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祥?
要问什么是禅?倒也叫人为难,因为禅是“不立文字”,“禅的本体是不可说的”,能说就不是禅。“禅”是梵语“禅耶”的略称,旧译为“思惟修”,新译为“静虑”。
昔日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一花一笑间展开了神秘的传承,二十八传到达摩祖师,南北朝梁武帝时祖师来到中原弘法,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某日与门下弟子谈论佛法,弟子诸多论述,轮到慧可时,他只“作礼叩拜”,“一言不发”又回到座位。达摩说“你已得到我的髓”而把衣法付嘱,于是为二祖。今论“禅石”正如禅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二、什么是祥石?
禅石应以“禅”的哲学作为赏石的理论基础,以“禅者”的心灵来体会石头蕴含的“禅机”、“禅趣”。因此也应为“禅石”设定一个准则,其外貌应是“无相”、“自然”、“寂静”、“沉稳”的。禅石有三个特质:
(一)尚简
“实相无相”,故禅石不重形象的多,奇而尚简素平稳,
(二)尚静
“静虑禅定”,能使观者的心进入寂静澄明的境地。
(三)尚妙
“不立文字”,禅石的内涵应是“非说明性”、“非叙述性”,观者以心、眼观其妙处,以心灵会其妙境。
三、禅石在台湾
1988年春,台中喜爱石头的艺文界朋友,有文学家许政雄、艺术家陈庭诗、工笔画家江逸子、雕塑家谢栋梁、陶艺家蔡荣佑、文化中心主任粘锐波、秘书林辉堂以及笔者共八人,因赏石理念相近,取苏东坡的诗句“八风吹不动”之“八风”二字组成“八风禅石会”,公推许政雄为首任会长。
同年4月举办第一次禅石展。6月出版《禅石》一书。1990年有立人高中校长何清松、陶艺家胡国禧、法院书记官黄文栋三人加入。后来陆续有艺品收藏家郑俊哲、骨科医师陈国光、直肠科医师葛国庆、现任总干事廖经珍、台中图书馆馆长苏忠、台中石友会前会长简森林、林雪玲、牙科医师陈世杰等加入阵容,今秋(2012年9月)为强化组织,邀约台中石友会前会长黄有为、施宗杰、王永泽、刘国明,现任会长朱文宗、台中爱石协会前会长何茂鼎等六人入会。续聘曾校长勘仁、新聘中华会前会长谢祖锡为顾问。
八风禅石会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展览。例如“石头与空间的对谈”、“洞石之美”、“石头与人文”。并出版《禅石》、《水月禅心》、《八风石谱》等专辑。让各地石友有更深切的认识,让许多专业的石馆进石有更多的选择,例如高雄小港的林忠志到彼岸去选些含有“禅味”的无相雅石回来。便宜地买合理地卖,我们也乐于收藏。
台湾石界在八风禅石会的推广之下对于收藏石头有了更宽广的空间。知道只要能感动心灵的都可以收藏,不再局限于象形石,现在各地的石展多设有抽象组,这就是石界的一大进步。正如艺术家已从古典的宫廷画演进到随心所欲的现代抽象画,不再受光、影、景物的限制。但愿两岸石友打开心胸,走上更宽阔、更自由的赏石之路。
1997年在南投县中察视那远阔而幽静的无心山禅宗修道场,其中设有“无心禅石馆”,欢迎有心石友前往感受禅境。
祥石语录:
一则:禅石是以禅宗的平常心、清静心、妙乐心领受石中的禅味、禅机和禅境,在形式上追求石头的自然质朴之美,在内涵上探求石头的圆融庄严之德,而在心灵上则寻求石头予人的妙乐禅悦之境。
二则:大自然是一部没有字句而又至深、至广、至精、至微的大典,而石头是具体而微的自然,在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各人随缘而取、随分而得。哲学家从中领悟了宇宙的秩序和生命的智慧;文学家从中获得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文学素材;艺术家从中获得胸中丘壑,变化而为腕底云烟,而禅家行者从中证悟,正如开发自信。
