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一些跨国品牌的危机,对中国本土企业也是一次“危情教育”。在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磨练,成长以后,国内知名企业如今更需练好内功,回归品质主流。
近年来,曾经是高品质、高美誉度代名词的跨国洋品牌纷纷陷入“质量门”,扎堆“患病”,光环不再。
跨国公司陷入“质量门”
继2010年3月全球最大汽车商丰田爆发“召回门”事件后,世界最大PC商惠普又染质量丑闻,被推上了召回产品的风尖浪口上,遭遇了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的品牌危机。
虎年伊始,因油门踏板存在质量问题,丰田在美国召回了包括凯美瑞、卡罗拉等8款车型共计230万辆车;1月28日,因导致车辆自动加速的“脚垫门”事件,丰田在北美追加召回109万辆汽车。与此同时,丰田宣布召回在中国市场生产的7.5万辆RAV4车型。2月,因油管存在漏油风险而使丰田再陷“油管门”。丰田汽车丰田章男社长出席美国国会的丰田汽车质量听证会。3月1日,丰田章男在中国举行媒体说明会,向中国消费者道歉。至此,丰田在全球召回汽车总数已超过了近千万辆,超过了2009年丰田全球总销量。
从2008年开始,中国消费者购买的惠普笔记本电脑开始大面积出现质量问题,包括死机、黑屏、花屏、烧主板等故障。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纷纷就此向惠普反映问题,但是并未引起惠普的足够重视。2010年央视3-15晚会重点曝光惠普V3000和DV2000笔记本两个“明星产品”的问题后,并且国家质检总局介入调查之后,惠普“质量门”才曝光,并愈演愈烈。一夜之间,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口碑和美誉度面临着消耗殆尽的危险。
丰田和惠普并不是仅有深陷“质量门”的知名外企,时下越来越多声名显赫的跨国品牌,从食品、化妆品、服装到电器、IT、汽车,不断陷入“质量门”事件。近两三个月内,本田、现代、通用和福特也发布各类召回公告,在全球正在掀起汽车召回热潮。东芝、富士通、NEC等3个国际知名品牌的5个型号笔记本电脑也曾被责令停止销售,并立案调查。
其实,早在2005年以来,跨国大品牌“质量门”频发:从索尼、可口可乐、雀巢,到麦当劳、特富龙、博士伦……一时间,曾被视为高品质、高信誉度代名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光环逐渐不在了。
偶有闪失,还是信用缺失?
专家认为,促使跨国公司频发“质量门”,毫无顾虑的市场扩张、毫无节制的成本控制是病根。
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各大跨国公司都感受到了从未有的生存压力,尤其在汽车、家电、IT、服装等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领域,竞争更为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采用削减成本的办法来维系运营。许多国际品牌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便在产品生产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
而到了2009年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汽车、家电、IT等行业市场开始火红,许多知名跨国企业纷纷调高产销规划,出现了一股产能扩张潮。尤其是汽车、PC、家电业更是飙生一股强劲的“扩军”潮。不少跨国公司一方面贪婪追求市场扩张速度,一方面拼命压减成本,以求取得盈利和市场的双丰收。
然而如何在最低成本和最大市场占有率取得平衡乃至双丰收,是一个极为复杂微妙的课题。如果运用精确科学,则可力挽狂澜,脱颖而出抢占先机;反之,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让企业陷入危险之境。
丰田则因精明过度,导致严重后患。据悉,丰田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仍要求零部件降价30%,过度控制成本最终导致问题集中爆发。辉煌不可一世的丰田帝国终因为一个小小的油门踏板差点面临“灭顶之灾”,以往让人们顶礼膜拜的“丰田模式”成了业界的反面教材。
惠普也是如此,死机、黑屏、花屏、烧主板等均因一个小铜管丝,但是为应对山寨机的冲击,惠普仍“义无反顾”拼命把每个小铜管丝、小零件的成本尽量精确降至0.01分之下,能省则省,能压则压!结果“问题电脑”频发,加上服务跟不上,让市场抹掉了多年来对惠普的忠诚和信赖。
惠普全球副总裁张永利坦承说:“过去几年,惠普扩张过快,导致服务和管理有失误。”近一两年,惠普处于“疯狂扩军”中。
我们也承认跨国公司产品大多“口味纯正、口碑良好”,然而为什么到了中国后却味道大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重标准导致跨国品牌“内外不一”。据悉,日本产品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明确规定:一流产品在国内销售,二流产品销往欧美,三流产品销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两种标准下的生产成本大不一样,产品质量自然差别很大。
