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 机场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来源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min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机场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抢救效果的影响,探讨机场急救护理干预的意义。

方法

选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医疗急救中心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接收救治的在机场发生创伤性休克的80名患者的病例资料去医院之前在机场进行过急救护理干预的40名患者作为研究组,去医院之前未经过急救护理干预的另4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抢救完成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80名患者中男性48名,女性32名;年龄17~67岁,平均(34.5±8.8)岁。患者普遍都出现了生命体征不平稳、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同时伴有血压和体温下降等临床特征。其中重度休克25名,中度休克35名,轻度休克20名。经过救治,研究组痊愈30例(75.0%),对照组痊愈22例(55.0%),研究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对待治疗结果的满意率(97.5%)高于对照组(65.0%)。

结论

经过机场急救护理干预后再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提示机场紧急处置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同时也提高了机场的社会效益,因此值得临床医学上广泛应用与推广。

其他文献
2018年1月1日13∶00,咸阳机场医疗急救部接到机场现场运行中心指令,某航空公司承运1名危重患者预计13∶20降落本场,需要紧急医疗救治。13∶22飞机落地,机场急救人员登机向随行医生和家属了解情况、检查病情,确认患者系担架旅客,医院诊断为艾滋病。由于该患者在飞机上多次实施抢救,现场遗留呕吐物、血迹、注射器、纱布等医疗废弃物等,机组请求进行飞机客舱传染病预防应急消毒处置。14∶00医疗急救部消
期刊
目的通过分析民用机场旅客院前急救病例资料,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为民航旅客院前急救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某民用机场旅客急救中心出诊的院前急救病例1 360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性623例、女性737例,男女比例为0.85∶1;最小年龄为2个月,最大年龄为87岁,以中青年人居多。常见危急病症中位列前5位的是创伤、腹痛、呕吐、头晕和发热。
期刊
目的探讨民航空勤人员脂肪肝患病现状及其对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体重超标患病概率的影响,为疾病的预防及航卫保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20日在成都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参加体检且鉴定合格的10 686名空勤人员的体检鉴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工种空勤人员脂肪肝患病率。依据是否患有脂肪肝将上述人员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比较两组高脂血症、高血
在医院里可能是患者"求"着医生,在民航则不然。不同的视野角度,对医疗服务有不同认识:旅客认为其购买了机票属于消费者,是被服务的对象,其次才是患者,医疗服务已含在机票内;机场经营者认为医疗属于航空运输体系的一部分,要以安全、服务为首要目标开展工作;医护认为医护是专门解决人类维持生命、减轻疾病痛苦、促进健康的专业人士。环境不同,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同:在医院,疾病康复是核心诉求,患者多数会降低对医院医疗
期刊
本文探讨了将现有成熟的三维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设计工具应用于民用机场医疗救护设施的意义。机场医疗救护设施的设计,既要满足基本功能的要求,更要注重与现有候机楼内部环境风格的契合。一般的载体无法完整立体地呈现出机场医疗救护部门所需的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则能提供全方位的建筑布局,将三维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设计工具应用于南宁机场T2候机楼新急救站和开放式急救技术体验区的设计,通过三维设计、虚拟现实情境渲染,对所
期刊
患者女性,24岁,主诉胃部不适一天,呕吐2 h。查体:血压134/100 mmHg,心率98次/min,腹部较软,剑突下有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给予肌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饮热水,顺时针按摩腹部,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从机场急救中心转运到市区医院。上级医院给予肌注消旋山莨菪碱,20 mL开塞露20支灌肠,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胃肠道胀气主要由于肠内容物增多、肠道超敏感性、腹-膈失
期刊
构建科学、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应急救护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急救水平,关系到机场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以及旅客健康等民航安全的重要部分。长沙机场医疗急救中心每月自主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每年安排2名以上医护人员到湘雅医院急诊科进修,90%以上医护人员取得湘雅医院举办的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心血管基础生命支持急救培训证书,30%医护人员取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