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也成为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引起通胀的一般原因,然后,结合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并针对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价格上涨;宏观调控
作者简介:薛洁(1979-),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2-03
一、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增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物价上涨的压力。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国内众多机构级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通常被定义为一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中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在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3种:
(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凯恩斯先提出来的,在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总结和补充下认为: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在此条件下,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闲置的机器设备由于已全部使用上了,过度的需求不仅不会促使产量增加反而会引起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界中又有经济学家进行探讨认为,当经济中未实现充分就业时,由于需求增加后,总供给的增加无法满足总需求的要求便产生了暂时的供给短缺,从而推动价格水平上涨,产生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即在经济远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物价就持续上涨,甚至失业增加的同时,物价也在上涨,而需求拉动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许多经济学家转而从供给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成因,提出成本推进论。成本推动理论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而且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低价格时代”已开始褪色,劳动力成本趋升,推动物价上涨。
(三)输入型通货膨胀
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上升、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最后再传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此外,国外输入型性的通胀压力,是由于部分国家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油、金属矿、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的价格上涨产生了很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二、当前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放缓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及时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经济运行有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低迷时强迫采取外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调控房价等各项政策接连出台,受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到期、一线城市治堵、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季减慢。2011年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连续两个月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比上个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连续几个月回调。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放缓,消费增长也有所回落,我国经济增长回归正常区间①,越来越多的经济指标显示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基本确立。但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2011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5%,环比上涨0.1%,同比数据比上个月扩大了0.2个百分点,创34个月新高,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总的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在实体经济没有过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甚至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相应增大,说明当前的通货膨胀不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导致我国面临极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随着美国、欧元区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条件持续宽松,受中东北非动荡局势和日本东部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2月的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②平均达到236点,为1990年1月该项指数开始采用以来的最高水平,2011年5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232点,与4月份修订后的估计数相比下降1%,但仍然比2010年5月份高出37%。国际油价不断上行,2010年10月末,纽约原油价格升至每桶80美元,2011年4月初达到每桶110美元以上,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为689美元/吨,同比上涨24.3%。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也居高不下。从历史规律看,国内原材料购进价格和生产者出厂价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高度一致,国际国内粮价波动的联动性也有所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对国内物价造成较大压力。
(三)国内成本上升推动国内食品价格持续上涨
当前,各地政府投资冲动,客观加剧市场供需紧张状况,导致生产资料等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近年来,部分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以2005年12月为基期,到2011年3月,牲畜产品上涨70%,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生猪和鲜蛋的价格涨幅比较大,2011年5月份生猪的同比价格涨了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成本推动成为粮食、肉禽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我国经济现已进入“刘易斯拐点”③,劳动力供给由过剩转向局部和结构性短缺,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成为推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直接动力。1995-2009年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从5500元上升至3.27万元,年均增速为13.6%,高于同期人均名义GDP的12.3年均增速。2010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0759元和37147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3.5%。 (四)流动性充裕导致我国经济长期存在通胀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拉动我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3年增长50%,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④。事实上,我国货币超发的原因除了2009年以来加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之外,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贸易顺差和固定汇率制度。按照经济学原理,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时,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该国的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顺差,而大量的贸易顺差存在,又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固定汇率制下,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导致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并最终导致通货膨胀⑤。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外汇占款使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相应增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据统计,到2010年底,人民银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2.8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尽管2011年以来,我国持续收紧流动性,货币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流动性相对仍较为宽裕,通货膨胀预期依然较大。
可见,当前的价格上涨,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就居民消费价格来说,主要是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就工业生产者价格来说,主要是能源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成本推动型特征。
三、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加息抑制通货膨胀
2010年以来央行又启动利率工具,连续3次提高存贷款利率,而且5年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可见,在稳定、完善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已把加息作为抑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过热的重要工具。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的成因还包括整个社会的需求过度和供应不足,即总需求大于总供应,较高的利率引发的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有助于降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总供应和总需求趋于平衡,这显然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价格稳定
建立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减少全球食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稳定化肥等农资价格,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防止粮食价格大涨大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三)加强对原材料的供需衔接,防止上游产品价格过快上涨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海外投资,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获得更多的海外资源勘探和开发权,建立和完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战略储备,从源头上减少价格波动的影响。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下转139页)(上接123页)型社会的目标,加强绿色环保新能源的资金投入,减少对不可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切实抓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
(四)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比较复杂,要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但货币政策本身存在时滞效应,在准备金率和利率屡次上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逐步缩小,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及时跟上并对货币政策加以配合。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情况下,政府应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可采取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国债发行等财政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的扩张,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搭配发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五)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缓解通胀压力
目前中国外贸顺差居高不下,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一个国家存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而又不愿让货币升值,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想让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效,就必须有资本管制或让汇率有较大的弹性。汇率政策越是没有弹性,货币政策就越是难以有效。因此,要缓解通胀压力,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但还应注意增强汇率的灵活性。
注释:
① 2011年1-3月份,经济增速保持在9.7%,基本维持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之内。
② 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它由五个商品类别的价格指数(含55种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构成,权数为2002-2004年各商品类别的平均出口贸易比重。
③ 刘易斯拐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④ 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目前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两倍的很少。
⑤ 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固定汇率制,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须得相应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币,以吸纳这些源源不断的外汇。
参考文献:
[1] 张初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计量分析[J],经济论坛,2008,(12).
[2] 徐路.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南京统计学院学报,2008,(02).
[3] 祝宝良.当前通胀形势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1,(11).
