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被学生普遍认为抽象、难理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精心创设情景,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
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应落实在课堂这一主渠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的着力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突破口,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情境,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轻松愉快地学习。
一、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认识
1、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和作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因此“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
2、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一个趣味性故事,一首诗词,一段魔术,一条谜语,一段幽默、趣味语言,一段物理史话,一个探究性的实验,一个物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的实践题,一个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联系的信息题。也可以是一种直观形象,一段录像资料,一段音乐,一句广告词,一幅图画,一条有意义的新闻,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一个学生练习或作业中的错误,一个课本上的疑问,一个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等。
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法、实验操作法、联系生活实际法、生活事例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联系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就其提出的时机和目的来说,可以是引入新知识阶段,可以是回顾课堂重点的反馈阶段,可以是解决一个难题前的知识准备阶段等。
3、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胜、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可采取如下教学模式:
第一时段:问题导入----自主学习(约15分钟)
第二时段:讨论探究----尝试应用(约22分钟)
第三时段:引申创新----评价反馈(约8分钟)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措施
1、创设“导入”情境,形成教学吸引力
新课的导入起到了使学生的活动有明确的指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利展开创造条件等三方面作用。一个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吸引力的导入将为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个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力的分解”一节教学中,笔者曾创设如下情境:在桌面上放一个大砝码,要求用细线将它提起,问学生:用一根线提易断还是用两根同样的线易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根线易断,这时教师用一根线稳稳地提起砝码,而用两根相同的细线(有意识地使两线夹角大些)提起砝码时,线却一下子断了。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学生意料,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呢?这一悬念的产生激发学生去探寻其中的“真谛”,以迫切的心情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
2、创设“知困”情境,克服思维定势
学生在学習有关概念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对概念的内涵产生的模糊认识,有时把两个相近的概念混淆不清,两个相反的概念又找不到区别。在教学过程,可从身边的事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在学习功率之后,学生常把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混为一谈,弄不清两者的具体区别,上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两位同学在上楼时,在争论一件有趣的事,这两位同学一个外号“小不点”,一个外号“大胖子”,大胖子对小不点说:我上楼的功率比你大,因为我的体重大上楼时做的功多。小不点却反驳大胖子说:我上楼的功率比你大,因为我动作比你
灵活,上楼快,所用的时间少。假如当时你就在旁边,你评一评谁对谁错,谁的观点有道理,你怎样给两位同学评理解释。事例来自学生中间,甚至就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有亲切感,顿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这个问题讨论开来。问题很快在热烈、积极的交流中逐步得以解决:比较做功快慢,不仅要比较做功多少,同时还要比较做功所用的时间。
3、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索热情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突出的区别,就是新课程更加突出科学探究的理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教学中常体会到:凡是有“探究”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致都特别浓,凡是有“探究”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都特别集中。
讲牛顿第三定律时,笔者先让学生鼓掌。热烈的掌声后设问:“鼓掌时左右两手有何感觉?”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感受,此时同学们情绪再次活跃起来,有同学说感觉到左右两手有点痛。教师适时地再进一步追问:左右两手有点痛意味着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后,由一位同学做出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一定有作用力。又追问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为何某同学被打,还要还手呢?因为身体不同部位承受力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让同学们在过程中获取经验,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物理学习要学生自己去体味,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它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技能,同时又发展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将逐渐学会用物理思维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生活,用物理意识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周围的一切,物理学习的能力自然会逐渐地提高。学生不再感到物理学习是很困难,反而会觉得物理学习是有趣的,物理知识是有用的。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
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应落实在课堂这一主渠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的着力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突破口,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情境,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轻松愉快地学习。
一、对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认识
1、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和作用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经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因此“情境”对意义建构有重要作用。
2、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一个趣味性故事,一首诗词,一段魔术,一条谜语,一段幽默、趣味语言,一段物理史话,一个探究性的实验,一个物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的实践题,一个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联系的信息题。也可以是一种直观形象,一段录像资料,一段音乐,一句广告词,一幅图画,一条有意义的新闻,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一个学生练习或作业中的错误,一个课本上的疑问,一个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等。
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法、实验操作法、联系生活实际法、生活事例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联系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就其提出的时机和目的来说,可以是引入新知识阶段,可以是回顾课堂重点的反馈阶段,可以是解决一个难题前的知识准备阶段等。
3、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胜、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可采取如下教学模式:
第一时段:问题导入----自主学习(约15分钟)
第二时段:讨论探究----尝试应用(约22分钟)
第三时段:引申创新----评价反馈(约8分钟)
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措施
1、创设“导入”情境,形成教学吸引力
新课的导入起到了使学生的活动有明确的指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利展开创造条件等三方面作用。一个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吸引力的导入将为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个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力的分解”一节教学中,笔者曾创设如下情境:在桌面上放一个大砝码,要求用细线将它提起,问学生:用一根线提易断还是用两根同样的线易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根线易断,这时教师用一根线稳稳地提起砝码,而用两根相同的细线(有意识地使两线夹角大些)提起砝码时,线却一下子断了。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学生意料,学生自然会问:为什么呢?这一悬念的产生激发学生去探寻其中的“真谛”,以迫切的心情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
2、创设“知困”情境,克服思维定势
学生在学習有关概念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对概念的内涵产生的模糊认识,有时把两个相近的概念混淆不清,两个相反的概念又找不到区别。在教学过程,可从身边的事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在学习功率之后,学生常把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混为一谈,弄不清两者的具体区别,上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两位同学在上楼时,在争论一件有趣的事,这两位同学一个外号“小不点”,一个外号“大胖子”,大胖子对小不点说:我上楼的功率比你大,因为我的体重大上楼时做的功多。小不点却反驳大胖子说:我上楼的功率比你大,因为我动作比你
灵活,上楼快,所用的时间少。假如当时你就在旁边,你评一评谁对谁错,谁的观点有道理,你怎样给两位同学评理解释。事例来自学生中间,甚至就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有亲切感,顿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这个问题讨论开来。问题很快在热烈、积极的交流中逐步得以解决:比较做功快慢,不仅要比较做功多少,同时还要比较做功所用的时间。
3、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索热情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突出的区别,就是新课程更加突出科学探究的理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教学中常体会到:凡是有“探究”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兴致都特别浓,凡是有“探究”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都特别集中。
讲牛顿第三定律时,笔者先让学生鼓掌。热烈的掌声后设问:“鼓掌时左右两手有何感觉?”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感受,此时同学们情绪再次活跃起来,有同学说感觉到左右两手有点痛。教师适时地再进一步追问:左右两手有点痛意味着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后,由一位同学做出总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有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一定有作用力。又追问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为何某同学被打,还要还手呢?因为身体不同部位承受力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让同学们在过程中获取经验,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物理学习要学生自己去体味,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它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技能,同时又发展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将逐渐学会用物理思维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生活,用物理意识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周围的一切,物理学习的能力自然会逐渐地提高。学生不再感到物理学习是很困难,反而会觉得物理学习是有趣的,物理知识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