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空中的“战地”摄影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aiyu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皆知,战地摄影本身就不易,拍自空中的战场照片更是不易中的不易。
  有一个说法是:在所有现代交通工具中,乘坐飞机的安全系数是最高的。话虽这么说,但一旦摊上了事,一次性罹难的乘客也要远多于其他交通工具,前不久的马航MH370航班事件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总之,还是那句话—“要奋斗就要有牺牲”,人类要想获得更快的速度就得付出代价。在马车时代,交通事故自然少得多,即便如此,居里夫人的老公和骁勇善战的巴顿将军还命丧马车轮下呢。既然坐飞机不易,在飞机上作战和照相当然就更不易。以前在空中拿照相机拍摄作战过程惊心动魄的场面早已成为往事,在如今高速作战飞机上,拍摄连续画面勉强还可以,摄影师要想拿相机拍摄单幅画面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在直升飞机和飞行速度较慢的大型轰炸机上还有可能,但让不让你上还是个问题。现在拍照实在是太方便了,乘员自己能干的事,何必再劳摄影师大驾,到时候出了事算谁的?
  2014年6月是盟军登陆法国北部诺曼底70周年,这对于某些幸存者来说应该是最后一个整十年纪念日了。当年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如今最年轻者也要90岁上下。如今流行一句话叫“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到底哪儿去了各有各的说法,但岁月不饶人真是不假。单以摄影而论,几十年的变化就是翻天覆地,头脚倒置:原先是抢着把黑白变成彩色,如今上点儿档次的摄影人是争着把彩色变黑白。影像新技术不但催生了很多新门类,同时也使一些过去的摄影手段要么变成家常便饭,要么干脆烟消云散。有人说今后完全没有战地摄影师这一称谓了,因为军人自己就能拍,专职摄影师上前线除了添麻烦找死,拍不出什么新花样。在各类与战争相关的照片中,最先消失的很可能就是空战摄影,因为即使是现在的民航机,也要比二战时期的作战飞机飞得快,要想在这样的飞机上摆弄照相机谈何容易?
  况且,在所有类型的作战方式中,空战危险性最大,因为即使不处于作战状态,人在天上,只要不落地,就有危险。以世界第一空中强国美国为例,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死于飞行训练或意外事故的空战人员就多达2.2万人,相当于死于直接参与空战的作战人员的1/10。空战人员在执行任务中的幸存率也要低于地面作战人员,这样残酷的事实只通过照片和文字是无法完全表现的。对于会开飞机的人来说,在地面开汽车或摆弄个相机之类的玩意儿都算是雕虫小技。当一架飞机或一个人进入空战状态时,时间都是以分秒计,鲜有机会和心情去拍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只相当于现在汽车的,而且驾驶舱多是敞篷的,所以拿个照相机比划比划还可以。后来飞机提速,敞篷驾驶肯定不行了,然而一盖上罩子,拍摄清晰度必将大打折扣。
  这种比较特殊的战地照片,并不局限于直接参与空战的机种,在轰炸机、军用运输机和侦察机上拍到的照片也可入列。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生活》画报签约摄影师拉里·布罗斯(Larry Bross)在直升飞机上拍的一组《惊恐万状的机枪射手》算是这类照片的代表作。不久之后,他本人也恰恰因为所乘坐的直升机被地面炮火击中而坠毁身亡。可见,乘军用飞机飞临交战区上空拍照是多么危险。现在美军已很少再带专职摄影记者拍摄反映空中作战的照片了,因为现代飞机上的自动录像装置并不比人差。
  一直以来,在空中拍摄实战照片的难度大于录像,连续画面对清晰度的要求不高,定格的照片则对清晰度有较高的要求。今后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不论是空中还是地上,专业摄影人员完全退出战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现在拍照录像太方便,无需专业人士操纵;二是随着敌情复杂性和对方隐蔽性的增大,武器的射程也远大于相机镜头的可视范围,一旦进入交战状态,军人都难以自保,谁还有工夫再去照顾一个摄影师。说真的,现在所谓战地摄影师拿出来的照片,无非是些反映后方武装人员或局部小冲突的记录,没几张能证明你“真在前线”。
