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学生大多数属于“假性五音不全”,先天性的只有在10%以内。“假性五音不全”的矫正音准的成功率是100%,而“顽固型五音不全”能矫正到90%—95%左右的音准。对于大多数“假性五音不全”的学生, 学习是非常困难,那么该怎样克服呢?我在声乐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体会到,在教学中进行发声练习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克服这种困难。
一、利用“呼吸”,启发学生
只有知道怎样呼吸的人才能歌唱,教师可先让学生先掌握呼吸怎样用气息作无声练习。通常都用胸腹式呼吸方法,它是一种运动胸腔,腹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通常的做法是:指出横膈膜的大体位置,横膈膜在歌唱呼吸时的运动方式与主动作用。若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比喻。1.“闻花香”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轻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2.“慢吸慢呼”先自然立正站好,然后慢慢吸气,略停顿后心里数“5秒”再慢慢呼气。呼气时要均匀而有节制。3.“急吸急呼”即急速吸气,急速呼气。也可以通过身体平躺,做吸气动作,会觉得吸得很深!此时的下背部有扩张的感觉,用手扶着有明显的外张感,再慢慢地将气息呼出。或弯腰做“狗喘气”的状态,双手置于腹部,会明显感觉到气息快速地,有爆发力地呼吸。用了胸腹式呼吸法进行呼吸,就会产生呼吸支点的感觉,所谓呼吸支点,一方面是指气息的保持部分,即利用胸腔助间肌和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呼出,使气息呼出时均匀而有节制,动作互相配合。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可以在实践之中更好地理解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
二、用“朗诵法”帮助学生
正确的朗诵同样有助于学生发生感觉。由于“朗诵”接近于平时的说话,不大会引起学生歌唱发声时容易产生的紧张心理,而获得歌唱发声所要求的自然与协调。同时“朗诵”时要求学生用比平时说话高的“调门”,如《思乡曲》歌词中“中秋月,挂天上,……”同样再用“母音”发出“吗、妹、咪、么、母 ”或“a e i o u”先由他们自然发出,再慢慢提高音调。(一般要求比平时说话高三至五度以上),就可以使学生下意识地运用横膈膜的力量。
当学生的“朗诵”达到要求后,提示学生注意自己在“朗诵”过程中的生理感觉,逐步将下意识变为有意识,并把这种感觉运用到发声练习和歌唱中去。
三、利用“抖唇”,感知声音
“抖唇”就是用横膈膜上升产生的气流,激起声带振动形成一般强声波气流,同时,它又受到嘴唇的阻爆而形成“一半”打嘟噜的声音。“抖唇”练习不仅仅具有巩固基本发声状态的作用,其更重要的功效在于加强正确发声状态下声带工作的承受能力,以及加强它与发声管道中空气柱的偶合作用。由于“抖唇”需要较强气流的冲击力,所以气息必须来自肺底部向下扩展的深处,这无疑对提高呼吸能力很有益处。以浅的气息是发不出“嘟噜”的声音来的,即或能抖起来,也只是短促的一瞬间。在较长的“抖唇”发音过程中,易于找到较深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气息支点。如:单音练习要求是单发一个长音,可以从小字一组起半音上行至小字二组d,e左右,再半音半音下行至小字一组C或随学生能发出一个长音。注意发音前呼吸准备好,然后以爆发力起始(胸部自然挺阔,腹肌像吹灰的感觉),当声音发出后,胸腹肌不要马上放松,仍要保持起始时的状态,以便使声音尽量延长。这样,可以增强呼吸能力,并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度。如音量过大而气息支持不够,会导致音准偏低,气息过猛会使音准偏高,喉舌不稳定,也会导致音准问题。这样通过无声训练一段时间,学生从根本上领会到气息的支持作用后再进行音阶训练。音阶训练一般从中央C开始,先由三度到五度再到六,七度,上下行反复训练。针对学生的最佳音区入手,逐渐突波难点。最佳音区往往在中部音域。训练就从这一音区开始,此刻学生的嗓子发挥极佳的作用。然后在练习中适当的时候加上几个音符以扩展优良的音区。练习通常是全音阶和半音阶的,因而优良音区的扩展是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
