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为高考体制、社会意识等各方面因素,语文渐渐成为了高考考生们心中的弱势学科,然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语文;高考;基础;民族自信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几乎成为了高考考生们的口头禅,于是乎,语文,这个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学科,这个用于人们交流交际的工具学科,这个传承着中华无数璀璨文化的学科,渐渐地成为了考生心中的边缘学科。
究其原因,很多人会给考生传授“经验”,理科生一定要学好数理化,文科生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语文上。其一,语文是一门“拉不开分数”的学科;其二,语文是靠天分的,很难通过努力去“提分”,因此学了也白学;其三,学好理科才好上大学。
或许作为高考角度,这些由无数高考考生与高考从业者总结出的“经验”会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从学生一生的发展考虑,这种“经验”过于目光短浅,因为它把上大学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以为考上了大学便可高枕无忧。
其实不然。
首先,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人们都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上大学后,很多同学都会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而加入学生组织。其中,太多的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写策划时为想出一个新颖的题目而抓耳挠腮,日夜熬出的新闻稿却错字满篇、语句不通,活动总结因叙述不清屡次被老师打回……这些早该改正的基础问题,在大学暴露无遗。看着老师皱着眉头质问自己:“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却只能無力地叹一口气。
有同学暗喜,心想:“我的专业根本不用写这么多东西”,然而,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总要做自我介绍吧,期末和毕业论文总要写吧,请假条、求职信、借条、通知等文体的格式总要会吧,过年贴春联总要区分上联、下联吧,当同学在站台上跟你开玩笑:“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你总要先明白这句话的出处才不会莫名其妙被“占了便宜”吧。生活处处离不开语文,反而,语文会为生活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语文还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样的一件事,如何说才能更容易被人接受,如何说才能把握好分寸,其中都蕴含着语文素养。而与人交流时透露出的博学多识,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胸怀气质,都会成为你在别人印象中的加分点。
其次,语文是一场思想交锋。
语文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太多人以诗会友,促膝长谈;以笔为枪,针砭时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充满爱国情怀的陆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决绝无畏的鲁迅……
我们只有走进他们、读懂他们、体味情怀、领会思想,才能使自己的灵魂更加充实,使所想、所做更加全面,使心中充满人文情怀,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知古,方可论今。
而如今,很少有人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提起时事就分析得头头是道,更甚者根本不关注时事热点、完全不知道怎么看待当下热点,对别人的看法听之信之,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缺少融入社会的意识,不知古事,不论今事。
学好语文,增加自身文化的积淀,并学会用文字精准地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才可在言语的交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开拓精神财富。“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好语文,人生才能走得长远,才能走得有深度。“少年强则国强”,学好语文,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最后,语文是一种民族自信。
语文课程,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文化的缩影,蕴含了无数先贤哲人的心血智慧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骄傲自信的不竭源泉。
比如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方块字,古香古色的篆书,蚕头燕尾的隶书,笔断意连的草书,端庄秀丽的楷书,行云流水的行书……笔墨纸砚,挥洒出最美的印记。
比如代代传诵的诗词歌赋,从中,我们知道一种思念,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知道一种美,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知道一种壮观,叫“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我们知道一种爱情,叫“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们应细细品读,中华诗词中那份独特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比如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历史人物。屈原纵身一跃,一曲《离骚》成为绝唱;诸葛亮运筹帷幄,一篇《出师表》诉尽衷肠;李白天生自傲,一首《将进酒》挥洒豪情……我们应细细品味,历史沉浮中,他们人生中那或苦涩或洒脱的文人情怀。
还有,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风民俗,那些流传千年的神化故事,那些街头巷尾的手工技艺……这些,都是我们独有的文化。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的翻滚中形成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而如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越来越引起更多人关注,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已建立起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中国文化正以飞快的速度走向世界。
语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
因此,失语文者失天下。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诚然,理科的公式文科很难懂,但语文中的情怀也非一日之功。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无论考生特长所在,语文是万万不可轻视的。然而,若将“重理轻文”这锅仅仅甩到“经验者”身上,他们恐怕也欲哭无泪,归根到底,恐怕还在于高考的改革、大众意识的转变。