  空中军事摄影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前已有空中侦察摄影,但用热气球来完成,还不能称作完全意义上的军事摄影。一战时飞机速度很慢,时速约一百多至两百公里上下,且飞得也很低,离地面不过几百米,超过1000米的情况都很少。1914年,摄影技术已经相对完善,人在地面上已可以轻易拍出质量相当不错的照片,但在天上拍照可不那么简单,速度和焦距都是问题。那时照相机还很笨重,轻便相机虽然已有那么几种,但并不普及,相关的摄影耗材更是跟不上。不过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飞行员把照相机带到空中拍摄战斗场面的欲望,所以到一战后期,空战照片逐渐多了起来。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必须用照片来证明战斗机和轰炸机驾驶员的战果,否则空口无凭。上天转一圈回来,你说击落多少架敌机,你说向敌人的某个军事目标投了炸弹,没有照片作证,谁信呀?在一部著名空战电影《蓝色伯爵》里,就涉及到这种纠结。一战时,一位德国王牌飞行员回来说他又击落了一架敌方飞机,上司不信,气得他把这个上司拽上飞机,重返蓝天,低空寻找那架刚被击落,还在冒着烟的飞机残骸,以证明他的光荣战绩。为此,渐渐有驾驶员自带相机,拍摄自己的战果和少量空战场面,甚至还有画素描的,反正,总比光用嘴说强。
  空战照片通常会分为几种,最难拍的是小型飞机缠斗的作战场面,以当时的摄影条件,这类照片别管谁拍,也不论拍得如何,能大致拍下来就不简单。还有一类照片是反映空军作战人员作战状态的照片,涉及面较广,这类照片有专职摄影师拍的,也有空乘人员自己拍的。小型飞机里空间狭窄,照相机不易展开,而且双座机只占很少一部分,单座机自己拍自己几乎不可能。相比较而言,反映轰炸机和直升机作战的照片就要好拍得多。轰炸机飞得慢,载重量大,上面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无所谓,所以能提供专业摄影师施展本领的机会。当年美国女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就是一位幸运者,但是她乘飞机回来后,好像也没拿出几张像样的,能直接反映出空中作战场面的照片,其难度可见一斑。刚才说了,在飞机上参与作战行动的危险性要比地面大得多,到时候想当逃兵都没处躲。轰炸机体积大,飞得慢,容易受到小型飞机攻击,类似这样的场面以前经常会被随机摄影师拍到,但画面效果总是不够理想。这不光是摄影师的家伙不灵,飞机上的作战人员也不愿看到在大家忙活搏命的时候,有一个闲人在拍照,所以影响到摄影师水平的发挥。
  当历史翻到1943年这一页,二战的胜负双方已露端倪,轴心国气数将尽,但要完全将其打趴在地、举手投降还要再努一把力。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反动阵营的堡垒,要想让他们轻易放下屠刀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严惩。为此,英美决定联手对德国和日本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而不是只针对军事和工业目标有限轰炸。英美原以为炸了工厂和军事设施就大功告成,没想到德国工人有惊人的恢复生产能力,1943年德国军备生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所以有专家认为,只有把德国工人的家和生活设施一并摧毁,才能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意志,不能让德国工人白天上班,晚上还能睡个安稳觉。美英两国达成协议,前者负责白天,后者负责晚上,轮班倒,让敌人没有喘息时间。在所有的空战照片中,反映1943~1944年对法西斯战略轰炸的照片最多,其中美国电影《孟菲斯美女号》和南非电影《光荣之翼》就是依据大量空战纪实照片拍摄的空战电影。前者的道具飞机是波音公司生产的B-17轰炸机,后者是由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B-24解放者式轰炸机。
  专门摄影人员跟随轰炸机上作战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摄影人员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对地面进行拍摄,用以评估轰炸战果,二是拍摄空中和机内人员作战场面。美国为了轰炸德国专门研制了著名的B-17轰炸机,取名“空中堡垒”,上置机关枪10挺,可形成前后左右上下立体火力,从而减少护航战斗机。尽管B-17火力强大,但由于没有护航战斗机,而且又是白天,所以损失惨重,通常每次只有2/3的飞机得以返航,像《孟菲斯美女号》这样能完成25次轰炸任务返航的飞机极少。当时规定只有完成25次轰炸任务后,机乘人员才能回国,并有权退役,回家过小日子。可事实上,有这种幸运的轰炸机战斗人员不多,因为要想炸得准,到目标上空就必须降低高度,这样一来,被地面炮火击中的概率大增,如果不降低高度想糊弄事儿,或者没到目标高度就将炸弹投完,即使飞机上的10个人都串通好了,唯一不好做手脚的就是照相机,到时候胶卷一冲出来,真相大白。这种事情在许多国家空军中都有发生,所以,能小瞧照相机的威力么?
