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它在语文教学中只能永远处于辅助性从属的地位,不能取代师生的直接交流。在操作时要有的放矢,注重效率,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学生兴趣教学效率辅助手段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大赛,我有幸连续听了15节语文公开课。15位中青年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老师们各显其能,制作的课件各有特色,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具体的课堂运用中,从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吻合程度来看,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好这一先进的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呢?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有的放矢,突破难点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应“有的放矢”。课程资源的运用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在选择课程资源时我们首先要考虑选择的这个材料是否紧扣文本,是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能达到自己所想要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通过对各种信息的交换、加工,制作成二维、三维动画,在时空中,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也可以通过运用艺术手段和特技效果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要表现的内容在远与近、大与小、繁与简、虚与实、快与慢之间转化,便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比如我教古诗《春江花月夜》,如何体会其意境是个难点。运用多媒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首先以春江月夜图为背景,配以中国民乐,进行吟诵,渲染出诗歌特有的意境。在学生大致读懂诗题的基础上,在屏幕上展现有节奏的配乐范读,同时,根据诗歌内容按序在背景上出现相关图像,并最终完成诗歌意境图。最后,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欣赏诗歌描绘的意境。再如《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是假?学生往往各执一辞,争议不休。如果让学生观看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的表演,这个问题就迎“戏”而解了。
  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效率的教学工作中,让多媒体教学置于“辅助”的位置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激发兴趣,避免滥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多媒体教学不但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多媒体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迎合新形式,有的教师就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课文朗读成了看画面听录音,对课文的质疑全都展示到屏幕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主要在看屏幕。这样虽然容量加大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但学生学到的东西却少了。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应适度,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有选择地运用,而不是为了迎合学生,走马观花似的过一遍。语文教学最终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不应太过于受多媒体的限制。例如,在赏读姜夔的《扬州慢》时,我精选了扬州美景及萧条图片,先把美的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遨游,领略其中的异彩纷呈,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再展现其萧条景象,将扬州昔日醉人的美景与作者眼前的满目疮痍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体悟作者“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的深沉感慨。这样经过精心安排的使用多媒体,收效很大。
  三、明确认识,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能搞得费时劳神,机械死板,禁锢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增加传统教学的魅力,而不是要取代或者消灭它。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时应该根据课文的需要制作课件。要谨记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用形式代替内容。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课文要依托文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
  总之,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另一个方面,切不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核心位置。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才能走上良性的、健康的、积极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国资委:一季度央企累计实现净利润超4000亿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彭华岗  4月16日,国新办举行一季度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彭华岗在会上介绍,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生产运行平稳有序,经营效益再创新高,呈现出稳中上升、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首季“开门红”。  净利润创历史同期新高。一季度央企累计
赵一曼与宁儿【家书原文】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
这是我们2018年的第一次相逢。  逝者如斯,流水带走了时光,却留下了金色的记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回望过去一年,最难忘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当选挥手致意的一瞬间,再次向人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定格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庄重承诺,宣告了中国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回望过去一年,最自豪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建党百年之际,从独特角度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之光和奋斗历程的《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红色家书入手,呈现了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封封家书中,共产党人的生活和思想信仰一览无余。近日,本刊记者采访该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听他讲述红色家书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本书序言提到,“在浩如烟海的家书史料中,
他是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人物原型,也是今年受到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也是发明菌草技术、解决“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的“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放弃研发专利可能带来的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收入,选择以科研成果助力我国和南非、斐济、卢旺达等国家和地区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他将全世界“无产者”装在心中。  “只要还活着,就
【留言】书记您好!我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石楞坎四组的村民,我们村2008年遭遇地震灾情严重,村民上下一心互帮互助共同抵御磨难,自筹资金打通8公里重建之路。由于资金不足道路崎岖陡峭勉强通车,历尽千辛万苦在党和国家救助下重建美好温馨的家园。近几年,国家筑桥修路打通致富之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奔赴幸福小康,而我们的通村公路至今没有硬化,道路崎岖陡峭为出行带来很多不便,多雨季节更是滑坡塌陷寸步难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认真审视地处三省区接合部、流动人口来往频繁的现实,深刻把握农村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矛盾纠纷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大的旗情现状,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谋划建设“三个中心”、打造“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引进落地了一大批产业联动发展项目,精准实施民生领域“六大行动”,一户不落地将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一、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初中学生在课堂最希望得到信任和重视,他们随时准备接受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就以《藤野先生》中的一个句子为例来说吧。我抓住这
前不久,听了我区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给人的总体感受是简约而不简单,质朴中流露的是语文课堂的和谐之美。  一、简约不简单  《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中一详一略两个事例紧紧扣住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人格魅力。尤其
一、转变理念,注重研究,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有效性  1.更新观念研究学法,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载体,以课本为基础,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紧扣“五点”:即知识点、考点、能力点、热点、德育点,编织知识网络结构。学案分为中考导航、考点梳理、典型例题、效果检测,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小结,整理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