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教育的历史步伐已跨入一个崭新的纪元,社会各界从不同的视角探索着教育的发展。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学习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确保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并不是放任学生和课堂,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变得更加重要和关键。因此,如何加强英语课堂的有效指导,刻不容缓。
关键词:课堂提问 引导自我教育 学法指导
随着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国际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显得愈发重要。不管是求知还是求职,英语都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它不仅帮助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更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占得优势。那么,如何在日趋激烈竞争的今天学好英语呢?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变“教授法”为“教学法”这一观点。他认为教离不开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不但要教会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可见,加强英语课堂有效指导,变“教师讲”为“学生会”,是我们每一个英语老师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调整提问形式。只有有策略地提问,提高提问技巧,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思考。
(1)为了鼓励初学的学生,使学生激发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可以采用激励性问题,这种提问类型对课堂气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You are so clever, aren’t you?…such a smart boy, right?
(2)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一话题上,可以采用导向性问题,通过这种提问,可以将学生有目的地引向课堂的主题;例如:What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 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in your school? Why?…
(3)有时为了将话题在内容和深度上延伸下去,获得一些特殊的信息,可以采用试探性问题。例如:If you are a volunteer, what will you do for our community?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plan in the hospital?…
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氛围,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相互合作的能力,才能创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效的指导。
⑴鼓励学生之间经验的传递。每次考试结束或新学期开始前,我都会请几位学习较优秀和进步较快的同学到讲台前向其他学生做英语学习方法介绍。或听力方面的;或单选题的;或记忆单词的;或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或写作方面的……事实证明:介绍方法的同学准备得都很充分,毫不保留,座位上的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暗自反思,铆足了劲要赛一赛。这种以身说法的方法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教管用多了,各种学习方法也在不断较量中不断尝试。
⑵用小组交谈来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加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换想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综合和拓展,开阔视角。比如:在牛津英语M10 U2中提到美国人口迁移的问题——《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e USA》。许多年轻人不断涌向大城市,就引发了一个讨论话题What are the different reasons for young adults moving to cities?学生们不仅对文中的答案进行了思考Looking for a good job; seek excitement.而且对中国和美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比较,考虑问题的方式避免了单一化,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
(3)使学习的场景和实际应用的情景相吻合。在新课程教材中,教师往往忙于对课文知识点的疏通和语法的分析,而忽略一部分内容—Task。例如:在M10 U3 Case Study中,谈到Mr and Mrs Tang take antibiotics unnecessarily and become very dangerous. 这个学习的场景其实完全可以由学生来展示,使课本的内容更生活化和真实化,到底他们做错在哪儿?为什么第一、二次药效有用,慢慢地却失效晕倒了?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相信学生的亲自act out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4)让学生协作,一起来帮助理解和完成任务。高中生不久就要步入社会,这一阶段需要掌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生存法则就是要在现在的学习中和以后的工作中学会合作。而新课程Project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谈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时,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关于毒品危险的海报。可以让学生们分配各自的任务,有的去找寻吸毒原因,搜集图片,资料;有的归纳吸毒上瘾的后果,特别是某些名人的个例,探询社会如何帮助这一群体;有的准备如何设计个性的海报引人关注;有的组织如何在校园发布,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使学校成为一块远离毒品的净土……这样,一则通过彼此间合作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二则让他们更加深入社会,使书面知识更实用。
三、适应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谨慎小心地选择教学策略。关注当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个体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有的放矢,以求实效。
(1)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英语学科历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些学生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学习压力一大,便没有毅力坚持,学习上渐有松懈,成绩慢慢掉队,便被淘汰。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学习的动机水平与学习技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学习技能的提高总是伴随着学习动机的完善。既然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假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和掌握一项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就拓展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视野,陶冶情操,这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No pains, no gains.具备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就一定能学有所得。智力和非智力,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既解决学习积极性问题,又解决知识科学性问题。
(2)把传授学法知识和培养习惯、能力相结合。有些学生急于求成,每天学习12个小时以上,做大量的习题,却不注重归纳总结,不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不考虑学习的方法,费时耗力,过分紧张疲劳,不能劳逸结合。众所周知,学习英语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也没有所谓“速成”的灵丹妙方,不做踏实工作,是无法形成英语能力的。我认为欲把学法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就要加强学法指导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传授学法知识的基础上,当天的知识点,当天消化吸收,引导学生引用这些知识,真正掌握学习方法,才能逐步形成能力。
(3)学法指导与教学效率同步进行。一定的教法要同一定的学法相适应,学法改变了,教法也要相应改变。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忌兴之所至,信口开河,滔滔不绝,把课堂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抹杀学生的主体地位,喧宾夺主,达不到教学目的。比如:在传统的英语口语阅读课上,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估是单方面的测试判断,通过打等级或分值进行,这样学生往往并不在意,忽略他们自己的成长。如果录下每个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听听自己的声音,意识到自己在语速以及咬字、语调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欠缺或进步,应该能让他们内心更自信更快乐,学习更有热忱。由此可以断定,学法指导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有更高的驾驭能力,更广的知识面,更灵活的教学技巧,不能再停留于“满堂灌”的层面,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借鉴吸取前人学习英语成功的经验,比如历年英语高考状元积累的学习心得:课内扼要地勤记笔记、经常科学地复习、专门“纠错”的笔记本、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比如多看些适合中学生的英语课外读物,既可扩大词汇量、增长知识面,了解外国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的重点,做到一人一法,一课一法,逐步使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关键词:课堂提问 引导自我教育 学法指导
随着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国际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显得愈发重要。不管是求知还是求职,英语都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它不仅帮助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更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占得优势。那么,如何在日趋激烈竞争的今天学好英语呢?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变“教授法”为“教学法”这一观点。他认为教离不开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不但要教会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可见,加强英语课堂有效指导,变“教师讲”为“学生会”,是我们每一个英语老师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调整提问形式。只有有策略地提问,提高提问技巧,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思考。
(1)为了鼓励初学的学生,使学生激发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可以采用激励性问题,这种提问类型对课堂气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You are so clever, aren’t you?…such a smart boy, right?