欧美国家的产品内外标准虽不像日本这么明显,但在中国售后服务水平及态度却远不如在其本国,尤其是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表现出的傲慢态度,更是伤中国消费者的心,也使“质量门”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规范的法规与制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有些国际大牌公司在全球召回有缺陷产品时,唯独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理由是中国没有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在一定程度也让洋品牌“不计后果,胆大妄为”。
何以逃离“质量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踏板,可葬送全球第一的汽车大王;一次不经意的黑屏,也可推翻世界PC大王的宝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奥迪的突然加速事件,导致奥迪品牌在此之后的许多年内几乎绝迹美国市场;本世纪初,三菱汽车因长期隐瞒产品缺陷被曝光后而直接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直到近两年才逐渐步入正轨。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3月,受累质量门事件,丰田汽车已经跌出中国轿车品牌销量排名的前十位,而2010年第一季度,惠普的亚太笔记本销量则跌至第二,被联想超过。
可以说,在中国市场日益受到跨国公司重视的今日,不管这个品牌知名度曾有多高,市场占有率曾有多大,如果在扩张中忽视产品质量、缺乏诚信,只追逐华丽的营销数字而非对品质的真诚诉求的时候,泡沫化的快速制造将成为一种噩梦,跨国品牌终将失去民心,“召回门”、“质量门”现象将有可能一次次被复制、重演。
当然,市场是包容的,也是一面镜,这次集体爆发的质量门和服务问题也给在中国市场耕耘的跨国公司敲响了警钟。知耻能改,善莫大焉。放下架子融入中国,做好产品把好质量关,再塑品质构建诚信后,重获新生的门仍是对他们开着。关键是跨国公司是不是有这种决心和风范,是否敢面对问题、承担责任,勇于为消费者负责。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一些跨国品牌的危机,对中国本土不少大企业也是一次“危情教育”。在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磨练、成长以后,国内知名企业如今更需练好内功,回归品质主流。不管是全球化扩张还是规模化生产,都不能放松质量管理,绝不能偷工减料,绝不能为了为扩张而降低产品质量。只有坚守“质量为本、取信于民”的信条,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近年来,曾经是高品质、高美誉度代名词的跨国洋品牌纷纷陷入“质量门”,扎堆“患病”,光环不再。
跨国公司陷入“质量门”
继2010年3月全球最大汽车商丰田爆发“召回门”事件后,世界最大PC商惠普又染质量丑闻,被推上了召回产品的风尖浪口上,遭遇了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的品牌危机。
虎年伊始,因油门踏板存在质量问题,丰田在美国召回了包括凯美瑞、卡罗拉等8款车型共计230万辆车;1月28日,因导致车辆自动加速的“脚垫门”事件,丰田在北美追加召回109万辆汽车。与此同时,丰田宣布召回在中国市场生产的7.5万辆RAV4车型。2月,因油管存在漏油风险而使丰田再陷“油管门”。丰田汽车丰田章男社长出席美国国会的丰田汽车质量听证会。3月1日,丰田章男在中国举行媒体说明会,向中国消费者道歉。至此,丰田在全球召回汽车总数已超过了近千万辆,超过了2009年丰田全球总销量。
从2008年开始,中国消费者购买的惠普笔记本电脑开始大面积出现质量问题,包括死机、黑屏、花屏、烧主板等故障。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纷纷就此向惠普反映问题,但是并未引起惠普的足够重视。2010年央视3-15晚会重点曝光惠普V3000和DV2000笔记本两个“明星产品”的问题后,并且国家质检总局介入调查之后,惠普“质量门”才曝光,并愈演愈烈。一夜之间,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口碑和美誉度面临着消耗殆尽的危险。
丰田和惠普并不是仅有深陷“质量门”的知名外企,时下越来越多声名显赫的跨国品牌,从食品、化妆品、服装到电器、IT、汽车,不断陷入“质量门”事件。近两三个月内,本田、现代、通用和福特也发布各类召回公告,在全球正在掀起汽车召回热潮。东芝、富士通、NEC等3个国际知名品牌的5个型号笔记本电脑也曾被责令停止销售,并立案调查。
其实,早在2005年以来,跨国大品牌“质量门”频发:从索尼、可口可乐、雀巢,到麦当劳、特富龙、博士伦……一时间,曾被视为高品质、高信誉度代名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光环逐渐不在了。
偶有闪失,还是信用缺失?
