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阅读能力“三要”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58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一般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去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寓教于乐。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在一上课时朗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把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深受感染。这时,教师可以将整篇课文再朗读一遍,让学生校对一下自己的读音;接着让学生说说在预习过程中是如何阅读这篇课文的,哪些是重点、难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讲授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二至三遍,有问题再提出来,教师再作解释。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去阅读课文,每阅读一遍对课文的理解都会加深,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
  要注意文意关联。从篇章到语段的“变”是一个方面,“关联”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如学习《麻雀》一文,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说“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一样落下来”,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麻雀和石頭之间的关联。如拿麻雀落下时的悄无声息和石头从树上坠地时的铿锵作响作对比,让学生体会这一联系过程中作者感受到的老麻雀急于救子的心情,听到的那极为细小却真实存在的声响,通过文字见到作者眼睛所见的不可思议的场景。这样将所有标签化的概念经过拆解、转化,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伴随着细致的阅读,逐步明白了作者是如何运用方法的,也了解了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把方法吸纳为自己的内心体验。
  要把握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的指南针,教师组织教学、设计练习题、开展复习时都要紧紧围绕目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桂花雨》一课涉及的目标有“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通过写摇桂花的乐趣表达怀念童年和热爱家乡的深情”。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作者写桂花雨时,用了“摇啊摇……”这句话。针对这处描写,教师可以围绕目标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使用“摇”字呢?学生的答案各异:“摇”字突出了桂花雨是怎么来的;“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调皮又开心的孩子,感受到儿童特有的生活趣味;“摇”是作者的亲身体验,所以才留下深刻而持久的记忆;使用“摇啊摇”的写法,还能够在朗读时起到咏叹的作用,让读者感受到悠远、美好的意境;等等。这样围绕目标进行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张湾云湾街道办事处光彩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等有比较独到的研究,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主持建设的“教师职业道德”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首倡并致力于推进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在《人民教育》刊发的“观课议课”系列文章(共33件)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资源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这个单元的诗歌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进行描摹,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