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抢占先机,迎接挑战,呈现出“千帆竟发”、“百舸争流”之势。
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正确,成效明显,结构调整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思路和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山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日趋明显。具体体现为:第一产业基础不牢,第二产业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第二产业,表现为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大、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不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经济在全国位次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1999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为全国倒数第一。严峻的现实表明,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山西再图发展、实现大跨越的必然选择。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许多方面,就山西现实而言,则要从调整产业结构人手,整体推进。
199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运城召开了全省调整经济结构工作会议。会议集中理清了调产思路,明确了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政府与市场、企业,资源优势与其他生产要素优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规划与操作等关系,并提出以潜力产品为切人点,解决好调产起步的问题,以使由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的升级能够较快地实现。由此,全省拉开了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帷幕。
1999年12月,省委召开七届九次全会,形成了“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抓好五项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环境创新和观念创新),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战略。这标志着全省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五项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形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体现。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技术创新上,要求把技术创新的主体由科研院所变为企业,从而大大促进技术开发及其成果的转化;省属科研院所要实现转制,创办科技企业或与企业合作、合资、联营,加强产学研结合,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研究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要以好的机制鼓励和刺激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制高点。
金融创新是开辟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源的重要途径,山西作为欠发达省份,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一个重大障碍是资金困难,金融创新主要是利用好各种资本市场工具,促进直接融资,利用好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采取政府贴息人股、注入资本金的办法,调动信贷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潜力产品。当潜力产品做大,企业有了效益以后,政府再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变现,再用于对其他潜力产品的贴息人股,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山西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机制创新围绕着建设三支队伍来进行,即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
环境创新,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政府环境。
观念创新,要求打破封闭保守、思想僵化,鼓励思想解放,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抢抓机遇意识,真正把“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是硬道理”作为衡量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省委七届九次全会后,“五项创新”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转化为生动的创新实践。
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初把经济结构调整“一年起步,二年人轨,三年初见成效”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近期目标。
2000年3月10日,江泽民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山西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思路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继续抓好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按照已确定的思路和方案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努力抓出成效”。他还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措施。”“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加紧迫感,增强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行将跨人新世纪的2000年12月,省委召开七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八大战略工程”,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八大战略工程”是:特色农业工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旅游产业开发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信息化工程、城镇化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六大支撑体系”是:人才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产权多元化支撑体系、对外开放支撑体系、社会保障支撑体系、软环境支撑体系。“八大战略工程”依据山西的实际,确定了“十五”期间以至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把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深化完善了经济发展的思路战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调整经济结构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创新实践的要求,2001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311”规划的意见》。确定在“十五”期间,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要集中抓好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战略性工业潜力产品、10个旅游景区景点和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311”规划体现了结构调整坚持市场导向、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带动全局的精神,突出了结构调整在操作层面的安排和实施,是对“八大战略工程”和“六大支撑体系”的具体化。
2001年10月,中共山西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实现“三个提高”。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在2005年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党的十六大召开后,2002年12月省委召开八届三次全会,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提出全面建设山西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03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围绕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对结构调整提出一要深化、二要提高的要求。深化是指积极实现由培育潜力产品到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由扶持优势企业到发展壮大工业园区直至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的深化。提高是指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做大做强一大批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结构调整的高效化。通过结构调整,不仅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而且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山西最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行业结构调整包括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处于主要地位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机械、轻工、医药、新材料、旅游、文化、房地产等13个行业和事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大局的信息化、环境保护两个领域。行业结构调整是“1311”规划的延伸和展开。
