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产能合作不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理论与现实依据

来源 :现代经济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n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产能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表现,是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突破口,目前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同时.我国推动产能合作还伴随着一些理论质疑,其中包括对污染转移的担忧,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寻求“污染避难所”。这一假说并不成立。尽管国内仍有不少污染型产能,但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对外合作的盈利空间很小。能够开展产能合作的企业通常清洁生产能力较强,环境成本占其总成本比重较低,不具备通过对外转移逃避环境责任的动机。而且。对外产能合作是由工程项目带动的全面合作,境外经营最终要实现属地化。在形成与当地原有产能的紧密产业链关系后
其他文献
当传媒被新闻主体指责“误读”时,要细心斟别。如果传媒检查新闻文本及业务流程没有纰漏,即便有一些缺点也非如新闻主体所指时,那么就要确认是不是“被误读”。新闻主体指责传媒
着重介绍了水解酸化工艺的优缺点,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应用该技术在各个领域废水处理中得到的成果。运用水解酸化工艺将大大降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