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维修的民机可达性设计缺陷分析方法

来源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机研制过程中,可达性设计要求贯彻不到位,可能会导致飞机存在某些方面的设计缺陷,并在投入运营后不断暴露,影响维修经济性.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虚拟维修技术,通过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来对虚拟样机进行维修性分析,能够在研制阶段开展维修性设计评价.由此从民机可达性设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维修区域可达性、维修人员可达性、维修工具可达性、维修部件可达性、部件细部可达性五个方面,给出可达性分析结果判据,建立了可达性设计缺陷分析方法,实现研制过程中的可达性设计评价,及时找到设计缺陷并改进,提高飞机维修性.最后以某型飞机电源设备为对象,利用此方法开展了维修可达性分析,给出了应用实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能量转换效率是煤破碎技术实际工程应用中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液电脉冲激波碎煤作为一种新型的碎煤技术,对其能量转换效率的研究相对缺乏.为研究利用液电脉冲激波碎煤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指导液电脉冲激波碎煤新技术的工程应用,根据液中高压脉冲放电产生冲击波的原理搭建了液电脉冲激波碎煤综合试验平台,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了液电脉冲激波碎煤的物理过程.利用液中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通道等效电阻、液电激波压力和煤破碎能量的数学模型,结合液电激波碎煤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平衡特性,建立了放电回路参数和碎煤能量转换效率之间的关系.避免了
针对传统基于图像处理的煤矸识别方法存在速度、效率低、精度起伏大及难以实际应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轻量级深度识别网络模型的煤矸识别方法,以MobileNetV3-large模块结构为基础,在保证模型参数体积及复杂度较少增加的前提下,对网络模型的性能做进一步的提升,使之能够更加适应开采或选拣的实际生产环境.首先在模型中采用CBAM注意力机制模块,该模块相比原模型中的SE模块具有更高的表征能力,能够更好提升网络对煤和矸石图像中感兴趣区域的复杂像素信息特征提取能力.然后通过对训练数据集采用颜色、位置以及图像模
近奥灰承压含水层和薄隔水层条件给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威胁,为研究奥灰影响下薄隔水层底板岩层变形破坏机制,基于岩层地质结构特征,构建了风化带影响下底板岩体变形破坏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验证.以垂向底板岩层变形的差异性为基础,计算得到了特厚煤层开采时底板破坏区深度,分析了弹塑性条件下风化带上方完整岩层的扰动变形特征和基于I型应力强度因子的裂纹型岩层拉伸破坏机制.最后,基于井田构造和煤层赋存特征建立数值模型,模拟分析近奥灰承压含水层和薄隔水层条件下特厚煤层开采底板岩体的变形值和破坏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岩层两端受
大型民用飞机研制是一项多系统、多学科交联的复杂系统工程,民用飞机主制造商应在早期设计过程中进行需求的确认和验证工作,以找出设计中的缺陷,减少后续迭代设计成本,缩短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引入软件工程领域基于场景测试的方法,利用场景作为工具,以飞机在进近过程中触发TAWS模式1告警为实例,采用SysML活动图构建民机运行场景模型,基于场景模型生成测试用例,同时引入测试用例重要度对测试用例进行排序,用于指导后续的测试工作,为实现基于场景的需求确认和验证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