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课堂教学应有所侧重。本文主要论述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及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科学研究在新课标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 思考
新课标的颁布,引发了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这一思考不仅要体现在三维目标上,而且要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延续对物理的兴趣。除此之外,对科学探究的思考也尤为重要。
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试行)下的物理教材,强调三位一体,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重视知识的状况,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着手,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研究方法。
教材强调学生的感受和对“过程”的经历与体验,不是对过去课堂教学方式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扬弃,是在继承的前提下,改变过去的一些“过分”行为。
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没有否定学科主干知识的重要地位,而是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不仅知道概念、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概念、规律是经过怎样的,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这样不但没有冲淡主干知识的重要地位,而且会更加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特别强调“重点、难点要明确”,要求“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对重点要做到:知识讲解抓住重点,课堂探究、提问体现重点,组织讲评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对难点注意分散,创设突破难点的情境与措施。”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教学中仍然需要突出,需要强调。同时,应注意物理思想和方法潜移默化的教育,切不可将方法知识化,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简单题目体现物理方法的,绝对不能搞难题,以防学生过于注重难题中的技巧而忽视隐含在题目上的思想方法。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就是说,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但不否定“讲授”等其他教学方法,而是提倡探究、讲授、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因此,我认为,物理知识和技能虽为载体,但该讲的还需要讲,因为许多物理问题教师不讲学生难以弄明白,难以建立牢固的物理基础,尤其对重点、难点问题;该练的要坚持练,因为通过习题训练,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难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化和活化,更难以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综合与创新能力。但这需要把握住“度”,既不能过于依赖“讲”和“练”,也不能对任何问题都探究,任何“过分”的做法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其实,广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时刻在研究和探索状态中教学,因此,新课标下应更加注重研究和探索,教学中应不断反思三维目标把握得如何等问题。
二、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加强兴趣培养
初中物理多以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主,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物理思维含量较低,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较浓,学习成绩也不错。但进入高一年级,由于课堂容量的增大,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对物理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理解、把握不到位,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望而生畏”,成为物理学科的“学困生”,久而久之便失去兴趣。因此,解决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中一年级首先接触的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力学,既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教学中,如若不能使学生从零碎、分散、繁多的知识事实中建立物理情境,形成物理概念,并发现和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扎实的物理基础,而“水过地皮湿”,或“夹生”,过去,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程教学,要重视初、高中的衔接,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切莫急于求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要营造一种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他以前不知道的事物,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或让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或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去判断、去讨论、去交流、去获得信息的学习氛围。达到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的教学目的。
三、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1.科学探究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由于过去我们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注意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在探究过程中,会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其实,科学探究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注重探究的过程,但不是轻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或忽视某一具体内容的探究结论的形成,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后头脑中仍然“似是而非”,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或结论形成。因此科学探究,重过程经历,重兴趣培养,也同样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2.科学探究设计的有效性。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要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中每个探究课题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的探究行为上,不能把科学探究活动搞成学生的“娱乐”活动,既没有收集到必要的实验数据,也无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形成结论;同时,科学探究不能由教师代办,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即要解决好“自主与指导”的矛盾。对于不属于本节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师应给予充分指导,对于本节教学目标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要乱指导。
3.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又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则。课堂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可以是一个环节,也可以是几个环节,课堂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成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要把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结合起来,渗透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场合,积小成为大成,以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4.科学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l)课堂教学中,切忌将探究的七个要素变为知识点讲授;但必要的“形式”是必须的,因为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师生对探究要素的认识。
(2)切忌表演式,即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甚至包括结论等)事先已做好设计,探究活动变成了学生的“机械运动”。这样不但不能有效、灵活地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即创新点),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对探究的乐趣;