[4] 闵娜.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模型分析[J].当代经济,2011,(01).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价格上涨;宏观调控
作者简介:薛洁(1979-),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2-03
一、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增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物价上涨的压力。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国内众多机构级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对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说纷纭,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通常被定义为一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中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在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3种:
(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凯恩斯先提出来的,在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总结和补充下认为: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在此条件下,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闲置的机器设备由于已全部使用上了,过度的需求不仅不会促使产量增加反而会引起物价上涨,产生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界中又有经济学家进行探讨认为,当经济中未实现充分就业时,由于需求增加后,总供给的增加无法满足总需求的要求便产生了暂时的供给短缺,从而推动价格水平上涨,产生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即在经济远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物价就持续上涨,甚至失业增加的同时,物价也在上涨,而需求拉动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许多经济学家转而从供给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成因,提出成本推进论。成本推动理论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而且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低价格时代”已开始褪色,劳动力成本趋升,推动物价上涨。
(三)输入型通货膨胀
在开放经济中,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和国际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国内货币供给被迫增加,进而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普遍上升、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一般而言,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推动我国原材料、材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然后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最后再传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此外,国外输入型性的通胀压力,是由于部分国家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原油、金属矿、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国内的价格上涨产生了很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二、当前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放缓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及时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经济运行有自身客观的规律,在经济低迷时强迫采取外力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调控房价等各项政策接连出台,受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到期、一线城市治堵、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季减慢。2011年5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连续两个月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比上个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连续几个月回调。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放缓,消费增长也有所回落,我国经济增长回归正常区间①,越来越多的经济指标显示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基本确立。但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2011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5%,环比上涨0.1%,同比数据比上个月扩大了0.2个百分点,创34个月新高,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总的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在实体经济没有过热,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甚至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相应增大,说明当前的通货膨胀不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导致我国面临极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随着美国、欧元区经济复苏,全球流动性条件持续宽松,受中东北非动荡局势和日本东部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2月的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②平均达到236点,为1990年1月该项指数开始采用以来的最高水平,2011年5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232点,与4月份修订后的估计数相比下降1%,但仍然比2010年5月份高出37%。国际油价不断上行,2010年10月末,纽约原油价格升至每桶80美元,2011年4月初达到每桶110美元以上,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为689美元/吨,同比上涨24.3%。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也居高不下。从历史规律看,国内原材料购进价格和生产者出厂价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高度一致,国际国内粮价波动的联动性也有所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高位对国内物价造成较大压力。
(三)国内成本上升推动国内食品价格持续上涨
当前,各地政府投资冲动,客观加剧市场供需紧张状况,导致生产资料等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近年来,部分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以2005年12月为基期,到2011年3月,牲畜产品上涨70%,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生猪和鲜蛋的价格涨幅比较大,2011年5月份生猪的同比价格涨了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成本推动成为粮食、肉禽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我国经济现已进入“刘易斯拐点”③,劳动力供给由过剩转向局部和结构性短缺,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成为推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直接动力。1995-2009年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从5500元上升至3.27万元,年均增速为13.6%,高于同期人均名义GDP的12.3年均增速。2010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0759元和37147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3.5%。 (四)流动性充裕导致我国经济长期存在通胀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拉动我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3年增长50%,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④。事实上,我国货币超发的原因除了2009年以来加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之外,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贸易顺差和固定汇率制度。按照经济学原理,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时,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该国的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顺差,而大量的贸易顺差存在,又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固定汇率制下,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导致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并最终导致通货膨胀⑤。2010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外汇占款使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相应增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据统计,到2010年底,人民银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2.8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尽管2011年以来,我国持续收紧流动性,货币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流动性相对仍较为宽裕,通货膨胀预期依然较大。
可见,当前的价格上涨,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就居民消费价格来说,主要是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就工业生产者价格来说,主要是能源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成本推动型特征。
三、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加息抑制通货膨胀
2010年以来央行又启动利率工具,连续3次提高存贷款利率,而且5年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可见,在稳定、完善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已把加息作为抑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过热的重要工具。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的成因还包括整个社会的需求过度和供应不足,即总需求大于总供应,较高的利率引发的消费和投资的减少,有助于降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总供应和总需求趋于平衡,这显然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价格稳定
建立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减少全球食品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稳定化肥等农资价格,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防止粮食价格大涨大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三)加强对原材料的供需衔接,防止上游产品价格过快上涨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海外投资,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获得更多的海外资源勘探和开发权,建立和完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战略储备,从源头上减少价格波动的影响。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下转139页)(上接123页)型社会的目标,加强绿色环保新能源的资金投入,减少对不可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切实抓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
(四)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比较复杂,要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但货币政策本身存在时滞效应,在准备金率和利率屡次上调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逐步缩小,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及时跟上并对货币政策加以配合。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情况下,政府应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可采取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国债发行等财政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的扩张,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搭配发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五)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缓解通胀压力
目前中国外贸顺差居高不下,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一个国家存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而又不愿让货币升值,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想让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效,就必须有资本管制或让汇率有较大的弹性。汇率政策越是没有弹性,货币政策就越是难以有效。因此,要缓解通胀压力,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但还应注意增强汇率的灵活性。
注释:
① 2011年1-3月份,经济增速保持在9.7%,基本维持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之内。
② 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是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尺度。它由五个商品类别的价格指数(含55种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构成,权数为2002-2004年各商品类别的平均出口贸易比重。
③ 刘易斯拐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④ 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目前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兴市场国家则相对较高,货币供应量一般为GDP的1-1.5倍,超过两倍的很少。
⑤ 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固定汇率制,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须得相应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币,以吸纳这些源源不断的外汇。
参考文献:
[1] 张初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计量分析[J],经济论坛,2008,(12).
[2] 徐路.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南京统计学院学报,2008,(02).
[3] 祝宝良.当前通胀形势对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1,(11).
[4] 闵娜.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模型分析[J].当代经济,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