2003年11月,省委召开八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山西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田成平在全会讲话中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在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上取得突破;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突破;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上取得突破;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取得突破;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要紧紧扭住、切实抓好第一要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取得新进展。抓好发展一定要按照深化和提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注重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发展。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田成平强调,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坚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坚持全面推进和突出重点的有机结合,坚持经济建设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有机结合。
思路决定发展的出路,决策决定发展的成败。山西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中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腾飞之路。
进展和成效
山西对经济结构的深层次、战略性调整从2000年起步以来,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
结构调整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国内生产总值上看,2003年,全省GDP达到24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创下了1985年以来最高点。全省GDP增速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提高到2.1%,在全国的排位进到第20位。 从财政收入上看,2003年总收入3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8%,比1999年翻了一番。增速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为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达到1.71%,提高0.16个百分点。
从城镇居民收入上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5元,在全国排第22位,比上年前移2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达到8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9.4元,在全国排第17位,比上年前移1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达到87.7%。
另外,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1311”规划项目全面启动,显示了较强的带动效应。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个建成投产,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有9个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4个。在农业产业化“百龙”企业的带动下,全省特色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5%。全省累计有312个绿色食品通过国家认证,排全国第3位。30个重大工业潜力产品项目已有80%以上建成投产,投产项目覆盖煤炭、冶金、化工、医药等领域。项目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人65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6家,有2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有98项列入实施计划,60项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比上年增长79%;税收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实施项目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14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6项,国内领先水平的50项,国内先进水平的8项。得到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达到30个。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动下,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位由上年的第21位上升到第18位。10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继续加 大。“九五”以来,全省旅游总收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01.47亿元,若剔除非典影响因素,实际比2002年增长20.8%。
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如下:
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特色农业,着重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蔬菜及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古城乳业集团立足奶牛资源优势,以多元化的产品适应市场,不断拓展了市场占有份额。粟海集团、屯玉种业跃居全国同行业10强。全省初步形成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生产区和中南部果菜生产区为标志的特色农业区域化格局。
工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煤炭工业发展洁净能源产业。大同汇海建成年产30万吨的水煤浆生产线,再建70万吨的水煤浆工程。煤炭工业在产业组织上走集团化的路子,在产业升级上走洁净化的路子,在产业扩展上走多元化的路子。全省发展洗精煤,煤炭洗选率达到37%。山西焦炭产量占到全国的40%,焦炭外调量约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80%,焦炭生产发展大机焦,既提高产品质量,又使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电力工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之一,国家在山西的4个西电东送项目总装机容量460万千瓦,于2002年开工建设,使2003年全省在建电源工程项目装机总容量达到1070万千瓦。冶金工业的不锈钢和铝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太钢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07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电解铝生产全面使用预焙槽先进工艺,能耗降低,集中度提高,形成关铝股份、阳泉铝业、振兴铝业等优势企业。山西利用煤电优势,积极推进煤电铝联营,生产电解铝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从而取得竞争的主动。在新型化工上,有山西三维、天脊集团、南风化工等一批产业群体,在全省化工行业起到强势带动作用。山西有机械装备工业的很好的基础,太重集团、大同齿轮集团、华翔实业集团等在结构调整中振兴和崛起。这些企业显示了机械装备工业具有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劳动吸纳能力强等特点,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山西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全省一方面选择某些高新技术区域进行重点突破,另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洁净煤技术等领域取得进展。目前,已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医药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已经和正在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群体,代表性的企业有亚宝药业、霸王药业、三裕药业、太行药业、黄河中药、桂龙医药等。纳米材料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山西已有一批投产和在建的纳米材料生产企业,丰海纳米生产的纳米氧化锌、兰花华明和芮城华新生产的纳米碳酸钙,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绿洲纺织开发出纯大麻纱,填补了国内纺织工业的一项空白。
旅游产业开发着力提升山西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培育晋北古建佛教文化、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晋南华夏根祖文化三大旅游晶牌,重点开发云冈石窟、五台山、晋祠、平遥古城、壶口瀑布、关帝庙、鹳雀楼、恒山、绵山、芦芽山十大旅游景区,并把相邻景点组合进来。山西发展旅游产业实施了六大战略,即政府主导战略、精晶战略、区域合作战略、市场开拓战略、市场机制创新战略、人才战略,力争到2010年使山西成为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
省委、省政府还提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近年来,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并显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但这些成效还是阶段性的,潜力产品与做大做强的目标尚有距离,行业层面的结构调整正在起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较为尖锐。当前,省委正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力求更快更好地发展,确保经济结构调整2005年明显见效,进而到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一些的水平。