其他文献
故事性之争  在评选战争灾难类新闻组照前三名的过程中,评委会成员爆发了第一次热烈的争论。入围前三名的作品有《台风海燕》、反映孟加拉工厂大楼倒塌的《“奴隶制”的代价》以及在最近一届荷赛中获得突发类新闻组照金奖的《大马士革之战》。作为进入到最后环节的组照作品,从图片的质量、故事的完整程度来看,都令人难以挑剔。但评委吴才兴却发起了这样的质疑:“如果把目光放在拍摄过程上,《大马士革之战》这一组照片只是一个
期刊
和其他的孩子比起来,阿梅莉亚的童年可以用“不同寻常”这四个字来形容。当别的小朋友抱着布偶过家家或者沉迷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时,阿梅莉亚却总是和她的动物朋友们混在一起—看看这些照片,她的朋友可不是家养的小猫小狗。当你看着照片里的小阿梅莉亚和黑猩猩抱在一起、给小老虎喂奶、骑在大象的鼻子上、和猴子一起吃早餐、和小鹿一起散步、在袋鼠身边睡觉……这些如同童话一样的奇幻场景,会不会在惊艳之余又略感迷惑呢?毋庸置
期刊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可能都有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  即使是成年后,有时我们也会将之作为灵魂的一隅偏安之地,躲进去抵御现实的伤害。化身为幼年时的自己,跑到记忆中的小径尽头,嗅着夹带着青草香的泥土芬芳,伸出手来碰触那些密密匝匝的各色植物,静静地盯着地上各种小昆虫……年少时的感觉又回来了:在这里众生平等,我们对自然充满爱与敬畏,自然也庇护我们。  对于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摄影师谢尔丽·圣·昂格(Cher
期刊
曾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每天只有回忆的时候,就证明他老了。  但是,也许有例外,那就是对自己,对小伙伴,以及对年少时光的眷恋和追忆。不论是20岁,30岁,还是40岁,乃至走过更长的人生路,人们都会时不时回忆懵懂岁月的欢乐与烦恼,像是成年社会所依赖的一味调剂品。人们在儿时的经历、感受、喜好和心理变化又总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在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成长的欣喜与焦虑在时间的缝隙中流逝,但每每我们回忆过去,不
期刊
美国科幻喜剧电影《扭转未来》中,一个40岁的中年失意男碰到8岁时的自己。40岁的他帮助8岁的他克服了自卑与自责,而8岁的他则帮助40岁的他重新找回童年时的梦想,找回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比如纯真年代,比如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爱。  现实生活中,美国摄影师阿德里安·切瑟(Adrain Chesser,下称切瑟)也通过魔术般的摄影,完成了与自己孩提时代的对话,并得以从童年的心理阴影中解脱,继而找到人生的下一
期刊
看到茱莉亚·富尔顿-贝敦(Julia Fullerton-Batten,下称茱莉亚)的《青春期故事》(Teenage Stories)系列,让我想起许久以前的一句歌词:“I am a big big girl ,in the big big world”(我是一个大大女孩,在一个大大世界)。与这句歌词不同,《青春期故事》呈现的是另一种景象—I am a big big girl ,in a sma
期刊
童年记忆往往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1948~)便是将童年记忆变成影像的杰出当代艺术家之一。杉本对大海的最初记忆来自在孩童时乘坐新干线所看到的生动海景,如同电影荧幕上的画面不断闪现在火车窗口与窗外岩石之间,至今他仍然记得,地平线与晴朗天空在蔚蓝色海洋上的交接处“如同武士的刀刃”。这些无法磨灭的记忆成为他后来代表作《海景》(Seascapes,198
期刊
初识尤里·科济列夫(Yuri Kozyrev)是在2011年11月,我们在开罗解放广场采访示威时相遇。没想到再次见面是在北京,他被第10届华赛组委会邀请,担任比赛评委。  这位俄罗斯的传奇摄影记者,几乎目击了25年来这个世界所发生的种种惊世骇俗的变革。自1990年代开始,他用相机记录苏联的衰亡和东欧的巨变;2001年起,尤里把镜头对准更多国际热点新闻,先是“9·11”,继而前往阿富汗;从2002年
期刊
华赛十岁了。十年之间,变化很大。  华赛评选的举办地几度转场。从第一、二届在深圳,到第三届起前往上海,其后第七届又至江苏南通,八、九届前往浙江杭州,今年是首次来到北京。  华赛的参赛方式完成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最初,作者寄送实体照片,那时组委接受少量光盘参赛已经是很“时尚、现代”的事情。而今,华赛参赛流程已经全部数字化,今年通过华赛官网投送作品的摄影师成为绝对主流。2005年和2006年在深圳评选时
期刊
弗朗西斯科·博索(Francesco Bosso),1959年生于意大利,是通过黑白照片解析事物和自然景观的知名摄影师,曾在美国与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和他的儿子布雷特·韦斯顿(Brett Weston),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和他的助手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以及艾伦·罗斯(Alan Ross)等摄影师进行过广泛合作,并传承了这些美国大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