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妙解,深品文味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dy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来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笔者认为读孙先生的书,重要的不是参照他现有的解读,而是要思考:这样精辟又合理的解读从何而来?这样我们才不是“无劳收鱼”,而是“有幸获渔”!
  那这个“渔”究竟是什么?读至目前,笔者感受最真切,并且自认为最具可操作性的是“还原解读法”。
  “还原解读法”在孙先生那里是有系统的,大致可分几个层次:1.“艺术感觉的‘还原’”(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变异了的,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2.“情感逻辑的‘还原’”(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并加以比较);3.“审美价值的‘还原’”(超越善与真的审美还原);4.“历史的‘还原’”(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的还原,并给予历史的评价);5.“流派的‘还原’”(作家所属流派艺术创作特征的还原);6、“风格的‘还原’”(把作品与作家的风格联系起来解读的还原)。就是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通过还原,“找到其中的矛盾,进入分析的层次”,获得对作品分析理解的操作性,并沿着文学鉴赏的正确轨道去获得作品的真实情感与艺术价值的六条有效的途径。这些方法,无论在我国语文界,抑或在西方文论中都是无人发现、无人论及的,因而更能体现其原创的价值。
  正因为具有这样系统的方法,孙先生的分析往往出奇制胜。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关于“乐园”这两个字,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吧。如果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回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关于“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到解释的。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含义,一重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同时还有另外一重含义,用来形容一种并不美好的场所,但可以和读者分享童年美好的回忆。
  综观以上解读,主要是运用了“情感逻辑的还原”和“审美价值的还原”。
  又如学生讨论“花木兰”,大抵就是“英勇善战”、“女英雄”之类的话语,“表面上看,这样的讨论似乎很活跃,但是老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理解:花木兰是个女英雄,在古代,女性不承担保卫国家的责任,因此这个词也突出“雄”字,花木兰从战场回来后没有接受封官,而是回家恢复女儿身,她没有男人的政治野心。
  因此,把文中人物放到所在时代,赋予时代的特征,那就不难看出木兰是一位勇敢地承担国家的责任,却也注重亲情的女英雄。
  这样经过“历史的还原”,木兰的真实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再谈《背影》。现在很多师生揪住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和“买橘形象不够潇洒”等问题做文章。这样的问题看似现实,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破坏了作品的美感。我们只要想到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越是不顾交通规则,越不考虑自己的安全,就越显示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朱先生这篇是抒情散文,以情动人。越是没有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
  所以,《背影》的经典经过如此的“审美还原”,那便毫无异议!
  当然,以上几种还原法往往都是相互融合,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认清某一种。
  带着这样的“还原惯性”,我重读了《社戏》。
  我在教《社戏》时,自觉“挖掘”许多,讲到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但是,让我具体说出其中的缘由,却又无法和盘托出!现在,我用孙先生的“还原”思维再去琢磨,便有些“顿悟”了!举其中几个小例。
  关于阿发主动邀“偷”情节。
  我们用“还原”的方法进行破解,把这幅场景还原到现代社会,还原到我们这一代有点小自私的城市独生子女身上。
  很多学生直言不讳:“如果我是阿发,才不会如此犯傻呢!怎么可能主动要求偷自己家的豆?自家的东西少了不说,还有可能被家长来一顿“皮带炒肉丝”!何苦来哉?”
  “如果我是双喜,我也不会这么自找麻烦。既然阿发自己都主动让我们偷了,那就偷呗!干吗还要提议到六一公公那自找麻烦,说不定被他知道还要挨一顿骂呢?”
  这些发自肺腑的言论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正是有了这种还原的比较,我们才越发真切地感受到以“阿发”为代表的乡村孩子的淳朴和率直!感受到他们的“他人意识”,感受到与城市孩子的截然不同。也正是如此,我们从“大市镇里”出来的“迅哥儿”才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刺激感!才会念念不忘那并不怎么样的“豆”,念念不忘那段快乐却已逝去的童年生活!作品的主题在这个小细节上便得到了极为巧妙的彰显和深化!我理想地认为,鲁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细酌这个小节可谓“四两拨千斤”,用心良苦咯!
  再举一小例。文中的“六一公公”这个人物也很值得推敲。当他卖了豆回来,碰见这帮小鬼的时候,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我们通过想象设法将此番情景还原到当时的境况。猜想,六一公公此时的表情会是怎样?很多学生冥思苦想一番后,回答出了这么一个词——嗔怒!为什么是“嗔怒”而不是“真怒”呢?按道理来说,自家辛辛苦苦种的豆被偷了,怎么还“嗔怒”呢?我们试着还原他说的这几个关键词“小鬼”、“好好摘”、“不少”。没有称呼什么难听甚或恶毒的词,而是有点近乎昵称的“小鬼”;“不肯好好的摘”,潜台词是不是说如果能“好好摘”,他也不会介意;并且老人家用的是“不少”,而不是气急败坏地说“那么多”。从这些当时情景的还原分析来看,六一公公确是“佯怒”,而非“动了真气”。这说明什么?还是说明乡下人的淳朴、宽容、不斤斤计较!再往下看,当他看见“我”时,“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我们注意到这里的“笑”,注意到这里的破折号,再将情形还原到当时的境况,六一公公“笑”是因为“我”是从“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这个字折射出他对像“我”这类人的由衷尊敬和讨好。而“请客?”后面为何又加上一个破折号?通过还原,我们不难推想出,“请客”是接着上面双喜那帮孩子的话音,后面本应该接上“你们请客,偷我的豆,像什么话?”而正因看到了我,转念一回,便立刻变成“这是应该的。”所以,这个破折号应该是表示六一公公经过了短暂或者说是瞬间的思考,然后才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应该的。”这么一还原推想,六一公公那淳朴、宽厚而又有点“势利”的形象就被塑造得丰满且真实了!也更加衬托出我在那里受到的“优待”!