(3)探究要有重点,不能搞没有目标、放羊式的所谓开放式探究活动。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主体性,对课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坚持物理的实用性特点,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才能找到真正符合物理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课堂教学 科学研究 思考
新课标的颁布,引发了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这一思考不仅要体现在三维目标上,而且要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延续对物理的兴趣。除此之外,对科学探究的思考也尤为重要。
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试行)下的物理教材,强调三位一体,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重视知识的状况,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着手,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研究方法。
教材强调学生的感受和对“过程”的经历与体验,不是对过去课堂教学方式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扬弃,是在继承的前提下,改变过去的一些“过分”行为。
课堂教学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没有否定学科主干知识的重要地位,而是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不仅知道概念、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概念、规律是经过怎样的,用怎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这样不但没有冲淡主干知识的重要地位,而且会更加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特别强调“重点、难点要明确”,要求“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对重点要做到:知识讲解抓住重点,课堂探究、提问体现重点,组织讲评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对难点注意分散,创设突破难点的情境与措施。”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教学中仍然需要突出,需要强调。同时,应注意物理思想和方法潜移默化的教育,切不可将方法知识化,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简单题目体现物理方法的,绝对不能搞难题,以防学生过于注重难题中的技巧而忽视隐含在题目上的思想方法。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就是说,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但不否定“讲授”等其他教学方法,而是提倡探究、讲授、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因此,我认为,物理知识和技能虽为载体,但该讲的还需要讲,因为许多物理问题教师不讲学生难以弄明白,难以建立牢固的物理基础,尤其对重点、难点问题;该练的要坚持练,因为通过习题训练,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难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化和活化,更难以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综合与创新能力。但这需要把握住“度”,既不能过于依赖“讲”和“练”,也不能对任何问题都探究,任何“过分”的做法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其实,广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时刻在研究和探索状态中教学,因此,新课标下应更加注重研究和探索,教学中应不断反思三维目标把握得如何等问题。
二、注重初、高中的衔接,加强兴趣培养
初中物理多以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主,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物理思维含量较低,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较浓,学习成绩也不错。但进入高一年级,由于课堂容量的增大,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对物理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理解、把握不到位,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望而生畏”,成为物理学科的“学困生”,久而久之便失去兴趣。因此,解决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中一年级首先接触的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力学,既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教学中,如若不能使学生从零碎、分散、繁多的知识事实中建立物理情境,形成物理概念,并发现和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建立扎实的物理基础,而“水过地皮湿”,或“夹生”,过去,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程教学,要重视初、高中的衔接,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切莫急于求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要营造一种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他以前不知道的事物,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或让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或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去判断、去讨论、去交流、去获得信息的学习氛围。达到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的教学目的。
三、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1.科学探究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由于过去我们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注意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在探究过程中,会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其实,科学探究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注重探究的过程,但不是轻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或忽视某一具体内容的探究结论的形成,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后头脑中仍然“似是而非”,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或结论形成。因此科学探究,重过程经历,重兴趣培养,也同样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
2.科学探究设计的有效性。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要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中每个探究课题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的探究行为上,不能把科学探究活动搞成学生的“娱乐”活动,既没有收集到必要的实验数据,也无法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形成结论;同时,科学探究不能由教师代办,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即要解决好“自主与指导”的矛盾。对于不属于本节教学目标的内容,教师应给予充分指导,对于本节教学目标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要乱指导。
3.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又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则。课堂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可以是一个环节,也可以是几个环节,课堂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成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要把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结合起来,渗透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场合,积小成为大成,以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4.科学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l)课堂教学中,切忌将探究的七个要素变为知识点讲授;但必要的“形式”是必须的,因为这样可以强化、刺激师生对探究要素的认识。
(2)切忌表演式,即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甚至包括结论等)事先已做好设计,探究活动变成了学生的“机械运动”。这样不但不能有效、灵活地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即创新点),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对探究的乐趣;
(3)探究要有重点,不能搞没有目标、放羊式的所谓开放式探究活动。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主体性,对课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坚持物理的实用性特点,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才能找到真正符合物理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