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正确,成效明显,结构调整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思路和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山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日趋明显。具体体现为:第一产业基础不牢,第二产业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第二产业,表现为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大、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不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经济在全国位次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1999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为全国倒数第一。严峻的现实表明,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山西再图发展、实现大跨越的必然选择。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等许多方面,就山西现实而言,则要从调整产业结构人手,整体推进。
199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运城召开了全省调整经济结构工作会议。会议集中理清了调产思路,明确了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政府与市场、企业,资源优势与其他生产要素优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规划与操作等关系,并提出以潜力产品为切人点,解决好调产起步的问题,以使由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的升级能够较快地实现。由此,全省拉开了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帷幕。
1999年12月,省委召开七届九次全会,形成了“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抓好五项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环境创新和观念创新),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战略。这标志着全省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五项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形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体现。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技术创新上,要求把技术创新的主体由科研院所变为企业,从而大大促进技术开发及其成果的转化;省属科研院所要实现转制,创办科技企业或与企业合作、合资、联营,加强产学研结合,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研究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要以好的机制鼓励和刺激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制高点。
金融创新是开辟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源的重要途径,山西作为欠发达省份,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一个重大障碍是资金困难,金融创新主要是利用好各种资本市场工具,促进直接融资,利用好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采取政府贴息人股、注入资本金的办法,调动信贷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潜力产品。当潜力产品做大,企业有了效益以后,政府再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变现,再用于对其他潜力产品的贴息人股,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山西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机制创新围绕着建设三支队伍来进行,即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
环境创新,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政府环境。
观念创新,要求打破封闭保守、思想僵化,鼓励思想解放,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抢抓机遇意识,真正把“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是硬道理”作为衡量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省委七届九次全会后,“五项创新”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转化为生动的创新实践。
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初把经济结构调整“一年起步,二年人轨,三年初见成效”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近期目标。
2000年3月10日,江泽民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全体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山西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思路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继续抓好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按照已确定的思路和方案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努力抓出成效”。他还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措施。”“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加紧迫感,增强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行将跨人新世纪的2000年12月,省委召开七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对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八大战略工程”,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八大战略工程”是:特色农业工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旅游产业开发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信息化工程、城镇化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六大支撑体系”是:人才支撑体系、金融支撑体系、产权多元化支撑体系、对外开放支撑体系、社会保障支撑体系、软环境支撑体系。“八大战略工程”依据山西的实际,确定了“十五”期间以至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把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深化完善了经济发展的思路战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调整经济结构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创新实践的要求,2001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311”规划的意见》。确定在“十五”期间,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要集中抓好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战略性工业潜力产品、10个旅游景区景点和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311”规划体现了结构调整坚持市场导向、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带动全局的精神,突出了结构调整在操作层面的安排和实施,是对“八大战略工程”和“六大支撑体系”的具体化。
2001年10月,中共山西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实现“三个提高”。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要在2005年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党的十六大召开后,2002年12月省委召开八届三次全会,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提出全面建设山西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03年8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围绕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对结构调整提出一要深化、二要提高的要求。深化是指积极实现由培育潜力产品到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由扶持优势企业到发展壮大工业园区直至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的深化。提高是指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做大做强一大批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结构调整的高效化。通过结构调整,不仅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而且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山西最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行业结构调整包括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处于主要地位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机械、轻工、医药、新材料、旅游、文化、房地产等13个行业和事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大局的信息化、环境保护两个领域。行业结构调整是“1311”规划的延伸和展开。
