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垩病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暴发流行,它具有迁徙性、治愈又复发的特点,给我国养蜂业带来极大为害。白垩病是由蜜蜂球囊菌引起的,该真菌分雌雄两种,进行有性繁殖,雄性菌的藏精器与雌性菌藏卵器相结合,膨大形成球形子囊,子囊里充满孢子,孢子生命力极强,在花粉中能存活1年多,干燥情况下存活15年之久。其抗逆性、繁殖力都很强。该病主要为害封盖前后的大幼虫,使其死亡,并长出白色菌丝,而后变硬干枯,表面呈黑绿色、内呈白色的白垩状硬块,被蜜蜂拖出,巢门、箱底有大量黑豆子状硬物。白垩病最早由德国专家于1911年发现,后发现在部分国家流行。有蜂业界前辈认为土壤中就存在该球囊菌。那么该菌在20世纪90年代前未能致病,而是在90年代才发现致病,是该菌发生了变异还是蜜蜂的抗性退化了呢?也或是该菌从国外流入我国。达尔文进化论说明宇宙间一切生物为了生存、繁衍,都在竞争中发展和进化,微生物世代短,进化就更快。可是世界是在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中发展的,既然出现了白垩病,我们就应该朝着培育抗白垩病蜂种的方向前进。我国蜂业界的前辈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和药物,在防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认为蜜蜂的抗病性是主要矛盾,在内因和外因中,内因是矛盾的主导。因此,选育和培育抗病蜂种是解决白垩病的关键所在,如吉林省蜜蜂育种场选育的黑环系、松丹1号、松丹2号等蜂种抗白垩病能力都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