关键词:语文;高考;基础;民族自信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几乎成为了高考考生们的口头禅,于是乎,语文,这个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学科,这个用于人们交流交际的工具学科,这个传承着中华无数璀璨文化的学科,渐渐地成为了考生心中的边缘学科。
究其原因,很多人会给考生传授“经验”,理科生一定要学好数理化,文科生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语文上。其一,语文是一门“拉不开分数”的学科;其二,语文是靠天分的,很难通过努力去“提分”,因此学了也白学;其三,学好理科才好上大学。
或许作为高考角度,这些由无数高考考生与高考从业者总结出的“经验”会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从学生一生的发展考虑,这种“经验”过于目光短浅,因为它把上大学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以为考上了大学便可高枕无忧。
其实不然。
首先,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人们都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上大学后,很多同学都会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而加入学生组织。其中,太多的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写策划时为想出一个新颖的题目而抓耳挠腮,日夜熬出的新闻稿却错字满篇、语句不通,活动总结因叙述不清屡次被老师打回……这些早该改正的基础问题,在大学暴露无遗。看着老师皱着眉头质问自己:“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却只能無力地叹一口气。
有同学暗喜,心想:“我的专业根本不用写这么多东西”,然而,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总要做自我介绍吧,期末和毕业论文总要写吧,请假条、求职信、借条、通知等文体的格式总要会吧,过年贴春联总要区分上联、下联吧,当同学在站台上跟你开玩笑:“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你总要先明白这句话的出处才不会莫名其妙被“占了便宜”吧。生活处处离不开语文,反而,语文会为生活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语文还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样的一件事,如何说才能更容易被人接受,如何说才能把握好分寸,其中都蕴含着语文素养。而与人交流时透露出的博学多识,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胸怀气质,都会成为你在别人印象中的加分点。
其次,语文是一场思想交锋。
语文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太多人以诗会友,促膝长谈;以笔为枪,针砭时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充满爱国情怀的陆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决绝无畏的鲁迅……
我们只有走进他们、读懂他们、体味情怀、领会思想,才能使自己的灵魂更加充实,使所想、所做更加全面,使心中充满人文情怀,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知古,方可论今。
而如今,很少有人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提起时事就分析得头头是道,更甚者根本不关注时事热点、完全不知道怎么看待当下热点,对别人的看法听之信之,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积累、缺少融入社会的意识,不知古事,不论今事。
学好语文,增加自身文化的积淀,并学会用文字精准地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才可在言语的交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开拓精神财富。“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好语文,人生才能走得长远,才能走得有深度。“少年强则国强”,学好语文,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最后,语文是一种民族自信。
语文课程,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文化的缩影,蕴含了无数先贤哲人的心血智慧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骄傲自信的不竭源泉。
比如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方块字,古香古色的篆书,蚕头燕尾的隶书,笔断意连的草书,端庄秀丽的楷书,行云流水的行书……笔墨纸砚,挥洒出最美的印记。
比如代代传诵的诗词歌赋,从中,我们知道一种思念,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知道一种美,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知道一种壮观,叫“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我们知道一种爱情,叫“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们应细细品读,中华诗词中那份独特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比如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历史人物。屈原纵身一跃,一曲《离骚》成为绝唱;诸葛亮运筹帷幄,一篇《出师表》诉尽衷肠;李白天生自傲,一首《将进酒》挥洒豪情……我们应细细品味,历史沉浮中,他们人生中那或苦涩或洒脱的文人情怀。
还有,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风民俗,那些流传千年的神化故事,那些街头巷尾的手工技艺……这些,都是我们独有的文化。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的翻滚中形成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底蕴。
而如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越来越引起更多人关注,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已建立起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中国文化正以飞快的速度走向世界。
语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
因此,失语文者失天下。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诚然,理科的公式文科很难懂,但语文中的情怀也非一日之功。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无论考生特长所在,语文是万万不可轻视的。然而,若将“重理轻文”这锅仅仅甩到“经验者”身上,他们恐怕也欲哭无泪,归根到底,恐怕还在于高考的改革、大众意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