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我国民营资本同城镇化融资分不开的微妙关系,主要分析了 我国民营资本的基本内涵及民营资本的相关优缺点。当前城镇化融资的渠道及特点。另外讨论了城镇化融资离不开民营资本方式的必然,主要通过公私合营体现。最后阐述我国民营资本参与城镇化融资的通道的问题。
关键词:民营资本;城镇化;融资
一、中国民营资本含义及其特点
当代我国民营资本是改革开放后新兴的一种资本形态,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旧中国民族资本没有什么连接关系。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旧的中国民族资本已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而被消灭。当代中国民营资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当代中国民营资本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民营资本在政治方面存在的劣势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具体特点:当代中国民营资本涉足行业有所转变,当代中国民营企业一般经营规模小,机制灵活,能够及时跟得上市场的变化。民营道路一路走来,从发展到现在,时间虽久但其主体上还是以小企业为主。除此之外,显然对于灵活的机制,经营方式近年来在国内现有民营企业面向市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较高的成长率和来自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效益。此外当代中国民营资本在计划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补充计划经济的同时,又冲击着计划经济; 对国有企业改革有所帮助,同时又挑战着国有企业; 再向国有企业学习的同时又示范于国有企业。它通过灵活的经营方式、公开透明的信息和广泛的经营范围,把各种潜在的、分散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 它盘活大量的国有企业资产存量,使它们成为可再生的有效资源,这便是当代中国民营资本的经济优势。
自然有优势必然存在其劣势,民营企业有其自身的缺陷。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现阶段存在以下缺陷: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决策随意化,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短缺,企业家素质不高,短视现象普遍,技术积累和开发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民营企业参与能源开发过程中自然形成急于收回成本、尽快获利的投机意识,从而在经营理念和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资源的破坏。
二、城镇化当前融资渠道特点
我国城镇化当前融资渠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从资金需求方面分析,然而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投入以形成有效供给的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城镇化必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如市内道路、交通干道设施、桥梁、隧道等。城镇基础设施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以及资金支持周期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还有就是经济收益有限,有些本身根本没有收益。第二个是公用事业,城市里生产经营,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就是城市公用事业。比如各种安全,环境卫生,旅客运输;另外电力、煤气、热力等这些能源资源的分配和供应;城市的排水系统;文化体育场所、公园;甚至房屋修缮、邮政通讯等。生活中的投资可观,每个人的利益,具有垄断性和地域性的公用事业价格等都属于公用事业的特点。第三个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保障人类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住房保障等这些基本生存权;二是满足基本发展权需要的义务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需要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其特点在于基础性,主要是指那些会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公共服务。总体而言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应当是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可以作为政府提供不足时的补充。公共服务也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得以顺利提供。
三、城镇化融资中如何选择民营资本
由于民营资本中公私合营应大力推崇,因此城镇化融资选择民营资本的方式主要通过公私合作讨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投资都经历过政府投资到私人投资再到目前被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公私合作的模式投资。由于基础設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都是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无论政府投资,私人投资提供,都存在严重不足,研究调差表明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公私合作的模式。主要说明关于基础设施的部分,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数量最大,需政府采用多种途径为其融资,当然不排除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在单纯以融资为目的的情况下,易导致一些项目失败。我们更强调形成PPP的管理运作模式,其中涵盖融资机制。
四、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融资的通道
我国社会资金相对比较充裕,根据调查2011年底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总量就高达25.79亿元。目前,在高速公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等、都有部分社会资本参与;有公私联营(PPP)、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建设—转让—经营(BTO)、转让—经营—转让(TOT)等模式。事实上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为民营资本介入城镇化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从中要有效发挥财政投资的引导功能,通过财政资金的先期投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信贷贴息等手段,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弥补建设项目现金流量与还贷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投资项目的财务生存能力,达到以较少财政资金带动更大规模社会资金投入的放大效应。
作者简介:邢琦,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民营资本;城镇化;融资
一、中国民营资本含义及其特点
当代我国民营资本是改革开放后新兴的一种资本形态,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旧中国民族资本没有什么连接关系。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旧的中国民族资本已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而被消灭。当代中国民营资本的特点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当代中国民营资本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民营资本在政治方面存在的劣势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具体特点:当代中国民营资本涉足行业有所转变,当代中国民营企业一般经营规模小,机制灵活,能够及时跟得上市场的变化。民营道路一路走来,从发展到现在,时间虽久但其主体上还是以小企业为主。除此之外,显然对于灵活的机制,经营方式近年来在国内现有民营企业面向市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较高的成长率和来自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的效益。此外当代中国民营资本在计划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补充计划经济的同时,又冲击着计划经济; 对国有企业改革有所帮助,同时又挑战着国有企业; 再向国有企业学习的同时又示范于国有企业。它通过灵活的经营方式、公开透明的信息和广泛的经营范围,把各种潜在的、分散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 它盘活大量的国有企业资产存量,使它们成为可再生的有效资源,这便是当代中国民营资本的经济优势。
自然有优势必然存在其劣势,民营企业有其自身的缺陷。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现阶段存在以下缺陷: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决策随意化,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短缺,企业家素质不高,短视现象普遍,技术积累和开发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民营企业参与能源开发过程中自然形成急于收回成本、尽快获利的投机意识,从而在经营理念和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资源的破坏。
二、城镇化当前融资渠道特点
我国城镇化当前融资渠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从资金需求方面分析,然而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投入以形成有效供给的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城镇化必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如市内道路、交通干道设施、桥梁、隧道等。城镇基础设施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难以满足。以及资金支持周期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还有就是经济收益有限,有些本身根本没有收益。第二个是公用事业,城市里生产经营,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就是城市公用事业。比如各种安全,环境卫生,旅客运输;另外电力、煤气、热力等这些能源资源的分配和供应;城市的排水系统;文化体育场所、公园;甚至房屋修缮、邮政通讯等。生活中的投资可观,每个人的利益,具有垄断性和地域性的公用事业价格等都属于公用事业的特点。第三个是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保障人类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住房保障等这些基本生存权;二是满足基本发展权需要的义务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需要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其特点在于基础性,主要是指那些会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公共服务。总体而言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应当是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可以作为政府提供不足时的补充。公共服务也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得以顺利提供。
三、城镇化融资中如何选择民营资本
由于民营资本中公私合营应大力推崇,因此城镇化融资选择民营资本的方式主要通过公私合作讨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投资都经历过政府投资到私人投资再到目前被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公私合作的模式投资。由于基础設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都是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无论政府投资,私人投资提供,都存在严重不足,研究调差表明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公私合作的模式。主要说明关于基础设施的部分,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数量最大,需政府采用多种途径为其融资,当然不排除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在单纯以融资为目的的情况下,易导致一些项目失败。我们更强调形成PPP的管理运作模式,其中涵盖融资机制。
四、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融资的通道
我国社会资金相对比较充裕,根据调查2011年底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总量就高达25.79亿元。目前,在高速公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等、都有部分社会资本参与;有公私联营(PPP)、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建设—转让—经营(BTO)、转让—经营—转让(TOT)等模式。事实上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为民营资本介入城镇化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从中要有效发挥财政投资的引导功能,通过财政资金的先期投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信贷贴息等手段,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弥补建设项目现金流量与还贷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投资项目的财务生存能力,达到以较少财政资金带动更大规模社会资金投入的放大效应。
作者简介:邢琦,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