三则:禅石是以禅心、禅眼来观赏石头,外而关照石头的禅趣、禅境,证悟石头的禅味,禅意,但禅深似海,殊难蠡测,因此所谓的禅趣、禅境、禅味、禅意,也就难以确切言诠,只能因人根基之深浅而随缘领受。天机身者自然能从中获得禅悦,嗜欲重者恐难于契入禅石境界了。
四则:物中有道、石中有禅,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观念,一个人如果以禅法居心,外界就会由心而转,用一颗禅心、用一双禅眼关照的客观世界,禅就无所不在了。郁郁黄花是禅,苍苍翠竹是禅,悠悠白云、涓涓清流也是禅,准此以论,石头之中必然也是暗藏着禅理,而流露着禅机。
五则:从禅宗“本来面目”的思想来看石头,一颗混混沌沌,没有经过切割、人工琢磨,也没有经过油蜡粉饰的自然石头,才是禅石的本色。抹蜡的光泽显得花俏而媚俗,琢磨的奇巧却显得造作而矫情,不但和禅的精神背道而驰,也失去禅的自然生命,所以禅石的形和色该是质朴而自然的。
六则:达摩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从这个道理来论禅石,禅石应该是比较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比较内敛的、而不是外射的;比较浑圆的、而不是锋芒毕露的;比较柔美的、而不是刚烈的;色彩是比较庄重沉稳的、而不是五彩斑斓的。
七则:目前由于大多欣赏石头的人,对于“禅石”的理念一知半解,所以禅石也就陷入混淆不清的境遇,但我们坚信禅石是可以提倡的,而且是应该提倡的一条重要的赏石道路,只要赏石的风气能够持续而稳健地成长,假以时日相信必有“知禅”而又“知石”的人支持此赏石理念,而赏石之风必能枝繁叶茂、蔚为时尚。
要问什么是禅?倒也叫人为难,因为禅是“不立文字”,“禅的本体是不可说的”,能说就不是禅。“禅”是梵语“禅耶”的略称,旧译为“思惟修”,新译为“静虑”。
昔日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一花一笑间展开了神秘的传承,二十八传到达摩祖师,南北朝梁武帝时祖师来到中原弘法,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某日与门下弟子谈论佛法,弟子诸多论述,轮到慧可时,他只“作礼叩拜”,“一言不发”又回到座位。达摩说“你已得到我的髓”而把衣法付嘱,于是为二祖。今论“禅石”正如禅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二、什么是祥石?
禅石应以“禅”的哲学作为赏石的理论基础,以“禅者”的心灵来体会石头蕴含的“禅机”、“禅趣”。因此也应为“禅石”设定一个准则,其外貌应是“无相”、“自然”、“寂静”、“沉稳”的。禅石有三个特质:
(一)尚简
“实相无相”,故禅石不重形象的多,奇而尚简素平稳,
(二)尚静
“静虑禅定”,能使观者的心进入寂静澄明的境地。
(三)尚妙
“不立文字”,禅石的内涵应是“非说明性”、“非叙述性”,观者以心、眼观其妙处,以心灵会其妙境。
三、禅石在台湾
1988年春,台中喜爱石头的艺文界朋友,有文学家许政雄、艺术家陈庭诗、工笔画家江逸子、雕塑家谢栋梁、陶艺家蔡荣佑、文化中心主任粘锐波、秘书林辉堂以及笔者共八人,因赏石理念相近,取苏东坡的诗句“八风吹不动”之“八风”二字组成“八风禅石会”,公推许政雄为首任会长。
