。在畜牧区,畜牧收入已达到当地农民群众收入总数的半数左右。我们必须承认,畜牧业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近几年来,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一直保持着较好较快的发展步伐稳步前进。整个过程中,畜牧业产出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从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的公布数据来看,我国的生猪存栏、山羊存栏、绵羊存栏均居于世界第一位(生猪5.23亿头,山羊2.46亿只,绵羊2.19亿只)。我国的肉类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10845万吨),禽蛋产量则高达8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畜牧业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不断发展壮大中的畜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畜牧养殖者而言,畜牧业的发展则意味着他们的增产增收。
这些喜人的发展成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与此同时,这些成绩背后也存在着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已经出现并且开始影响到一些畜牧养殖场的正常经营活动,也可能还没对畜牧养殖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一直被忽略。不管怎么说,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首当其冲必须要重视的就是畜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
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畜牧业养殖不断专业化和集约化,打破了原有的种植业与畜牧业合一的豢养方式。由此便造成专业化畜禽养殖场没有广阔的农田进行动物粪便吸收。往往在畜牧产品的供应背后就会产生几倍于它的排泄物。实验表明,一头生猪一天便会产生6kg粪便,如果使用目前大多数养殖场采取的冲水式清粪法,一头生猪一天需要30kg水。这也就意味着,一头生猪一天要产生30kg的水。如果一个养殖场养殖1000头生猪,那一天就会产生30t污水。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就十分可怕了。由此可见,随着畜牧业的专业化发展,畜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依旧十分显著。如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又去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均对畜禽的粪尿处理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畜禽大量粪便未经处理直接露天堆放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便也造成了一些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畜疫病的发生。畜禽废弃物以粗糙的方式直接排放,水体中大多含有氮磷钾等元素,由此造成了水、空气以及土壤的污染。此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便会长生NH3、CH4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一旦进入大气循环中,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畜牧业养殖除了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外,还存在着畜禽产品中药物和重金属元素的残留。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为了单方面的追逐经济效益。都会在畜禽饲料中添加各种食物添加剂。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很多饲料的添加剂存在安全隐患。而这些肉蛋奶的食用者便成为这些残留物的吸收者。近些年来,毒奶粉、瘦肉精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爆发正是畜牧业产品污染的明证。比如,有机砷制剂可以促进畜禽生长而被广泛应用。但是,有机砷制剂是一种剧毒物质,如果长期使用,就会使人、畜砷中毒。欧洲爆发飛疯牛病便是一例。
畜牧业的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探讨,而是关乎着每一个人生存和健康的严肃问题。作为消费者,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和警觉意识,随时督促生产者改进生产方式。作为生产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尽量保障产品的健康、无毒和安全。
三、现行体制下的法律法规及其使用状况
我国现行体制下,关于畜牧业养殖的环境问题治理的相关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草原法》等。整体来看,缺乏系统的制度体系。其中大多数是关于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只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是关于畜牧业养殖较为专门的法规。但是,该法规仅有行政法规的效力,尽在政府层面对畜牧业养殖的污染做出一些简单初步的处罚方式和管理办法。既缺乏强有力的立法环节也没有坚强的司法支持。往往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而对畜牧养殖的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 我国现行体制下关于畜牧业养殖的污染的法律整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支持。我国目前关于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是零散的。不同的法律中关于畜牧养殖或者环境保护的法条散乱分布。由于缺乏一部由立法机关颁布的全国性法律,致使原本就较难管理的畜牧养殖业环境污染更加成为法律的灰色地带。使一些遭受到畜牧养殖污染影响的地区和个人的利益极难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第二,各地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当地畜牧业做出规定。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直接导致了畜牧业养殖环境保护标准的难以确定。同一家畜牧企业,可能在A地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在B地就符合当地政府的规范要求。如此一来,畜牧业发展的地方烙印太多明显。不利于畜牧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使得畜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第三,执法系统执法状况不一而足。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畜牧业的环境执法就变得异常困难。往往执法状况与地方、与执法者的个人认知判断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此一来,畜牧养殖的环境执法就显得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会促使畜牧养殖者存在侥幸心理,而不利于整个畜牧业的整体前进。
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应的执法状况有些混乱。凡此种种,都给正处于上升转型期的畜牧业带来的发展的隐患和危机。
四、相应的法律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畜牧业养殖的法律建设,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必须尽快加强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立法步伐。时至今日,畜牧业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发展。作为立法机关,应该尽快将这一法律的灰色地带纳入法律监管体系中。为全国提出一套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其次,执法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司法部门必须加大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司法力度。对于一些性质较为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进行严厉打击。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执行标准。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司法机关应该尽力弥补由于立法不足所造成的环境损失。最后,作为政府机关,需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一些地方机关为了保障地區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对畜牧业的污染问题采取了并不科学的态度。这种有意的庇护会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在利益的不断驱使下发展成毫无前景的重污染企业。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也不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不是朝夕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抱着长久发展的态度进行逐步的改善和规范。对于畜牧业的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论从立法部门、司法机关还是执法机构,都需保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步调进行。要知道,进行环境污染整治是为了畜牧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张,不是为了借环境污染之机对畜牧业发展进行扼杀。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畜牧业发展的保护和扶持。这样一来,才能在不破坏我国目下畜牧业发展良好势头的前提下,进行畜牧业的环境整治。
五、语结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同时,畜牧业的环保工程建设也是畜牧业本身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后必然会出现的困境。因此,作为国家机关,应该在制度层面为正在处于上升期的畜牧业提供强有力的发展保障制度和相对的指引性及限制性规约。使其尽可能得向更为科学的可持续的模式上发展。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必须注意生态平衡的保护,这是畜牧业发展治理的核心。国家必须在法律适度上加强畜牧业生态保护立法,保障生态环保式畜牧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总体上可以划归为外部环境污染与内部环境污染。由此,立法建设必须既要保证牧场本身不对周围的环境产生破坏同时又要保障周围的外部环境不对畜牧业生产过程产生污染。
参考文献:
[1]张存根.畜牧业经济与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卢良恕,刘志澄.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北农学院.畜牧业机械化.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
[4]乔娟,潘春玲.畜牧业经济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5]水生,张志华.畜牧业.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李伟前,孙志强.畜牧业创新经营模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7]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畜牧业发展战略与科技对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