2003年11月,省委召开八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山西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田成平在全会讲话中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在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上取得突破;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取得突破;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上取得突破;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取得突破;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要紧紧扭住、切实抓好第一要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取得新进展。抓好发展一定要按照深化和提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注重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发展。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田成平强调,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坚持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有机结合,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坚持全面推进和突出重点的有机结合,坚持经济建设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有机结合。
思路决定发展的出路,决策决定发展的成败。山西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中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腾飞之路。
进展和成效
山西对经济结构的深层次、战略性调整从2000年起步以来,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
结构调整对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国内生产总值上看,2003年,全省GDP达到24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创下了1985年以来最高点。全省GDP增速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提高到2.1%,在全国的排位进到第20位。 从财政收入上看,2003年总收入3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8%,比1999年翻了一番。增速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为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达到1.71%,提高0.16个百分点。
从城镇居民收入上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5元,在全国排第22位,比上年前移2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达到8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9.4元,在全国排第17位,比上年前移1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达到87.7%。
另外,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1311”规划项目全面启动,显示了较强的带动效应。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个建成投产,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有9个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4个。在农业产业化“百龙”企业的带动下,全省特色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5%。全省累计有312个绿色食品通过国家认证,排全国第3位。30个重大工业潜力产品项目已有80%以上建成投产,投产项目覆盖煤炭、冶金、化工、医药等领域。项目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人65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6家,有2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有98项列入实施计划,60项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比上年增长79%;税收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实施项目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14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6项,国内领先水平的50项,国内先进水平的8项。得到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达到30个。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动下,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的排位由上年的第21位上升到第18位。10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继续加 大。“九五”以来,全省旅游总收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01.47亿元,若剔除非典影响因素,实际比2002年增长20.8%。
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如下:
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突出特色农业,着重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蔬菜及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古城乳业集团立足奶牛资源优势,以多元化的产品适应市场,不断拓展了市场占有份额。粟海集团、屯玉种业跃居全国同行业10强。全省初步形成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生产区和中南部果菜生产区为标志的特色农业区域化格局。
工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煤炭工业发展洁净能源产业。大同汇海建成年产30万吨的水煤浆生产线,再建70万吨的水煤浆工程。煤炭工业在产业组织上走集团化的路子,在产业升级上走洁净化的路子,在产业扩展上走多元化的路子。全省发展洗精煤,煤炭洗选率达到37%。山西焦炭产量占到全国的40%,焦炭外调量约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80%,焦炭生产发展大机焦,既提高产品质量,又使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电力工业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之一,国家在山西的4个西电东送项目总装机容量460万千瓦,于2002年开工建设,使2003年全省在建电源工程项目装机总容量达到1070万千瓦。冶金工业的不锈钢和铝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太钢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07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电解铝生产全面使用预焙槽先进工艺,能耗降低,集中度提高,形成关铝股份、阳泉铝业、振兴铝业等优势企业。山西利用煤电优势,积极推进煤电铝联营,生产电解铝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从而取得竞争的主动。在新型化工上,有山西三维、天脊集团、南风化工等一批产业群体,在全省化工行业起到强势带动作用。山西有机械装备工业的很好的基础,太重集团、大同齿轮集团、华翔实业集团等在结构调整中振兴和崛起。这些企业显示了机械装备工业具有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劳动吸纳能力强等特点,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山西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全省一方面选择某些高新技术区域进行重点突破,另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洁净煤技术等领域取得进展。目前,已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医药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已经和正在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群体,代表性的企业有亚宝药业、霸王药业、三裕药业、太行药业、黄河中药、桂龙医药等。纳米材料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山西已有一批投产和在建的纳米材料生产企业,丰海纳米生产的纳米氧化锌、兰花华明和芮城华新生产的纳米碳酸钙,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绿洲纺织开发出纯大麻纱,填补了国内纺织工业的一项空白。
旅游产业开发着力提升山西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培育晋北古建佛教文化、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晋南华夏根祖文化三大旅游晶牌,重点开发云冈石窟、五台山、晋祠、平遥古城、壶口瀑布、关帝庙、鹳雀楼、恒山、绵山、芦芽山十大旅游景区,并把相邻景点组合进来。山西发展旅游产业实施了六大战略,即政府主导战略、精晶战略、区域合作战略、市场开拓战略、市场机制创新战略、人才战略,力争到2010年使山西成为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
省委、省政府还提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近年来,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并显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但这些成效还是阶段性的,潜力产品与做大做强的目标尚有距离,行业层面的结构调整正在起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较为尖锐。当前,省委正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力求更快更好地发展,确保经济结构调整2005年明显见效,进而到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一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