  由此,我们逐渐明晓,正是因为这些可爱、淳朴又真性情的人们,才使得“迅哥儿”认为“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原来“豆”其实一般,“人”才是关键!鲁迅创作此篇小说的意图和主旨也就越加清晰了!
  我们通过这样的反复“还原”是不是帮助我们从深层次解读了文本?是不是不用依照教参上鹦鹉学舌?是不是有了做教师的一点小小成就感?而最终学生是不是对你“有所期盼”,最终学有所获呢?
  我自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我再深思,发现这种“还原”不仅对平时的课堂文本解读帮助甚大,而且对我们考试中的的阅读理解,尤其是记叙文大类的阅读理解更是效用非凡!例如我们阅读题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题型——“请说说,文中某个人物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为何写某句话或者某段文字?”“根据语境,写出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某个词有何作用?能不能换成另外一个词?”“某句话有何意义”等等。
  这类题目怎么解?我们的学生往往是面对试题一筹莫展,无处下手!其实,根据以上的介绍,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还原法”来试试看。我们只要把文中的人、文中的事还原成现实,把自己当成主人公,把发生的事儿当成自己正在经历的事,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多想想“如果是我,我会不会这么说?会不会这么做?如果我就在现场,我会如何形容?如何处理?如何应对?”等等,这样不仅会缓解考试的紧张情绪,还能更加准确地得出理解答案。其实,说到底,就是将情境还原成当时状态,然后努力地感同身受,与作者取得共鸣而已!
  我相信,老师们只要稍加回忆和思量,应该是能认同我这个观点的。
  当然,读孙先生的书,绝不是一种“还原”就能囊括所有,也不是一种“还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他的“关键词解读法”等等对我们也深有启示,可惜碍于时间和惰性,我只是刚刚走了一小步,暂且只是如些感知,还相当不够成熟。留待今后长久阅之,继续走向“藕花深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对己也就帮助甚大了!
其他文献
每每于三尺讲台阅读、走近、穿越《诗经》,感觉她恰似一脉纵深横流的水,细细的觳纹里藏了千年的秘密。朴素温暖的诗意里,我和着清远流转的歌谣,不倦地吟唱;我的学生,如一朵朵浪花,与我一起流淌、跳跃、奔涌。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  如果说《诗经》是一脉水,《关雎》便是这脉水的源头。这优美典雅的序曲,款款而来,仪态大方,演绎了礼仪之邦的古典浪漫。青青河水畔,悠悠鸟儿情。春日水岸,绿草茵茵,雎鸠成双,嬉戏水
【摘 要】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所谓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往往成为了机械的、古板的、填鸭式的讲授课堂。而诵读,这种自古至今在语文教学中最具亲和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的教学手段却日渐衰微。本文就诵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见解和实际的操作办法,指出了诵读对建设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所起的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诵读 高中语文 第一使命  古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做到语言的“意美”“形美”“音美”。即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凝练、诚挚感人;注意修辞手法、句型句式的灵活运用;注重语调语速、抑扬顿挫和避免语言杂质。  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说话“清楚连贯,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说话训练外,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学生的影响熏陶和潜移默化也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朝代怎么更迭,在爱情婚姻观上,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理想始终贯穿在整个历史长廊中。到了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这一理想就更突出地表现在人们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情”与“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而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和婚姻也往往是尖锐对立的,儒家的爱情理想就是要在尖锐对立中把“情”和“理”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  有着“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
秦王建阿房,刮珠宝,锱铢必尽;百姓遭虐政,被剥削,道路以目。杜牧用他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不俗情怀,为我们揭示了强秦为何最终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我们走进《阿房宫赋》,与杜牧共同反思历史,关照现实。  一、作者用尽工笔,以华丽的词语,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铺排描绘了秦王朝骄横奢侈画面  1.多少楼台烟雨中,展示了一副壮观雄伟的景象  秦王朝一统天下,势不可挡,强盛到顶点。正是在这样壮阔雄伟的背景之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以“读”的方式贯穿整堂课,感知孔子魅力课堂的种种表现。以“小组合作交流”形式,探究孔子魅力课堂的表现与根源。以“写”的方式,展示学生对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
杨格《永远的一课》写欧阳老师冒着种种困难的考验,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特殊的课——率领“我们”在风雪交加的时候去操场立正五分钟。因为欧阳老师这节课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很特别,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让很多学生不理解,甚至遇到了抵制,但是欧阳老师仍然咬牙坚持上完了这节让“我”永远受到教益的课。(作者称之为“永远的一课”。)作者把欧阳老师面临的困难写得愈大,完成任务的难度也便愈大,以此反衬最终完成任务的欧阳老师这
当前,高三议论文写作现状不容乐观,从每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发现有不少作文,都因开头不规范不吸引人而得分偏低,可见,写不好作文开头是影响考场作文得高分的一大原因。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前些年的话题作文热潮及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的影响,“文化散文”的风行,可说是主要因素。有人认为,导致有的地方甚至从小学开始就淡化文体,以致学生和教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无所适从……以致不少同学的作文文体特征不明。
高考作文几十万考生写同一个题目,立意相近、素材基本相同、思路都很清晰,如果考生有优美的语言,那么就可以打动阅卷老师取得高分了。有位阅卷语文老师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还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考场作文要“有文采”,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一
【摘 要】“经典诵读”是将经典和诵读完美结合,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经典诵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可以概括为: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关键词】经典?摇诵读 工具性 人文性 民族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