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应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现代教学方法。文章从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郭富(1954- ),吉林舒兰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吉林吉林1320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190-02
一、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也是学校体育思想观念上的一场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目标问题,对教学活动起着方向性指导作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应以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这就要求高校首先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延长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制定手段和方法统一、运动和护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大纲,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重在促进人的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明确教师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者,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第一实践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也就是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的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目的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最后,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造诣。
在现代体育教育实践中,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刻体会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由于教师们早已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对现代的高校体育教学,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教学组织及进度难以把握和控制,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如果改革的效果不好,还不如按部就班,这样也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采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本身是一个挑战,而且其工作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对传统体育教师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备课、传授运动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专项特点组织体育教学。如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了解、精通各单项俱乐部(专项俱乐部)的有关学科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裁判培训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原则与现代教学工具的能力。俱乐部制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师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注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要通过自学、在职培训、参加短训班、参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科学论文报告会等形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方面提高自己,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三、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传统的体育教育是以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式教育为模式的,而开展素质教育则要求从这种教育模式必须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为主。
1.体育课程的改革。传统体育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传习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片面强调体育知识传递作用和学生接受体育的暂时性,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体育的连续性、长远性,并且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重复累赘,教法缺乏新意,教师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此,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应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使体育课程的教学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新教材的内容,增强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课堂教学应由以往的“大锅饭”向“超市型”转变,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行分类教学。
高校体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导,课外体育为重点,使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充分延伸。如:高校体育采用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尤其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有利于实施终身体育教学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学习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培养。长期以来,一些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事实上,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学习兴趣和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根据教学的需要,制订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进行培养和训练,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的要领和练习过程,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3.综合素质的培养。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推动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并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二,通过体育教学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教育主要指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身体各部分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过去,体育教学存在技术教学、运动竞技等观念上的误区,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体育课程应由传授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向以传授健身内容为主转变,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求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变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片面强调掌握三基,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做法。教师要正确领会“健康第一”的实质,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健身功能,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技能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自觉地从事健身锻炼,增强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第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激发学生的运动情趣,尤其要重视人格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勇于接受社会竞争中的心理挑战。开展健康的人格教育,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向往崇高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勇于承受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如田径运动中的跑、跳远等项目,它们虽不同于球类运动那样富有游戏性,甚至动作枯燥,但在培养竞争意识、激发人的自信心和争胜情感、磨炼意志、战胜自我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此外,知识技能与体育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审美能力、想象力、思维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各种非智力因素,这对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深刻认识高校体育教学的多方面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并进行创造活动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感受体育的乐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把高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美逸.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与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3).
[2]张子沙,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彭涛.体育教育中贯彻德育应具体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0(5).
[4]朱富明.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有关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郭富(1954- ),吉林舒兰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吉林吉林1320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190-02
一、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也是学校体育思想观念上的一场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目标问题,对教学活动起着方向性指导作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应以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这就要求高校首先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延长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制定手段和方法统一、运动和护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大纲,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重在促进人的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明确教师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者,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第一实践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也就是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的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目的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最后,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造诣。
在现代体育教育实践中,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刻体会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由于教师们早已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对现代的高校体育教学,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教学组织及进度难以把握和控制,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因此,有的教师认为,如果改革的效果不好,还不如按部就班,这样也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采用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师本身是一个挑战,而且其工作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对传统体育教师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备课、传授运动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专项特点组织体育教学。如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了解、精通各单项俱乐部(专项俱乐部)的有关学科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裁判培训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原则与现代教学工具的能力。俱乐部制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师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注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高校体育教师要通过自学、在职培训、参加短训班、参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科学论文报告会等形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方面提高自己,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三、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传统的体育教育是以对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式教育为模式的,而开展素质教育则要求从这种教育模式必须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为主。
1.体育课程的改革。传统体育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传习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片面强调体育知识传递作用和学生接受体育的暂时性,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体育的连续性、长远性,并且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重复累赘,教法缺乏新意,教师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此,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应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使体育课程的教学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新教材的内容,增强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课堂教学应由以往的“大锅饭”向“超市型”转变,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行分类教学。
高校体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导,课外体育为重点,使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充分延伸。如:高校体育采用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尤其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有利于实施终身体育教学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学习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培养。长期以来,一些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事实上,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学习兴趣和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根据教学的需要,制订严密、科学、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进行培养和训练,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的要领和练习过程,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3.综合素质的培养。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推动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并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二,通过体育教学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教育主要指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身体各部分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过去,体育教学存在技术教学、运动竞技等观念上的误区,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体育课程应由传授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向以传授健身内容为主转变,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求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变过去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片面强调掌握三基,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做法。教师要正确领会“健康第一”的实质,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健身功能,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技能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自觉地从事健身锻炼,增强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第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激发学生的运动情趣,尤其要重视人格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勇于接受社会竞争中的心理挑战。开展健康的人格教育,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向往崇高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勇于承受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如田径运动中的跑、跳远等项目,它们虽不同于球类运动那样富有游戏性,甚至动作枯燥,但在培养竞争意识、激发人的自信心和争胜情感、磨炼意志、战胜自我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此外,知识技能与体育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审美能力、想象力、思维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及各种非智力因素,这对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深刻认识高校体育教学的多方面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并进行创造活动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感受体育的乐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把高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美逸.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与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3).
[2]张子沙,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彭涛.体育教育中贯彻德育应具体化[J].中国学校体育,2000(5).
[4]朱富明.对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有关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