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Weiner的归因理论,本研究通过问卷的方式对12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调查。根据研究对象的高考英语分数进行组别划分,得到高分组41人和低分组39人。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英语成绩等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成败的归因情况,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即努力程度、语言天赋、任务难度、教师水平和学习环境。结果发现除“学习环境”外,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学生在另外四个因素“努力程度”、“语言天赋”、“任务难度”、“教师水平”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异。高分组学习者倾向于积极归因,而低分组学生倾向消极归因,多将学习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
【关键词】归因;英语学习;非英语专业学生
一、引言
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语言基础薄弱、动机不强等原因,英语学习状况差强人意。以往,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重视探究有效的教学法、学习策略,希望通过方法的变化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而学习者心理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诸多因素参与并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其中个体内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
归因是指学习者就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试图找出影响成效的各种因素。成败归因不仅解释以往英语学习阶段性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今后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Heider(1958)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影响人们行为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感知而不是事件本身。心理学家Weiner(1985)吸收了Heider的观点以及控制点理论,提出了著名的三维度六因素模式理论,即人们对成败归因时,主要考虑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些因素按照性质又可分三个向度:内外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近几年,国内学者就归因与英语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归因方式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中,研究发现归因对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秦晓晴,2002;施翠芳,2004)。也有研究者发现英语水平和性别均是影响学习者不同归因的重要因素(张庆宗,2002;胡东平,施卓延,周浩,2009)。另外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归因论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及英语教学上的应用及启示(李昌真,2004;成晓光,2005;王强,2009)。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归因与英语学习密切相关,学习者的归因会对其英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学生内部心理因素——归因为研究的侧重点,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比较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在归因上的差异,以期给非英语专业教与学一些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根据Weiner的归因理论,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不同英语水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进行调查。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成败归因如何?
2.学习者的归因方式、内容和特点是否受成绩影响而存在显著差异?
3.研究结果可以给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哪些启示?
(二)调查对象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浙江省某高校120 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分别来自电信、金融、工商管理、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多个专业,涵盖范围广,具有一定代表性。根据研究对象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组别划分,得到高分组41人和低分组39人。
(三)调查内容和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共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份问卷是对受试者以外的10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开放式调查, 要求他们列出八个最影响其英语学习成败的因素。经过统计归纳,结合Weiner的归因理论,总结出五个因素,即努力程度、语言天赋、任务难度、教师水平和学习环境。将该五个因素按随机顺序设计成第二份问卷,选择项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形式分级,即“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中立(3分)”“不同意(2分)”“很不同意(1分)”。最后发放正式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最后将得到的原始数据按照不同的组别进行整理,之后采用百分比法对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项目1 英语学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高分组和低分组中的大部分学生均认同努力程度在英语学习成败的重要性。但从百分比来看,高分组学生比低分组学生更能认同努力的作用。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越是成功的同学越能认识到个人努力的作用。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个人努力程度这种可控的、内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会被激发,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去进行后继的英语学习。
(二)项目2 英语学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语言天赋
由表1可见,成绩好的学生有39%的人不认同认为语言天赋决定英语学习的成败。而成绩差的学生有高达76.3%的人认为自己英语学习缺乏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没有语言天赋。
(三)项目3英语学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任务难度
从表3中可知,两组均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认为英语学习的成败取决于任务的难易程度。但两组在认同这一观点的人数百分比上却有差异。只有12.2%的高分学生认为任务难度会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而低分组则有20.5%的同学同意。这说明任务难度对成功学习者的成绩影响比对失败学习者的影响小。也就是说,失败学习者倾向于把学习失败归咎于外在原因,比如任务难度。
(四)项目4 认为英语学习的成败与教师水平存在很大关系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17.1%高分组的学生和17.9%低分组的学生赞同学习成败与教师水平存在很大关系。两组大部分的同学均持中立的态度。但高分组不同意此项目的学生数要高于低分组(高分组:24.4%;低分组:18%),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绩差的学生对学好英语缺乏自信,更多寄希望于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五)项目5 英语学习成败与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关系
从表5中看出,只有14.6%的高分组学生认为学习环境和英语学习的成败没有很大关系,低分组的百分比略高为19.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认可学习环境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和硬件设施等都是保证英语学习成效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总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不同英语成绩等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情况,发现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学生在归因上有着不同。大多数英语学习未达标的学习者通常认为自己英语学习的失败是因为缺乏语言天赋、教师水平不足和任务难度不适宜。语言天赋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若学习者将失败归因为这个因素,学习者就会产生不胜任感和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自信心、学习动机将被削弱。同时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把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寄希望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教师水平、任务难度,他们期待外部的条件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变化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改变。这种消极归因只会使学习者对未来行为缺乏信心,对后续的自主学习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倾向于积极归因,他们往往认为努力付出是取得学习成功的保证。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大部分学生都看重学习环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要营造良好的英语自主学习氛围和环境,除了学习者加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外,学校和教师必要的介入显得非常重要。综上所述,成功学习者倾向积极归因,而不成功学习者多为消极归因。然而一个人的归因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关注学生的归因方式,善于发现不成功学生消极归因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或者通过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对自己的成败做合理的反省和归因,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和动机,从而调整其学习行为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Wiley,1958.
[2]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4):548-573.
[3]秦晓晴. 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2002,25(1): 71-78.
[4]张庆宗. 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57-60.
[5]胡东平,施卓延,周浩.归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34-37.
[6]李昌真. 运用归因理论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行为[J].外语界,2004,(6): 41-51.
[7]施翠芳. 优秀生外语学习归因特点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4, 3(4):96-98.