责任编辑 邱丽
一、利用“呼吸”,启发学生
只有知道怎样呼吸的人才能歌唱,教师可先让学生先掌握呼吸怎样用气息作无声练习。通常都用胸腹式呼吸方法,它是一种运动胸腔,腹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通常的做法是:指出横膈膜的大体位置,横膈膜在歌唱呼吸时的运动方式与主动作用。若用一些比较形象的比喻。1.“闻花香”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轻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2.“慢吸慢呼”先自然立正站好,然后慢慢吸气,略停顿后心里数“5秒”再慢慢呼气。呼气时要均匀而有节制。3.“急吸急呼”即急速吸气,急速呼气。也可以通过身体平躺,做吸气动作,会觉得吸得很深!此时的下背部有扩张的感觉,用手扶着有明显的外张感,再慢慢地将气息呼出。或弯腰做“狗喘气”的状态,双手置于腹部,会明显感觉到气息快速地,有爆发力地呼吸。用了胸腹式呼吸法进行呼吸,就会产生呼吸支点的感觉,所谓呼吸支点,一方面是指气息的保持部分,即利用胸腔助间肌和横膈膜控制气息的呼出,使气息呼出时均匀而有节制,动作互相配合。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可以在实践之中更好地理解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
二、用“朗诵法”帮助学生
正确的朗诵同样有助于学生发生感觉。由于“朗诵”接近于平时的说话,不大会引起学生歌唱发声时容易产生的紧张心理,而获得歌唱发声所要求的自然与协调。同时“朗诵”时要求学生用比平时说话高的“调门”,如《思乡曲》歌词中“中秋月,挂天上,……”同样再用“母音”发出“吗、妹、咪、么、母 ”或“a e i o u”先由他们自然发出,再慢慢提高音调。(一般要求比平时说话高三至五度以上),就可以使学生下意识地运用横膈膜的力量。
当学生的“朗诵”达到要求后,提示学生注意自己在“朗诵”过程中的生理感觉,逐步将下意识变为有意识,并把这种感觉运用到发声练习和歌唱中去。
三、利用“抖唇”,感知声音
“抖唇”就是用横膈膜上升产生的气流,激起声带振动形成一般强声波气流,同时,它又受到嘴唇的阻爆而形成“一半”打嘟噜的声音。“抖唇”练习不仅仅具有巩固基本发声状态的作用,其更重要的功效在于加强正确发声状态下声带工作的承受能力,以及加强它与发声管道中空气柱的偶合作用。由于“抖唇”需要较强气流的冲击力,所以气息必须来自肺底部向下扩展的深处,这无疑对提高呼吸能力很有益处。以浅的气息是发不出“嘟噜”的声音来的,即或能抖起来,也只是短促的一瞬间。在较长的“抖唇”发音过程中,易于找到较深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气息支点。如:单音练习要求是单发一个长音,可以从小字一组起半音上行至小字二组d,e左右,再半音半音下行至小字一组C或随学生能发出一个长音。注意发音前呼吸准备好,然后以爆发力起始(胸部自然挺阔,腹肌像吹灰的感觉),当声音发出后,胸腹肌不要马上放松,仍要保持起始时的状态,以便使声音尽量延长。这样,可以增强呼吸能力,并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度。如音量过大而气息支持不够,会导致音准偏低,气息过猛会使音准偏高,喉舌不稳定,也会导致音准问题。这样通过无声训练一段时间,学生从根本上领会到气息的支持作用后再进行音阶训练。音阶训练一般从中央C开始,先由三度到五度再到六,七度,上下行反复训练。针对学生的最佳音区入手,逐渐突波难点。最佳音区往往在中部音域。训练就从这一音区开始,此刻学生的嗓子发挥极佳的作用。然后在练习中适当的时候加上几个音符以扩展优良的音区。练习通常是全音阶和半音阶的,因而优良音区的扩展是循序渐进,脚踏实地的。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