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工作促进了相关服务的发展,为残疾人带来实惠。
当我们每天健康地奔波于某个城市的时候,恐怕很难想到,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残疾人群体。如何做好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如何保证数据翔实、完整?如何按照不同残疾人的需求切实解决残疾人的难题?
根据2006年12月1日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推算数据,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目前,通过现有的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管理系统,人们可以查询到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杨家窑乡石湾子村的某残疾村民的详细资料。这要归功于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者从最基层的统计数据开始的汇总,以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信息化建设。
靠捐赠做数据统计
中国残联的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0年。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相比,残疾人事业信息化有它的特殊之处。一方面,残疾人在信息化的需求方面有其特殊性,采用的标准也不同于其他行业,人的观念也有一定的差距,给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另一方面,基层残联的基础条件极为薄弱,人才、资金、设备、环境不具备条件。面对这些问题,身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信息中心主任的崔慧萍,在残联信息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所有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资金短缺。国家虽然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是如果将这一项目在全国33个省级残联、400多个地(市)级残联铺开,光是建立数据库这一项就是一大笔钱。
残联的信息化必须要上,残疾人事业的统计工作必须要做,“十五”计划要努力完成,该怎么办?着急上火的崔慧萍多方取经,经过相关部门的推荐,找到了当时刚刚成立三年的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其公司)。
久其公司当时觉得为残疾人事业服务是件好事,就很爽快地答应下来。可是谈到具体业务的时候,久其公司发现,为残疾人事业统计做软件,难的不是技术,而是涉及的业务领域多、统计需求复杂、专业要求高,而且没有资金。久其公司董事长赵福君是个在东北生活多年的直爽人,觉得久其公司应该去做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事情。2001年10月,久其公司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赠送价值310万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用于“十五”全国残疾人事业统计管理工作。
数据管理实现电子化
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虽然只是一套用于数据统计管理的应用软件,相比残疾人所需要的医疗设备、辅助器具等实物,对残疾人帮助的效果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但从2001年以来的实际应用看,这套系统实实在在地为基层残联统计工作帮了不少忙。
首先,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覆盖了全国33个省级残联、387个地(市)级残联和2801个县级残联,利用现代化工作手段,实现了基层残联业务数据统计的电子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基层残联的工作效率。
其次,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具有制定多种统计报表的功能。
第一,该统计管理系统是平台式软件,也就是一个统计管理平台,可以随时追加新的统计报表在该管理系统上应用,而不需要额外花钱。比如,可以在这个软件上分别制定统计台账、年报、季报甚至月报等统计报表。在一个统计报表中,可以实现不同业务领域的统计应用,如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第二,该统计管理系统的功能包含报表制度、表样定义、报表制度下发、数据采集、数据上报、数据汇总、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图表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残联统计数据的管理、查询和分析需求。与残联曾经开发、使用的数据库软件相比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比较简单,能够实现报表制度定义、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应用的闭环。
第三,该统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与财政部一年一度的决算软件数据的无缝连接,与中国残联业务类似的民政部也使用了相似的应用软件。
目前,通过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全国100%的省、地(市)级残联、80%的县级残联的残疾人事业统计数据可以实现数据录入、汇总、管理和传输,中国残疾人事业年报、快报统计数据基本实现了电子化,加强了对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监督与管理,减少了数据上报和管理中的错误和疏漏,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数据更加真实、科学,为今后实现数据网上查询、共享与社会服务提供了条件。
在应用过程中,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也面临着系统升级的任务。自2001年以来,业务应用逐渐增加,要实现残疾人事业的精细化管理,就需要对统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按照原来软件的覆盖范围,省级残联、地市级残联、县级残联均需要进行软件升级,同时考虑不同处室软件应用的方便性,每个单位至少要配备两套软件。
目前,中国残联基层统计台账建设还比较薄弱,各级残联对原始统计资料的电子化管理还不够重视,原始数据底账不清,这将影响汇总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统计工作的重点其实是基层,基层没有数据或数据不确实,数据汇总则无数可汇。“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将加大对基层台账建设的管理力度,以便各级残联做好基层统计台账的建设与管理。
为此,在今年5月20日第十七次全国助残日之际,久其软件公司再次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价值460万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软件,用于全国33个省级残联、387个地(市)级残联和2801个县级残联的基层统计台账和基层统计数据的电子化管理。这样,今后对每一位残疾人提供的服务都会有据可查,数据也将更加透明化。
为决策提供服务
做好残疾人的信息统计,不仅便于国家对残疾人的管理,更是为了8296万残疾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及时的帮助。比如脑瘫儿童的最佳康复时间是3岁以前,先天性听力缺陷的儿童最佳的恢复期是7岁以前。然而此前,这些残疾儿童有时会因为信息不通畅、治疗不及时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使残疾人的管理状况,尤其是贫困地区残疾人的救助情况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根据各项业务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中国残联为了加大统计监管力度,加强基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经过半年多的调研、讨论与试点,从2006年开始,采取增设统计台账管理、开展统计工作评价等措施,着手建立省、地(市)、县三级统计管理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在原有“十五”统计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两大项目,即《中国残疾人事业资金统计报表》和《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台账制度》,涉及960个指标和六个业务领域。“十一五”期间,残疾人统计年报、快报、台账指标总计2300个,这些数据将为中国残联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决策依据。
通过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残联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帮助。
当我们每天健康地奔波于某个城市的时候,恐怕很难想到,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残疾人群体。如何做好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如何保证数据翔实、完整?如何按照不同残疾人的需求切实解决残疾人的难题?
