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它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让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并提高他们的身体机能和耐性。将分层导学理念渗透到小学体育课中,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获得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可以让每一位学生个体在符合自身能力的基础的前提下投入到体能的训练之中。目前,许多小学体育教师在使用这个教学方法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短板。对此,笔者认为,若想利用分层导学机制实现小学体育高效课堂,体育教师不但要纠正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方可实现目标。
个体分层,因人制宜
分层导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他们对体育学科的认知现状、他们参与体育时的身体素质,还有他们对相关技巧的掌握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分层导学奠定关键的前提和基础,让分层导学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分层导学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分层导学是基于“因人制宜”之上的,所以要兼顾全体,并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向入手进行考核,继而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具体掌握能力情况;第二,考虑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情况,在实施分层导学时,也要适当降低对女生的要求;第三,分层教学要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不能单纯地局限在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在优等生与优等生、中等生与中等生、后进生与后进生之间同样要渗透分层,以此增强学生的好胜心。
在具体分层的时候,可以按学生的体能情况分成差、中、好三层,即A层体能较差、B层体能中等、C层体能较好。当A层或B层的学生能力提高后便会晋升,成为B层或C层的成员。由此,学生的学习动力便会被快速点燃。
目标分层,准确实效
学习目标是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方向和方法的主要前提,而制定分层的学习目标则是落实分层导学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单从实际的角度来看,体育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但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目标却缺乏良好的把握。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学到哪种程度才算是完成目标。所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在这个基础上渗透分层,那么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针对这点,笔者认为,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其分层的方向可以分为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以“仰卧起坐”的学习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合作训练,提高学生仰卧起坐的能力,并在练习中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分层期间,针对素质能力薄弱的A层学生,可以要求他们了解这项运动,并明确这项运动可以对身体的哪些部位带来好处;在技能方面,需要该层学生在初次尝试时可以做15组左右,让他们加深对这项运动的体会。为B层学生制定的目标:在充分掌握认知的同时,可以配合同学顺利完成自主练习,并以25组为基准。C层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天赋,而且身体素质要明显强于前两组,所以,在要求他们完成前两组的锻炼内容同时,要求他们进行延伸思考。比如:如何在这项运动的基础上配合其他运动的练习?
训练分层,兼顾整体
室外训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技能的关键途径,而在这个基础上渗透分层导学理念,可以让全体学生获得恰如其分的锻炼。但是,具体该如何操作这个环节呢?
以“障碍跑”的训练为例:考虑到A、B、C三层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对障碍物的高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C层学生所要跨越的障碍物的高度高于前两层。针对女学生,先是让她们在无障碍的跑道上训练障碍跑的技巧,然后再提供高度较低的障碍物让她们投入训练,从而让全体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掌握这个技巧。当所有的学生初步掌握了这项技术之后,随之可以开展比赛活动:将5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组包含A层学生2名、B层学生2名、C层学生1名,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其间,为了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还可以间接渗透“接力赛”的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信心和团结意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能力优秀的学生往往会不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与自己一组,所以,如何协调不同层次间学生的关系,还需要体育教师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而且,在具体的训练中,根据学生们的表现情况和成长幅度,体育教师也要合理地实施分层评价。需要承认的是,虽然学生在分层导学的辅助下都会得到成长,但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这与他们的天赋有关。
结束语
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为了教会学生体育技术,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获得身体上的释放,缓解他们的疲劳,并让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良好的提高和发展,体会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地渗透分层理念,打造出符合每一位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继而让教学可以达成理想中的目标,并为学生构建一个有趣、活泼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如意小学)
个体分层,因人制宜
分层导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他们对体育学科的认知现状、他们参与体育时的身体素质,还有他们对相关技巧的掌握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分层导学奠定关键的前提和基础,让分层导学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分层导学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分层导学是基于“因人制宜”之上的,所以要兼顾全体,并通过对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向入手进行考核,继而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具体掌握能力情况;第二,考虑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情况,在实施分层导学时,也要适当降低对女生的要求;第三,分层教学要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不能单纯地局限在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在优等生与优等生、中等生与中等生、后进生与后进生之间同样要渗透分层,以此增强学生的好胜心。
在具体分层的时候,可以按学生的体能情况分成差、中、好三层,即A层体能较差、B层体能中等、C层体能较好。当A层或B层的学生能力提高后便会晋升,成为B层或C层的成员。由此,学生的学习动力便会被快速点燃。
目标分层,准确实效
学习目标是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方向和方法的主要前提,而制定分层的学习目标则是落实分层导学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单从实际的角度来看,体育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但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目标却缺乏良好的把握。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学到哪种程度才算是完成目标。所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在这个基础上渗透分层,那么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针对这点,笔者认为,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其分层的方向可以分为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以“仰卧起坐”的学习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合作训练,提高学生仰卧起坐的能力,并在练习中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分层期间,针对素质能力薄弱的A层学生,可以要求他们了解这项运动,并明确这项运动可以对身体的哪些部位带来好处;在技能方面,需要该层学生在初次尝试时可以做15组左右,让他们加深对这项运动的体会。为B层学生制定的目标:在充分掌握认知的同时,可以配合同学顺利完成自主练习,并以25组为基准。C层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天赋,而且身体素质要明显强于前两组,所以,在要求他们完成前两组的锻炼内容同时,要求他们进行延伸思考。比如:如何在这项运动的基础上配合其他运动的练习?
训练分层,兼顾整体
室外训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所学技能的关键途径,而在这个基础上渗透分层导学理念,可以让全体学生获得恰如其分的锻炼。但是,具体该如何操作这个环节呢?
以“障碍跑”的训练为例:考虑到A、B、C三层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对障碍物的高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C层学生所要跨越的障碍物的高度高于前两层。针对女学生,先是让她们在无障碍的跑道上训练障碍跑的技巧,然后再提供高度较低的障碍物让她们投入训练,从而让全体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掌握这个技巧。当所有的学生初步掌握了这项技术之后,随之可以开展比赛活动:将5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每组包含A层学生2名、B层学生2名、C层学生1名,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其间,为了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还可以间接渗透“接力赛”的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信心和团结意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能力优秀的学生往往会不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与自己一组,所以,如何协调不同层次间学生的关系,还需要体育教师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而且,在具体的训练中,根据学生们的表现情况和成长幅度,体育教师也要合理地实施分层评价。需要承认的是,虽然学生在分层导学的辅助下都会得到成长,但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这与他们的天赋有关。
结束语
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为了教会学生体育技术,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之余获得身体上的释放,缓解他们的疲劳,并让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良好的提高和发展,体会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地渗透分层理念,打造出符合每一位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继而让教学可以达成理想中的目标,并为学生构建一个有趣、活泼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如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