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起搏治疗、随访和并发症处理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854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儿童永久起搏器治疗、随访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处理及预后。

方法

2000年4月至2016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附属新华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儿,分别安装心内膜或心外膜起搏器,术后5 d出院。随访行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及起搏器程控检查。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案、并发症发生及相关处理和预后。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以及方差分析。

结果

共193例,男106例,女87例,平均年龄(5.09±4.05)岁(0.4~16岁),平均体重(20.47±11.62) kg,心内膜起搏133例(68.9%),心外膜起搏60例(31.1%);单腔起搏135例(69.9%),其中右室心尖部起搏87例,右室流出道起搏48例;双腔起搏58例(30.1%)。外科术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22例(63.2%),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8例(19.7%),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房室传导阻滞3例(1.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11.9%),重症心肌炎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3.6%)。137例(71%)随访,平均随访5.32年(0.3~10年),46例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平均5.4年(1~9年)。16例导线移位或脱落更换导线;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后21 d恢复传导拔除导线;6例皮肤磨损、感染或囊袋裂开;2例心功能不全,分别随访6和8年出现,更改起搏模式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病情平稳;1例3年后导线断裂、起搏无效猝死;1例右房-右室双腔起搏,随访心房电极穿孔,起搏和感知正常未做处理。

结论

儿童永久起搏器安装路径和起搏模式有自身特点,随访可出现一些并发症,予恰当治疗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应用靶向捕获测序技术对川崎病患者进行基因定制芯片筛查,探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易感基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川崎病患儿114例作为川崎病组和门诊健康查体的4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组。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制备靶向捕获测序文库并测序,分析后得到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易感基因。采用负担检验、Pe
目的总结临床诊断的15例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OP)临床特点,分析FOP引起的关节病变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并临床诊断的15例FOP患儿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电话随访,其中2例失访。将住院和随访资料进行病例观察性回顾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5例患儿中,男8例,女7例,起病年龄2(1~6)岁,确诊年龄6(4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质谱技术羊水代谢物检测联合基因分析对戊二酸血症Ⅰ型(GA-Ⅰ)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科对生育过GA-Ⅰ患儿(先证者)的孕妇24例进行产前诊断,同期进行常规染色体检查的先证者不是有机酸血症的孕妇24例作为对照组。2组孕妇均于妊娠16~20周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串联质谱检测羊水戊二酰肉碱(C5DC)和C5DC与辛酰
目的分析儿童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要点,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2006年8月至2014年9月确诊的11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同期住院的5岁以上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随机抽取11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与诊断密切相关的临床特点:发热、咳嗽、肺内病灶、胸腔积液(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水平、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肤试验,并分析各单项
目的总结炎性肠病(IB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184例IB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入院时间及疾病种类分为6组:A1组(CD,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12例,B1组(CD,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11例,C1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