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内核,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中学虽然叫喊着“已经步入素质教育轨道”,但是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是一片茫然。由于农村中学教学设施不先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加之信息不畅等多方面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农村中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农村中学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课题。
一、 明确创新内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长期以来,人们对“创新”定位过高,甚至形成一种误解,那就是:只有发明创造并能产生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那就叫“创新”。其实,创新的含义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即是首创的;二是“标新立异”的层面,即是特定群体中少见的。在前一个层面上,农村中学学生很难达到,后一个层面是不难做到的。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开启。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创新精神勃发的旺盛时期,如果引导得法,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不断萌发、滋生;反之,就会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克服一个个困难、解决一道道难题、制作一件件模型,这些细微的创新,虽然不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培养了能力。时下的农村教育者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要想点燃学生心灵创新的火花,就必须明确“创新”的含义: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伴随在我们身边的。
二、 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
农村中学承载的中考压力很多、很大。但是我们教师要大力宣传创新精神,积极营造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给创新者以勇气和力量。一是要提倡教育民主,呵护创新火花。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民主施教,这种民主,就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当作教育的主体,并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可以在学校或班级设立“阳光意见箱”,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工作,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充满阳光和甜蜜的体验,引导他们去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教师尤其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甚至是偏爱“小调皮”,让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发。二要搞活课堂“活水”,培植创新土壤。因为急功近利,许多教师的上课实行满堂灌,甚至有的教师端起教参宣布“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浇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到了绝路上。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做到“三提倡”,即提倡教师下台学生上台、提倡议论纷纷反对一片肃静、提倡学生多问、教师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刨根究底的兴趣和爱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能力,对诸如“树上有8只鸟,用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不要苟求唯一答案,甚至有的学生对“用枪打鸟”的违法行为提出了质疑,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创新精神的培养。三要宣传创新典型,激发创新欲望,学校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的文化长廊等板块,大力宣传本校的、外界的有创新能力的人物。可以宣传本校老师,如教师的论文得奖、发表,竞赛得奖等;可以宣传本校学生,如学生学科知识竞赛获奖、美术作品发表、小发明小制作获奖等。通过宣传本校的人物,可鼓励学生锐意求新促进群体优化,还可以宣传学习外界的名人,可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终身。
三、 搭建创新平台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
没有个性的人,谈不上创新。
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由于现行的教育方式过于统一,课程、教材、教法缺乏特色,特别是强调名利化的评价标准,束缚了许多教师的手脚,于是他们在一间教室内、一方讲台上,用一本教参、一支粉笔,在一块黑板上自编自导自演磨灭学生个性的悲剧。要想终止悲剧,学校应该放开手脚,冲破压力的重围,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设一个发展空间。
一切新思维、新方法,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其方向的正误。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必须强调一种感性的体验,要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农村中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始终认为:一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尽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各学科知识讲座、校园美育节、田径运动会、学生会干部竞选、文学社刊等。三是开展课题研究,如环境污染、人与自然、本地经济发展状况探索等。四是开展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如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小玩具制作、日常用品制作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使他们无所不为而有其所为。
基础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奠基工程。就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而言,大量需要的是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农村中学教师亟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懈追求与探索。
一、 明确创新内涵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长期以来,人们对“创新”定位过高,甚至形成一种误解,那就是:只有发明创造并能产生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那就叫“创新”。其实,创新的含义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即是首创的;二是“标新立异”的层面,即是特定群体中少见的。在前一个层面上,农村中学学生很难达到,后一个层面是不难做到的。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师的开启。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创新精神勃发的旺盛时期,如果引导得法,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不断萌发、滋生;反之,就会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克服一个个困难、解决一道道难题、制作一件件模型,这些细微的创新,虽然不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培养了能力。时下的农村教育者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要想点燃学生心灵创新的火花,就必须明确“创新”的含义: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并且伴随在我们身边的。
二、 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
农村中学承载的中考压力很多、很大。但是我们教师要大力宣传创新精神,积极营造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给创新者以勇气和力量。一是要提倡教育民主,呵护创新火花。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民主施教,这种民主,就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当作教育的主体,并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可以在学校或班级设立“阳光意见箱”,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工作,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充满阳光和甜蜜的体验,引导他们去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教师尤其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甚至是偏爱“小调皮”,让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迸发。二要搞活课堂“活水”,培植创新土壤。因为急功近利,许多教师的上课实行满堂灌,甚至有的教师端起教参宣布“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浇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到了绝路上。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做到“三提倡”,即提倡教师下台学生上台、提倡议论纷纷反对一片肃静、提倡学生多问、教师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刨根究底的兴趣和爱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能力,对诸如“树上有8只鸟,用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不要苟求唯一答案,甚至有的学生对“用枪打鸟”的违法行为提出了质疑,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创新精神的培养。三要宣传创新典型,激发创新欲望,学校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的文化长廊等板块,大力宣传本校的、外界的有创新能力的人物。可以宣传本校老师,如教师的论文得奖、发表,竞赛得奖等;可以宣传本校学生,如学生学科知识竞赛获奖、美术作品发表、小发明小制作获奖等。通过宣传本校的人物,可鼓励学生锐意求新促进群体优化,还可以宣传学习外界的名人,可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终身。
三、 搭建创新平台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
没有个性的人,谈不上创新。
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由于现行的教育方式过于统一,课程、教材、教法缺乏特色,特别是强调名利化的评价标准,束缚了许多教师的手脚,于是他们在一间教室内、一方讲台上,用一本教参、一支粉笔,在一块黑板上自编自导自演磨灭学生个性的悲剧。要想终止悲剧,学校应该放开手脚,冲破压力的重围,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设一个发展空间。
一切新思维、新方法,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其方向的正误。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必须强调一种感性的体验,要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农村中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始终认为:一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尽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各学科知识讲座、校园美育节、田径运动会、学生会干部竞选、文学社刊等。三是开展课题研究,如环境污染、人与自然、本地经济发展状况探索等。四是开展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如航空航天模型制作、小玩具制作、日常用品制作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使他们无所不为而有其所为。
基础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奠基工程。就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而言,大量需要的是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农村中学教师亟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懈追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