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形象,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这就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让教师、学生、文本真正“话”起来,真正“语”起来。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违背对话本真的现象,注重形式,流弊甚重。其中“对话”所昭示的民主和平等,强调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沟通、合作、交流、互动已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对话”的误区,以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当前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误区 (一)、教参的“权威性”,只有教参才是对的。 “教参”只是教学的参考,但是多年来的考试确立了“教参”的权威地位。考试唯“教参”答案是举,教学也只能唯“教参”是举,教师也就身不由己地充当了“教参”的代言人。虽然对话理论对“教参”的权威形成了冲击。但是在对话实践中,代“教参”立言的痕迹依然是十分明显。这就违背了新课标理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如:四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有这样一段句子让同学们理解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外表美。 生 :内心美胜于外表美。 生:要做个对人有好处的人。 …… 师:同学们,你们没有把把文本所体现的真正内涵说出来,应该是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学习落花生的 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然后教师在黑板板书:默默奉献,造福人类。 其实,学生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教师只需在关键之处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即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强调教参的观点,学生只需记住这个观点也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解构,这种对话也就违背了对话理论的初衷。 (二)、教师的“主宰”性,课堂只重视“优等生” 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又是教学本身的内容。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双边、多向的沟通、交流、相互推动、促进,形成群体力量,去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使教学双方都得以提高、升华。 语文课堂本应是教师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灵性的地方,是教师共享知识的殿堂。但是“师道尊严”的观念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是对话的制造者,发起者,控制者,裁定者。虽然教学形式上自由言说,但实质上还是掌握在教师的预设的框架中。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但是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诱导之中,学生在这样严肃控制的对话中,失去了个性、情感和思想,精神上陷入单一与苍白。不是自主学习、感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强势下的表演罢了,是语文的虚假饰物和华丽的包装。因此,就出现课堂中的“代表达”,即教师以个别优等生的活动代替全体学生的实践。 如:语文《钓鱼的启示》这样一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里去。” 师:这句话有哪些含义?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父亲让我把鱼放回湖里。 生:感到父亲很厉害。 …… (3、4个学生回答不尽人意时,教师着急了,让班里几个优等生回答) 优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一个“盯”字说明父亲也很喜欢鲈鱼,舍不得放它。 优生:父亲的话是不容争辩的,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优生:父亲的话让我们体会到:人要有道德,克服一些诱惑。 优生: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不到,我们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 当下的语文课上,很多教师过分依赖优等生来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对话主体严重失偏,对话机会严重失衡。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学生几乎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频频地发言,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至于少数“学困生”更是与对话无缘,课堂处于一种“满负荷”状态,场面热闹,学生没有潜心会文的时间,个性化阅读成为一句空谈。阅读教学的这种虚化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悖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过:人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想,当学生的头脑是火把的时候,应该是他的头脑充满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头脑充满问题,充满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渴望,他的生命力也就充满了希望。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对话的“肤浅”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重新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和突破,体现了新教学形式的人文性,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对话式教学,让阅读主体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实质性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着与文本对话,互动对话,展开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等多向交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交汇与碰撞,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感悟,积淀语感,情感内化,达到学生自主自由发展和教学相长的目的。而教学中对话语言的“肤浅”性,不但不理解文本表现出的丰富情感,用文本丰富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心灵,而且还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真正体现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初读环节后对话片段: 师:同学们,文中的父亲、母亲对“我”这首诗分别是怎么评价的?生: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
师:同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很疼爱“我”。 生: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 师:说的对,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没有。 师: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什么?父亲批评“我”的目的又是什么? (静了片刻后,一名学生举手回答) 生: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我”,父亲批评“我”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我骄傲。 师:是呀,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源于对我的爱。 这样的教学情形我们在课堂上时常见到,学生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急切花很多时间硬要学生对话,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课文的形象、情感、意蕴就缺乏丰富的感悟,只能进行肤浅、生硬的对话,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对这千篇一律的对话形式丧失兴趣。这种对话,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深度,不能真正领悟文本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潜心与文本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早在备课时就应该开始了。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要通过字列行间去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地感动,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才能真正为学生和文本搭建一个思想沟通的桥梁。
师:同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很疼爱“我”。 生: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 师:说的对,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没有。 师: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什么?父亲批评“我”的目的又是什么? (静了片刻后,一名学生举手回答) 生: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我”,父亲批评“我”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我骄傲。 师:是呀,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源于对我的爱。 这样的教学情形我们在课堂上时常见到,学生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急切花很多时间硬要学生对话,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课文的形象、情感、意蕴就缺乏丰富的感悟,只能进行肤浅、生硬的对话,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对这千篇一律的对话形式丧失兴趣。这种对话,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深度,不能真正领悟文本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潜心与文本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早在备课时就应该开始了。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要通过字列行间去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地感动,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才能真正为学生和文本搭建一个思想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