根据2006年12月1日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推算数据,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目前,通过现有的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管理系统,人们可以查询到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杨家窑乡石湾子村的某残疾村民的详细资料。这要归功于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者从最基层的统计数据开始的汇总,以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信息化建设。
靠捐赠做数据统计
中国残联的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0年。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相比,残疾人事业信息化有它的特殊之处。一方面,残疾人在信息化的需求方面有其特殊性,采用的标准也不同于其他行业,人的观念也有一定的差距,给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另一方面,基层残联的基础条件极为薄弱,人才、资金、设备、环境不具备条件。面对这些问题,身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信息中心主任的崔慧萍,在残联信息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所有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资金短缺。国家虽然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是如果将这一项目在全国33个省级残联、400多个地(市)级残联铺开,光是建立数据库这一项就是一大笔钱。
残联的信息化必须要上,残疾人事业的统计工作必须要做,“十五”计划要努力完成,该怎么办?着急上火的崔慧萍多方取经,经过相关部门的推荐,找到了当时刚刚成立三年的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其公司)。
久其公司当时觉得为残疾人事业服务是件好事,就很爽快地答应下来。可是谈到具体业务的时候,久其公司发现,为残疾人事业统计做软件,难的不是技术,而是涉及的业务领域多、统计需求复杂、专业要求高,而且没有资金。久其公司董事长赵福君是个在东北生活多年的直爽人,觉得久其公司应该去做为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事情。2001年10月,久其公司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赠送价值310万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用于“十五”全国残疾人事业统计管理工作。
数据管理实现电子化
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虽然只是一套用于数据统计管理的应用软件,相比残疾人所需要的医疗设备、辅助器具等实物,对残疾人帮助的效果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但从2001年以来的实际应用看,这套系统实实在在地为基层残联统计工作帮了不少忙。
首先,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覆盖了全国33个省级残联、387个地(市)级残联和2801个县级残联,利用现代化工作手段,实现了基层残联业务数据统计的电子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基层残联的工作效率。
其次,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具有制定多种统计报表的功能。
第一,该统计管理系统是平台式软件,也就是一个统计管理平台,可以随时追加新的统计报表在该管理系统上应用,而不需要额外花钱。比如,可以在这个软件上分别制定统计台账、年报、季报甚至月报等统计报表。在一个统计报表中,可以实现不同业务领域的统计应用,如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第二,该统计管理系统的功能包含报表制度、表样定义、报表制度下发、数据采集、数据上报、数据汇总、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图表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残联统计数据的管理、查询和分析需求。与残联曾经开发、使用的数据库软件相比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比较简单,能够实现报表制度定义、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应用的闭环。
第三,该统计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与财政部一年一度的决算软件数据的无缝连接,与中国残联业务类似的民政部也使用了相似的应用软件。
目前,通过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全国100%的省、地(市)级残联、80%的县级残联的残疾人事业统计数据可以实现数据录入、汇总、管理和传输,中国残疾人事业年报、快报统计数据基本实现了电子化,加强了对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监督与管理,减少了数据上报和管理中的错误和疏漏,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数据更加真实、科学,为今后实现数据网上查询、共享与社会服务提供了条件。
在应用过程中,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也面临着系统升级的任务。自2001年以来,业务应用逐渐增加,要实现残疾人事业的精细化管理,就需要对统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按照原来软件的覆盖范围,省级残联、地市级残联、县级残联均需要进行软件升级,同时考虑不同处室软件应用的方便性,每个单位至少要配备两套软件。
目前,中国残联基层统计台账建设还比较薄弱,各级残联对原始统计资料的电子化管理还不够重视,原始数据底账不清,这将影响汇总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统计工作的重点其实是基层,基层没有数据或数据不确实,数据汇总则无数可汇。“十一五”期间,中国残联将加大对基层台账建设的管理力度,以便各级残联做好基层统计台账的建设与管理。
为此,在今年5月20日第十七次全国助残日之际,久其软件公司再次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价值460万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软件,用于全国33个省级残联、387个地(市)级残联和2801个县级残联的基层统计台账和基层统计数据的电子化管理。这样,今后对每一位残疾人提供的服务都会有据可查,数据也将更加透明化。
为决策提供服务
做好残疾人的信息统计,不仅便于国家对残疾人的管理,更是为了8296万残疾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及时的帮助。比如脑瘫儿童的最佳康复时间是3岁以前,先天性听力缺陷的儿童最佳的恢复期是7岁以前。然而此前,这些残疾儿童有时会因为信息不通畅、治疗不及时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使残疾人的管理状况,尤其是贫困地区残疾人的救助情况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根据各项业务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中国残联为了加大统计监管力度,加强基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经过半年多的调研、讨论与试点,从2006年开始,采取增设统计台账管理、开展统计工作评价等措施,着手建立省、地(市)、县三级统计管理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在原有“十五”统计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两大项目,即《中国残疾人事业资金统计报表》和《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台账制度》,涉及960个指标和六个业务领域。“十一五”期间,残疾人统计年报、快报、台账指标总计2300个,这些数据将为中国残联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决策依据。
通过中国残疾人事业业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残联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