专家认为,促使跨国公司频发“质量门”,毫无顾虑的市场扩张、毫无节制的成本控制是病根。
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各大跨国公司都感受到了从未有的生存压力,尤其在汽车、家电、IT、服装等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产品领域,竞争更为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采用削减成本的办法来维系运营。许多国际品牌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便在产品生产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
而到了2009年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汽车、家电、IT等行业市场开始火红,许多知名跨国企业纷纷调高产销规划,出现了一股产能扩张潮。尤其是汽车、PC、家电业更是飙生一股强劲的“扩军”潮。不少跨国公司一方面贪婪追求市场扩张速度,一方面拼命压减成本,以求取得盈利和市场的双丰收。
然而如何在最低成本和最大市场占有率取得平衡乃至双丰收,是一个极为复杂微妙的课题。如果运用精确科学,则可力挽狂澜,脱颖而出抢占先机;反之,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让企业陷入危险之境。
丰田则因精明过度,导致严重后患。据悉,丰田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仍要求零部件降价30%,过度控制成本最终导致问题集中爆发。辉煌不可一世的丰田帝国终因为一个小小的油门踏板差点面临“灭顶之灾”,以往让人们顶礼膜拜的“丰田模式”成了业界的反面教材。
惠普也是如此,死机、黑屏、花屏、烧主板等均因一个小铜管丝,但是为应对山寨机的冲击,惠普仍“义无反顾”拼命把每个小铜管丝、小零件的成本尽量精确降至0.01分之下,能省则省,能压则压!结果“问题电脑”频发,加上服务跟不上,让市场抹掉了多年来对惠普的忠诚和信赖。
惠普全球副总裁张永利坦承说:“过去几年,惠普扩张过快,导致服务和管理有失误。”近一两年,惠普处于“疯狂扩军”中。
我们也承认跨国公司产品大多“口味纯正、口碑良好”,然而为什么到了中国后却味道大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重标准导致跨国品牌“内外不一”。据悉,日本产品实行严格的分级制度,明确规定:一流产品在国内销售,二流产品销往欧美,三流产品销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两种标准下的生产成本大不一样,产品质量自然差别很大。
欧美国家的产品内外标准虽不像日本这么明显,但在中国售后服务水平及态度却远不如在其本国,尤其是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表现出的傲慢态度,更是伤中国消费者的心,也使“质量门”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规范的法规与制度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有些国际大牌公司在全球召回有缺陷产品时,唯独将中国市场排除在外,理由是中国没有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在一定程度也让洋品牌“不计后果,胆大妄为”。
何以逃离“质量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踏板,可葬送全球第一的汽车大王;一次不经意的黑屏,也可推翻世界PC大王的宝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奥迪的突然加速事件,导致奥迪品牌在此之后的许多年内几乎绝迹美国市场;本世纪初,三菱汽车因长期隐瞒产品缺陷被曝光后而直接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直到近两年才逐渐步入正轨。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3月,受累质量门事件,丰田汽车已经跌出中国轿车品牌销量排名的前十位,而2010年第一季度,惠普的亚太笔记本销量则跌至第二,被联想超过。
可以说,在中国市场日益受到跨国公司重视的今日,不管这个品牌知名度曾有多高,市场占有率曾有多大,如果在扩张中忽视产品质量、缺乏诚信,只追逐华丽的营销数字而非对品质的真诚诉求的时候,泡沫化的快速制造将成为一种噩梦,跨国品牌终将失去民心,“召回门”、“质量门”现象将有可能一次次被复制、重演。
当然,市场是包容的,也是一面镜,这次集体爆发的质量门和服务问题也给在中国市场耕耘的跨国公司敲响了警钟。知耻能改,善莫大焉。放下架子融入中国,做好产品把好质量关,再塑品质构建诚信后,重获新生的门仍是对他们开着。关键是跨国公司是不是有这种决心和风范,是否敢面对问题、承担责任,勇于为消费者负责。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一些跨国品牌的危机,对中国本土不少大企业也是一次“危情教育”。在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磨练、成长以后,国内知名企业如今更需练好内功,回归品质主流。不管是全球化扩张还是规模化生产,都不能放松质量管理,绝不能偷工减料,绝不能为了为扩张而降低产品质量。只有坚守“质量为本、取信于民”的信条,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