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同事在一周的时间内教完了两周的计算教学内容,还称效果不错,甚感惊讶。迫不及待地想讨教其“独门妙方”,听完了他的一节课,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先用5分钟复习,再用5分钟传授计算方法,剩余的几十分钟则在学生一遍遍地练、教师一遍遍地强调中度过,遇有简单的计算内容,教师便继续传授,学生也继续练习,一节课下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居然很高。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计算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今后面临社会所必须的最基本技能。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一直很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如果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我觉得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过分强调“知识性”。即重知识,轻能力。这样的教学过多地注重学生运算知识的掌握,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他们多方面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长此以往,致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问题二:过分追求“形式化”。即重形式,轻实效。在公开课上,常看到这样单纯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精心设计的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环节,而究其实效,又有多大?有些数学课堂中充满了繁琐的计算和推导,还美其名曰“训练思维”。这样大搞形式,忽视了数学计算的真正价值,学生看不到数学的用处,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三:过分依赖“熟能生巧”。即重视“熟练”,轻“巧练”。的确,熟是能生巧,但它必须建立在通过教师实施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真正理解了问题本质的基础上,他们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单纯地想利用多练、搞“题海战术”来达到“巧”,恐怕是“南辕北辙”,反倒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习题的“奴隶”。那么,如何改革传统的计算教学,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计算课堂呢?
一、注重过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动手“做”数学,理解算理的科学性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过程、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能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
2.鼓励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系统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的数学教学,许多时候是运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发展。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或者类似、相通之处,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大胆探究,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不断扩充、构建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准,而是看谁的方法多——“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
二、注重应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1.丰富式题呈现的方式
原来的数学教材对计算题目的呈现方式极其简单,基本上是以直接出现为主。《新课标》强调要通过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现实背景,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认识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用生活题、对话题的形式,或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法赋予计算题生活的活力。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我出示孩子们很熟悉的旅游景点,然后问:“如果你们一家人外出旅游,你选择到哪儿?算一算你们要准备多少钱。”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数学生活化”,虽然比直接出示要麻烦些,但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2.实践计算学习的作用
一位数学教育家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而计算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积极实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估算的实用价值。估算是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促进数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增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外,最有效的培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提高。如估计一篇文章的字数,到图书馆估计书架上书的总数,在做操时估计全校的人数。通过这样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地看待生活,逐步掌握、优化估算方法,培养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问题一:过分强调“知识性”。即重知识,轻能力。这样的教学过多地注重学生运算知识的掌握,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他们多方面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长此以往,致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问题二:过分追求“形式化”。即重形式,轻实效。在公开课上,常看到这样单纯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精心设计的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环节,而究其实效,又有多大?有些数学课堂中充满了繁琐的计算和推导,还美其名曰“训练思维”。这样大搞形式,忽视了数学计算的真正价值,学生看不到数学的用处,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三:过分依赖“熟能生巧”。即重视“熟练”,轻“巧练”。的确,熟是能生巧,但它必须建立在通过教师实施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真正理解了问题本质的基础上,他们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单纯地想利用多练、搞“题海战术”来达到“巧”,恐怕是“南辕北辙”,反倒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习题的“奴隶”。那么,如何改革传统的计算教学,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计算课堂呢?
一、注重过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动手“做”数学,理解算理的科学性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过程、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能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
2.鼓励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系统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的数学教学,许多时候是运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发展。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能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或者类似、相通之处,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大胆探究,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不断扩充、构建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准,而是看谁的方法多——“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
二、注重应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1.丰富式题呈现的方式
原来的数学教材对计算题目的呈现方式极其简单,基本上是以直接出现为主。《新课标》强调要通过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要呈现给学生大量的现实背景,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认识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用生活题、对话题的形式,或用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方法赋予计算题生活的活力。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我出示孩子们很熟悉的旅游景点,然后问:“如果你们一家人外出旅游,你选择到哪儿?算一算你们要准备多少钱。”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数学生活化”,虽然比直接出示要麻烦些,但却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2.实践计算学习的作用
一位数学教育家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而计算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积极实践。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估算的实用价值。估算是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促进数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增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外,最有效的培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提高。如估计一篇文章的字数,到图书馆估计书架上书的总数,在做操时估计全校的人数。通过这样的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地看待生活,逐步掌握、优化估算方法,培养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