[8]成晓光.归因论及其教学应用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1): 65-70.
[9]王强. 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117-119.
注:
本文系2012年度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实证研究”最终成果。
【关键词】归因;英语学习;非英语专业学生
一、引言
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语言基础薄弱、动机不强等原因,英语学习状况差强人意。以往,研究者、教师和学生重视探究有效的教学法、学习策略,希望通过方法的变化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而学习者心理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诸多因素参与并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其中个体内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
归因是指学习者就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试图找出影响成效的各种因素。成败归因不仅解释以往英语学习阶段性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今后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Heider(1958)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影响人们行为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感知而不是事件本身。心理学家Weiner(1985)吸收了Heider的观点以及控制点理论,提出了著名的三维度六因素模式理论,即人们对成败归因时,主要考虑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些因素按照性质又可分三个向度:内外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近几年,国内学者就归因与英语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归因方式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中,研究发现归因对学习动机产生直接影响(秦晓晴,2002;施翠芳,2004)。也有研究者发现英语水平和性别均是影响学习者不同归因的重要因素(张庆宗,2002;胡东平,施卓延,周浩,2009)。另外一些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归因论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及英语教学上的应用及启示(李昌真,2004;成晓光,2005;王强,2009)。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归因与英语学习密切相关,学习者的归因会对其英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学生内部心理因素——归因为研究的侧重点,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比较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在归因上的差异,以期给非英语专业教与学一些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根据Weiner的归因理论,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不同英语水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进行调查。主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成败归因如何?
2.学习者的归因方式、内容和特点是否受成绩影响而存在显著差异?
3.研究结果可以给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哪些启示?
(二)调查对象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浙江省某高校120 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分别来自电信、金融、工商管理、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多个专业,涵盖范围广,具有一定代表性。根据研究对象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组别划分,得到高分组41人和低分组39人。
(三)调查内容和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共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份问卷是对受试者以外的10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开放式调查, 要求他们列出八个最影响其英语学习成败的因素。经过统计归纳,结合Weiner的归因理论,总结出五个因素,即努力程度、语言天赋、任务难度、教师水平和学习环境。将该五个因素按随机顺序设计成第二份问卷,选择项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形式分级,即“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中立(3分)”“不同意(2分)”“很不同意(1分)”。最后发放正式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最后将得到的原始数据按照不同的组别进行整理,之后采用百分比法对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项目1 英语学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高分组和低分组中的大部分学生均认同努力程度在英语学习成败的重要性。但从百分比来看,高分组学生比低分组学生更能认同努力的作用。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越是成功的同学越能认识到个人努力的作用。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个人努力程度这种可控的、内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会被激发,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去进行后继的英语学习。
(二)项目2 英语学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语言天赋
由表1可见,成绩好的学生有39%的人不认同认为语言天赋决定英语学习的成败。而成绩差的学生有高达76.3%的人认为自己英语学习缺乏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没有语言天赋。
(三)项目3英语学习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任务难度
从表3中可知,两组均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认为英语学习的成败取决于任务的难易程度。但两组在认同这一观点的人数百分比上却有差异。只有12.2%的高分学生认为任务难度会影响他们的英语成绩,而低分组则有20.5%的同学同意。这说明任务难度对成功学习者的成绩影响比对失败学习者的影响小。也就是说,失败学习者倾向于把学习失败归咎于外在原因,比如任务难度。
(四)项目4 认为英语学习的成败与教师水平存在很大关系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17.1%高分组的学生和17.9%低分组的学生赞同学习成败与教师水平存在很大关系。两组大部分的同学均持中立的态度。但高分组不同意此项目的学生数要高于低分组(高分组:24.4%;低分组:18%),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绩差的学生对学好英语缺乏自信,更多寄希望于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五)项目5 英语学习成败与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关系
从表5中看出,只有14.6%的高分组学生认为学习环境和英语学习的成败没有很大关系,低分组的百分比略高为19.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认可学习环境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和硬件设施等都是保证英语学习成效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总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不同英语成绩等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成败的归因情况,发现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学生在归因上有着不同。大多数英语学习未达标的学习者通常认为自己英语学习的失败是因为缺乏语言天赋、教师水平不足和任务难度不适宜。语言天赋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若学习者将失败归因为这个因素,学习者就会产生不胜任感和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自信心、学习动机将被削弱。同时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把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寄希望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教师水平、任务难度,他们期待外部的条件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变化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改变。这种消极归因只会使学习者对未来行为缺乏信心,对后续的自主学习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倾向于积极归因,他们往往认为努力付出是取得学习成功的保证。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大部分学生都看重学习环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要营造良好的英语自主学习氛围和环境,除了学习者加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外,学校和教师必要的介入显得非常重要。综上所述,成功学习者倾向积极归因,而不成功学习者多为消极归因。然而一个人的归因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关注学生的归因方式,善于发现不成功学生消极归因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或者通过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对自己的成败做合理的反省和归因,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和动机,从而调整其学习行为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Heider, F.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Wiley,1958.
[2]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4):548-573.
[3]秦晓晴. 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2002,25(1): 71-78.
[4]张庆宗. 英语学习成败自我归因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57-60.
[5]胡东平,施卓延,周浩.归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34-37.
[6]李昌真. 运用归因理论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行为[J].外语界,2004,(6): 41-51.
[7]施翠芳. 优秀生外语学习归因特点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4, 3(4):96-98.
[8]成晓光.归因论及其教学应用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1): 65-70.
[9]王强. 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117-119.
注:
本文系2012年度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实证研究”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