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相关研究都将教师职业角色期待与教师角色行为或教师角色规范等同起来,且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育理论的应然出发,先设了教师职业角色期待应包括哪些维度、哪些具体内容。
本文从实然的角度研究不同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问题,尝试补充过去只从理论应然的角度研究的不足。了解学生、家长、教师这三个与教师职业紧密联系的代表性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之间的异同情况,对于帮助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查阅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以及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与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获得深层次的资料。本研究采用作者以往研究中编制的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调查问卷,经过验证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包括178个题项,包括九个维度:教师个人特征维度、教学过程、知识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地位、人际关系管理、教育目标、职业成长、教育管理。采用7级制赋值统计方法,被试根据各自的看法进行选择。
随机抽取苏州市6所中学的270名学生、270家长、65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及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完全了解本研究的人员主持,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42份,其中学生群体249份,家长群体230份,教师群体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2%、85.2%、96.9%。调查结果运用EXCEL2003、SPSS13.0软件进行输入和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信效度分析。通过SPSS中信度模块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内部一致性系数a=0.904,显示问卷的信度比较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九个因子共能解释总变异量的61.20%,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高。
2、不同性别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比较。不同性别在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人际关系、教育管理这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特征维度上,男性对教师职业角色期望更注重于性格开朗、外向,而女性则更期望教师有亲和力、成熟稳重、举止文雅得体。教育目标维度上,男性更期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关注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帮助心理成长。人际关系维度,男性期望与教师平等相处,教师多给与学生鼓励,而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多关心学生、对待学生有耐心、尊重学生等。教育管理维度上,男性期望教师能公平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善于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用恰当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而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积极关注学生的进步。
3、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比较分析。个人特征维度上,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期待教师平易近人、性格开朗活泼、自信、有活力,而家长则期待教师稳重、严肃、富有责任感。
教育目标维度上,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群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家长则期望教师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生活能力、学生的遵守纪律以及升学机会。学生群体则期望发展自己的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
专业知识维度上,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期望教师知识面广、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具备控制课堂气氛的技巧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家长则期望教师能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经验。
在职业成长维度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群体期待可以参加在职培训、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而学生则期望教师能够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扩展知识面、提升心理学相关知识,而家长则期望教师应多总结教学经验、互相之间进行交流、提升对升学考试的理解等。
教学过程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期望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计划完成每课的教学任务、控制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等,而学生则期望能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根据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
教育管理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差异显著。教师期望能恰当地处理学生间矛盾、与家长合作管理学生、维持纪律,学生则期望教师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不同性别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人际关系、教育管理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男女性别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差异。中学生、中学教师、家长三个群体对教师角色期待是多元的。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专业知识维度上,学生与家长之间差异显著。职业发展、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差异显著。职业道德、职业权利、人际关系维度上,群体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群体均认为教师应受到尊重、应有良好的福利待遇、教师应有选择教学方法的权利等,同时也认为教师也应关心爱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发挥楷模的影响作用等。
2、建议。教师只有充分明晰了社会赋予的角色内容后,才能扮演好这个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结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去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本文从实然的角度研究不同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问题,尝试补充过去只从理论应然的角度研究的不足。了解学生、家长、教师这三个与教师职业紧密联系的代表性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之间的异同情况,对于帮助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查阅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书籍以及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与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获得深层次的资料。本研究采用作者以往研究中编制的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调查问卷,经过验证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问卷包括178个题项,包括九个维度:教师个人特征维度、教学过程、知识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地位、人际关系管理、教育目标、职业成长、教育管理。采用7级制赋值统计方法,被试根据各自的看法进行选择。
随机抽取苏州市6所中学的270名学生、270家长、65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及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且完全了解本研究的人员主持,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42份,其中学生群体249份,家长群体230份,教师群体6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2%、85.2%、96.9%。调查结果运用EXCEL2003、SPSS13.0软件进行输入和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信效度分析。通过SPSS中信度模块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内部一致性系数a=0.904,显示问卷的信度比较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九个因子共能解释总变异量的61.20%,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高。
2、不同性别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比较。不同性别在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人际关系、教育管理这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特征维度上,男性对教师职业角色期望更注重于性格开朗、外向,而女性则更期望教师有亲和力、成熟稳重、举止文雅得体。教育目标维度上,男性更期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关注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帮助心理成长。人际关系维度,男性期望与教师平等相处,教师多给与学生鼓励,而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多关心学生、对待学生有耐心、尊重学生等。教育管理维度上,男性期望教师能公平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善于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用恰当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而女性则期望教师能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积极关注学生的进步。
3、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比较分析。个人特征维度上,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期待教师平易近人、性格开朗活泼、自信、有活力,而家长则期待教师稳重、严肃、富有责任感。
教育目标维度上,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群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家长则期望教师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生活能力、学生的遵守纪律以及升学机会。学生群体则期望发展自己的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
专业知识维度上,学生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学生期望教师知识面广、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具备控制课堂气氛的技巧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家长则期望教师能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经验。
在职业成长维度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群体期待可以参加在职培训、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而学生则期望教师能够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扩展知识面、提升心理学相关知识,而家长则期望教师应多总结教学经验、互相之间进行交流、提升对升学考试的理解等。
教学过程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期望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计划完成每课的教学任务、控制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等,而学生则期望能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根据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等。
教育管理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差异显著。教师期望能恰当地处理学生间矛盾、与家长合作管理学生、维持纪律,学生则期望教师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不同性别对教师职业角色期待的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人际关系、教育管理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男女性别在情感、认知方面的差异。中学生、中学教师、家长三个群体对教师角色期待是多元的。个人特征、教育目标、专业知识维度上,学生与家长之间差异显著。职业发展、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维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差异显著。职业道德、职业权利、人际关系维度上,群体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群体均认为教师应受到尊重、应有良好的福利待遇、教师应有选择教学方法的权利等,同时也认为教师也应关心爱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发挥楷模的影响作用等。
2、建议。教师只有充分明晰了社会赋予的角色内容后,才能扮演好这个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结合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去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