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粽叶,一直是长在深山无人问的废品。可是在湘西桑植县一位土家族青年的眼里,却是一件至宝。他凭着独特的市场触角,使2万农户6万农民在他的带动下,靠采摘、加工、售卖粽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他,就是彭澧康。
选择粽叶人生
有时候,行业也是自己的门路,钻研自己的行业,或许你会有与别人不同的生意感悟。
1983年,高中毕业的彭澧康被招聘到县民贸公司上班,当了一名收购员。刚参加工作的彭澧康对生活有着火一般的激情,很快学会了做账、算账、记表、出报表,如何运算成本,搞好整个公司的核算等等。随着国家对外贸行业的扶持,外贸行业成了香饽饽。1992年3月,彭澧康看到公司因效益好,领导打招呼招进的人越来越多,包袱越来越大,便辞掉工作。为了生存,一无所有的彭澧康先后卖过冰棒,干过推销,开过商店,承包过宾馆,钱挣了一些,可彭澧康总觉得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2年4月的一天,彭澧康和妻子彭春华南下广州采购货物,发现许多商店经营粽叶,顿时眼睛一亮,他的脑海里浮现起湘西的深山遍山遍岭的粽叶。彭澧康想,如果把桑植的粽叶开发出来,肯定是一条门路。彭澧康没心进货了,开始对广州粽叶市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调查中,他发现开发粽叶前景十分广阔。
被粽叶裹住了
看似简单的生意,必然让人发热,让人忘乎所以,彭澧康也不例外。
有了这样的市场考察,让彭澧康对自己的生意选择踌躇满志。从广州返回桑植,他路经长沙下了车,与省外贸的负责同志签了5吨合同,拿到粽叶样品,彭澧康马不停蹄赶回桑植,来到海拔1000米以上的龙潭坪镇云头山村,他找到村支书说:“云头山的父老乡亲受穷的日子快尽头了,我给大家找到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云头山有的是粽叶,你们放手采摘,我按4000元/吨的价格收购。”云头山的村民喜从天降,仅半个月采摘了6吨。彭澧康将他们进行加工后,运到省外贸,可全部产品不合格,彭澧康傻眼了,他所有的积累一下赔了进去。顿时,彭澧康觉得天一下子塌了下来。为了摸索质量不合格的根源,彭澧康找到省外贸的负责人,要求把5吨粽叶按出口标准加工,加工费他出,他要求一同跟班学习。一个星期过去了,彭澧康基本掌握了全套加工技术。
妻子彭春华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我相信你用了3万元买回的经验,值得。”
每年7月至12月,是粽叶采摘的最佳时期。1995年初,彭澧康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写了《粽叶采摘加工的注意事项》,并自费打印2万份,先后到五道水、芭茅溪、龙潭坪、河口、岩屋口等12个乡镇,向山民发放资料。在湖北鹤峰梅坪的竹塔村,许多村民听说山上的粽叶能卖钱,不相信。彭澧康住了下来,给他们发宣传资料,讲解采摘加工办法。纯朴的村民们还是不相信。彭澧康下了决心:“我现在就给你们钱,你们上山采摘粽叶。”粽叶采回后,彭澧康全部将他们采摘的粽叶收购,又当村民的面进行分类,手把手告诉他们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对没用的,彭澧康一把火烧了。接着,彭澧康回到桑植,先后在龙潭坪镇如法炮制,并在龙潭坪镇设立了粽叶加工场,按标准加工了40吨,运到供货点。凭着土家人的真诚,彭澧康取得了客户的信任。1995年,彭澧康销售粽叶100多吨,赢利3万多元。
铺着粽叶进了城
裹足不前与小富即安,对于生意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放在水里就要往前游,长时间的原地踩水迟早会被淹死。
随着市场的销售量越来越大,彭澧康发现在乡下加工,质量不能保证,决定搬迁到城里进行加工。彭澧康租用了两个车间做厂房,创办了康华粽叶开发公司。他花钱打招聘广告,最后来了10个工人,可招来的工人一看这个破工厂,担心没工资发,做了两天就有人跑。彭澧康急了,决定每天一结算,一天一发工资。招聘来的工人才稳定下来。桑植地处湘西北,地理位置偏远,为吸引外地客商来桑植,彭澧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远方采购员来桑植,彭澧康专门派人常驻张家界火车站,负责联系车皮,垫资付款,帮助搞好转运。
以康华公司为龙头的粽叶开发很快带动了桑植的粽叶产业,粽业产区的五道水、芭茅溪、龙潭坪、四门岩、河口、长潭坪等18个乡镇近6万农民专门从事粽叶采摘加工。彭澧康对全县20万亩粽叶经过10年开发,已利用2万亩,累计购、销、加工粽叶超过8000吨,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康华粽叶开发有限公司由原来的几万元,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总资产达1068万元的现代化民营企业。
望着自己的厂房,彭澧康百感交集。他不敢松一口气,为了拓展公司业务,提高市场产品质量信誉度,他一次次向省内外专家求教,博取所长,探索出了加工粽叶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道道工序。随着经营理念的成熟,彭澧康开始注重质量和不同品牌的包装。向市场先后推出了一级、二级、三级等8个系列。国内原来许多加工粽叶的厂家因康华公司“康华”品牌质量优、价格低、级别全的冲击而纷纷转产,康华公司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38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爱和责任在延伸。随着国际市场的需要,彭澧康决定,做好粽叶产业文章,开发速冻保鲜粽叶、速冻真空粽叶等项目,使湘鄂两省近10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选择粽叶人生