(2)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一话题上,可以采用导向性问题,通过这种提问,可以将学生有目的地引向课堂的主题;例如:What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 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in your school? Why?…
(3)有时为了将话题在内容和深度上延伸下去,获得一些特殊的信息,可以采用试探性问题。例如:If you are a volunteer, what will you do for our community?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plan in the hospital?…
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氛围,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相互合作的能力,才能创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效的指导。
⑴鼓励学生之间经验的传递。每次考试结束或新学期开始前,我都会请几位学习较优秀和进步较快的同学到讲台前向其他学生做英语学习方法介绍。或听力方面的;或单选题的;或记忆单词的;或培养阅读能力方面的;或写作方面的……事实证明:介绍方法的同学准备得都很充分,毫不保留,座位上的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暗自反思,铆足了劲要赛一赛。这种以身说法的方法比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教管用多了,各种学习方法也在不断较量中不断尝试。
⑵用小组交谈来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加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换想法,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综合和拓展,开阔视角。比如:在牛津英语M10 U2中提到美国人口迁移的问题——《Population mobility in the USA》。许多年轻人不断涌向大城市,就引发了一个讨论话题What are the different reasons for young adults moving to cities?学生们不仅对文中的答案进行了思考Looking for a good job; seek excitement.而且对中国和美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比较,考虑问题的方式避免了单一化,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
(3)使学习的场景和实际应用的情景相吻合。在新课程教材中,教师往往忙于对课文知识点的疏通和语法的分析,而忽略一部分内容—Task。例如:在M10 U3 Case Study中,谈到Mr and Mrs Tang take antibiotics unnecessarily and become very dangerous. 这个学习的场景其实完全可以由学生来展示,使课本的内容更生活化和真实化,到底他们做错在哪儿?为什么第一、二次药效有用,慢慢地却失效晕倒了?该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相信学生的亲自act out会让他们终生难忘。
(4)让学生协作,一起来帮助理解和完成任务。高中生不久就要步入社会,这一阶段需要掌握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生存法则就是要在现在的学习中和以后的工作中学会合作。而新课程Project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谈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时,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关于毒品危险的海报。可以让学生们分配各自的任务,有的去找寻吸毒原因,搜集图片,资料;有的归纳吸毒上瘾的后果,特别是某些名人的个例,探询社会如何帮助这一群体;有的准备如何设计个性的海报引人关注;有的组织如何在校园发布,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使学校成为一块远离毒品的净土……这样,一则通过彼此间合作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二则让他们更加深入社会,使书面知识更实用。
三、适应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谨慎小心地选择教学策略。关注当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个体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有的放矢,以求实效。
(1)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英语学科历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些学生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学习压力一大,便没有毅力坚持,学习上渐有松懈,成绩慢慢掉队,便被淘汰。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学习的动机水平与学习技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学习技能的提高总是伴随着学习动机的完善。既然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假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和掌握一项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就拓展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视野,陶冶情操,这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No pains, no gains.具备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就一定能学有所得。智力和非智力,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既解决学习积极性问题,又解决知识科学性问题。
(2)把传授学法知识和培养习惯、能力相结合。有些学生急于求成,每天学习12个小时以上,做大量的习题,却不注重归纳总结,不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不考虑学习的方法,费时耗力,过分紧张疲劳,不能劳逸结合。众所周知,学习英语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也没有所谓“速成”的灵丹妙方,不做踏实工作,是无法形成英语能力的。我认为欲把学法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就要加强学法指导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传授学法知识的基础上,当天的知识点,当天消化吸收,引导学生引用这些知识,真正掌握学习方法,才能逐步形成能力。
(3)学法指导与教学效率同步进行。一定的教法要同一定的学法相适应,学法改变了,教法也要相应改变。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忌兴之所至,信口开河,滔滔不绝,把课堂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抹杀学生的主体地位,喧宾夺主,达不到教学目的。比如:在传统的英语口语阅读课上,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估是单方面的测试判断,通过打等级或分值进行,这样学生往往并不在意,忽略他们自己的成长。如果录下每个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听听自己的声音,意识到自己在语速以及咬字、语调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欠缺或进步,应该能让他们内心更自信更快乐,学习更有热忱。由此可以断定,学法指导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有更高的驾驭能力,更广的知识面,更灵活的教学技巧,不能再停留于“满堂灌”的层面,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借鉴吸取前人学习英语成功的经验,比如历年英语高考状元积累的学习心得:课内扼要地勤记笔记、经常科学地复习、专门“纠错”的笔记本、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比如多看些适合中学生的英语课外读物,既可扩大词汇量、增长知识面,了解外国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的重点,做到一人一法,一课一法,逐步使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