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让老师充满激情,让学生充满活力,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不能解决或困惑的问题产生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人进行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的。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热情,加以鼓励表扬。因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问题
A.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B.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C.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药精心设计问题,沟通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3、培养孩子有效地提问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培养孩子有效地提问,就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A.要依照所给的条件去提问题。鼓励有想象力、有创造力,但要根据所给条件,不能凭空想象。
B.提出的问题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高年级的同学若只提出简单加减法的问题显然是不符合年龄特点的。
C.不要只为提问而提问,要问内心真的想知道什么,想探究什么新知,能引发哪些思考,并提出相应问题。
4、形成积极评价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让老师充满激情,让学生充满活力,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不能解决或困惑的问题产生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人进行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想而知,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的。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热情,加以鼓励表扬。因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问题
A.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B.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C.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药精心设计问题,沟通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3、培养孩子有效地提问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培养孩子有效地提问,就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A.要依照所给的条件去提问题。鼓励有想象力、有创造力,但要根据所给条件,不能凭空想象。
B.提出的问题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高年级的同学若只提出简单加减法的问题显然是不符合年龄特点的。
C.不要只为提问而提问,要问内心真的想知道什么,想探究什么新知,能引发哪些思考,并提出相应问题。
4、形成积极评价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首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建立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的评价中,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的评定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