同年4月举办第一次禅石展。6月出版《禅石》一书。1990年有立人高中校长何清松、陶艺家胡国禧、法院书记官黄文栋三人加入。后来陆续有艺品收藏家郑俊哲、骨科医师陈国光、直肠科医师葛国庆、现任总干事廖经珍、台中图书馆馆长苏忠、台中石友会前会长简森林、林雪玲、牙科医师陈世杰等加入阵容,今秋(2012年9月)为强化组织,邀约台中石友会前会长黄有为、施宗杰、王永泽、刘国明,现任会长朱文宗、台中爱石协会前会长何茂鼎等六人入会。续聘曾校长勘仁、新聘中华会前会长谢祖锡为顾问。
八风禅石会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展览。例如“石头与空间的对谈”、“洞石之美”、“石头与人文”。并出版《禅石》、《水月禅心》、《八风石谱》等专辑。让各地石友有更深切的认识,让许多专业的石馆进石有更多的选择,例如高雄小港的林忠志到彼岸去选些含有“禅味”的无相雅石回来。便宜地买合理地卖,我们也乐于收藏。
台湾石界在八风禅石会的推广之下对于收藏石头有了更宽广的空间。知道只要能感动心灵的都可以收藏,不再局限于象形石,现在各地的石展多设有抽象组,这就是石界的一大进步。正如艺术家已从古典的宫廷画演进到随心所欲的现代抽象画,不再受光、影、景物的限制。但愿两岸石友打开心胸,走上更宽阔、更自由的赏石之路。
1997年在南投县中察视那远阔而幽静的无心山禅宗修道场,其中设有“无心禅石馆”,欢迎有心石友前往感受禅境。
祥石语录:
一则:禅石是以禅宗的平常心、清静心、妙乐心领受石中的禅味、禅机和禅境,在形式上追求石头的自然质朴之美,在内涵上探求石头的圆融庄严之德,而在心灵上则寻求石头予人的妙乐禅悦之境。
二则:大自然是一部没有字句而又至深、至广、至精、至微的大典,而石头是具体而微的自然,在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各人随缘而取、随分而得。哲学家从中领悟了宇宙的秩序和生命的智慧;文学家从中获得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文学素材;艺术家从中获得胸中丘壑,变化而为腕底云烟,而禅家行者从中证悟,正如开发自信。
三则:禅石是以禅心、禅眼来观赏石头,外而关照石头的禅趣、禅境,证悟石头的禅味,禅意,但禅深似海,殊难蠡测,因此所谓的禅趣、禅境、禅味、禅意,也就难以确切言诠,只能因人根基之深浅而随缘领受。天机身者自然能从中获得禅悦,嗜欲重者恐难于契入禅石境界了。
四则:物中有道、石中有禅,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观念,一个人如果以禅法居心,外界就会由心而转,用一颗禅心、用一双禅眼关照的客观世界,禅就无所不在了。郁郁黄花是禅,苍苍翠竹是禅,悠悠白云、涓涓清流也是禅,准此以论,石头之中必然也是暗藏着禅理,而流露着禅机。
五则:从禅宗“本来面目”的思想来看石头,一颗混混沌沌,没有经过切割、人工琢磨,也没有经过油蜡粉饰的自然石头,才是禅石的本色。抹蜡的光泽显得花俏而媚俗,琢磨的奇巧却显得造作而矫情,不但和禅的精神背道而驰,也失去禅的自然生命,所以禅石的形和色该是质朴而自然的。
六则:达摩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从这个道理来论禅石,禅石应该是比较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比较内敛的、而不是外射的;比较浑圆的、而不是锋芒毕露的;比较柔美的、而不是刚烈的;色彩是比较庄重沉稳的、而不是五彩斑斓的。
七则:目前由于大多欣赏石头的人,对于“禅石”的理念一知半解,所以禅石也就陷入混淆不清的境遇,但我们坚信禅石是可以提倡的,而且是应该提倡的一条重要的赏石道路,只要赏石的风气能够持续而稳健地成长,假以时日相信必有“知禅”而又“知石”的人支持此赏石理念,而赏石之风必能枝繁叶茂、蔚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