有时候,行业也是自己的门路,钻研自己的行业,或许你会有与别人不同的生意感悟。
1983年,高中毕业的彭澧康被招聘到县民贸公司上班,当了一名收购员。刚参加工作的彭澧康对生活有着火一般的激情,很快学会了做账、算账、记表、出报表,如何运算成本,搞好整个公司的核算等等。随着国家对外贸行业的扶持,外贸行业成了香饽饽。1992年3月,彭澧康看到公司因效益好,领导打招呼招进的人越来越多,包袱越来越大,便辞掉工作。为了生存,一无所有的彭澧康先后卖过冰棒,干过推销,开过商店,承包过宾馆,钱挣了一些,可彭澧康总觉得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92年4月的一天,彭澧康和妻子彭春华南下广州采购货物,发现许多商店经营粽叶,顿时眼睛一亮,他的脑海里浮现起湘西的深山遍山遍岭的粽叶。彭澧康想,如果把桑植的粽叶开发出来,肯定是一条门路。彭澧康没心进货了,开始对广州粽叶市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调查中,他发现开发粽叶前景十分广阔。
被粽叶裹住了
看似简单的生意,必然让人发热,让人忘乎所以,彭澧康也不例外。
有了这样的市场考察,让彭澧康对自己的生意选择踌躇满志。从广州返回桑植,他路经长沙下了车,与省外贸的负责同志签了5吨合同,拿到粽叶样品,彭澧康马不停蹄赶回桑植,来到海拔1000米以上的龙潭坪镇云头山村,他找到村支书说:“云头山的父老乡亲受穷的日子快尽头了,我给大家找到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云头山有的是粽叶,你们放手采摘,我按4000元/吨的价格收购。”云头山的村民喜从天降,仅半个月采摘了6吨。彭澧康将他们进行加工后,运到省外贸,可全部产品不合格,彭澧康傻眼了,他所有的积累一下赔了进去。顿时,彭澧康觉得天一下子塌了下来。为了摸索质量不合格的根源,彭澧康找到省外贸的负责人,要求把5吨粽叶按出口标准加工,加工费他出,他要求一同跟班学习。一个星期过去了,彭澧康基本掌握了全套加工技术。
妻子彭春华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我相信你用了3万元买回的经验,值得。”
每年7月至12月,是粽叶采摘的最佳时期。1995年初,彭澧康根据自己的经验,编写了《粽叶采摘加工的注意事项》,并自费打印2万份,先后到五道水、芭茅溪、龙潭坪、河口、岩屋口等12个乡镇,向山民发放资料。在湖北鹤峰梅坪的竹塔村,许多村民听说山上的粽叶能卖钱,不相信。彭澧康住了下来,给他们发宣传资料,讲解采摘加工办法。纯朴的村民们还是不相信。彭澧康下了决心:“我现在就给你们钱,你们上山采摘粽叶。”粽叶采回后,彭澧康全部将他们采摘的粽叶收购,又当村民的面进行分类,手把手告诉他们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对没用的,彭澧康一把火烧了。接着,彭澧康回到桑植,先后在龙潭坪镇如法炮制,并在龙潭坪镇设立了粽叶加工场,按标准加工了40吨,运到供货点。凭着土家人的真诚,彭澧康取得了客户的信任。1995年,彭澧康销售粽叶100多吨,赢利3万多元。
铺着粽叶进了城
裹足不前与小富即安,对于生意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放在水里就要往前游,长时间的原地踩水迟早会被淹死。
随着市场的销售量越来越大,彭澧康发现在乡下加工,质量不能保证,决定搬迁到城里进行加工。彭澧康租用了两个车间做厂房,创办了康华粽叶开发公司。他花钱打招聘广告,最后来了10个工人,可招来的工人一看这个破工厂,担心没工资发,做了两天就有人跑。彭澧康急了,决定每天一结算,一天一发工资。招聘来的工人才稳定下来。桑植地处湘西北,地理位置偏远,为吸引外地客商来桑植,彭澧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远方采购员来桑植,彭澧康专门派人常驻张家界火车站,负责联系车皮,垫资付款,帮助搞好转运。
以康华公司为龙头的粽叶开发很快带动了桑植的粽叶产业,粽业产区的五道水、芭茅溪、龙潭坪、四门岩、河口、长潭坪等18个乡镇近6万农民专门从事粽叶采摘加工。彭澧康对全县20万亩粽叶经过10年开发,已利用2万亩,累计购、销、加工粽叶超过8000吨,农民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康华粽叶开发有限公司由原来的几万元,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流动资金300万元,总资产达1068万元的现代化民营企业。
望着自己的厂房,彭澧康百感交集。他不敢松一口气,为了拓展公司业务,提高市场产品质量信誉度,他一次次向省内外专家求教,博取所长,探索出了加工粽叶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道道工序。随着经营理念的成熟,彭澧康开始注重质量和不同品牌的包装。向市场先后推出了一级、二级、三级等8个系列。国内原来许多加工粽叶的厂家因康华公司“康华”品牌质量优、价格低、级别全的冲击而纷纷转产,康华公司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38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爱和责任在延伸。随着国际市场的需要,彭澧康决定,做好粽叶产业文章,开发速冻保鲜粽叶、速冻真空粽叶等项目,使湘鄂两省近10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