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它在语文教学中只能永远处于辅助性从属的地位,不能取代师生的直接交流。在操作时要有的放矢,注重效率,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学生兴趣教学效率辅助手段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大赛,我有幸连续听了15节语文公开课。15位中青年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老师们各显其能,制作的课件各有特色,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具体的课堂运用中,从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吻合程度来看,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好这一先进的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呢?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有的放矢,突破难点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应“有的放矢”。课程资源的运用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在选择课程资源时我们首先要考虑选择的这个材料是否紧扣文本,是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能达到自己所想要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通过对各种信息的交换、加工,制作成二维、三维动画,在时空中,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也可以通过运用艺术手段和特技效果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要表现的内容在远与近、大与小、繁与简、虚与实、快与慢之间转化,便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比如我教古诗《春江花月夜》,如何体会其意境是个难点。运用多媒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首先以春江月夜图为背景,配以中国民乐,进行吟诵,渲染出诗歌特有的意境。在学生大致读懂诗题的基础上,在屏幕上展现有节奏的配乐范读,同时,根据诗歌内容按序在背景上出现相关图像,并最终完成诗歌意境图。最后,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欣赏诗歌描绘的意境。再如《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是假?学生往往各执一辞,争议不休。如果让学生观看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的表演,这个问题就迎“戏”而解了。
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效率的教学工作中,让多媒体教学置于“辅助”的位置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激发兴趣,避免滥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多媒体教学不但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多媒体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迎合新形式,有的教师就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课文朗读成了看画面听录音,对课文的质疑全都展示到屏幕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主要在看屏幕。这样虽然容量加大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但学生学到的东西却少了。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应适度,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有选择地运用,而不是为了迎合学生,走马观花似的过一遍。语文教学最终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不应太过于受多媒体的限制。例如,在赏读姜夔的《扬州慢》时,我精选了扬州美景及萧条图片,先把美的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遨游,领略其中的异彩纷呈,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再展现其萧条景象,将扬州昔日醉人的美景与作者眼前的满目疮痍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体悟作者“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的深沉感慨。这样经过精心安排的使用多媒体,收效很大。
三、明确认识,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能搞得费时劳神,机械死板,禁锢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增加传统教学的魅力,而不是要取代或者消灭它。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时应该根据课文的需要制作课件。要谨记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用形式代替内容。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课文要依托文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
总之,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另一个方面,切不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核心位置。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才能走上良性的、健康的、积极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学生兴趣教学效率辅助手段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大赛,我有幸连续听了15节语文公开课。15位中青年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老师们各显其能,制作的课件各有特色,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具体的课堂运用中,从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吻合程度来看,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好这一先进的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呢?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有的放矢,突破难点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应“有的放矢”。课程资源的运用不在于“多”而是在于“精”。在选择课程资源时我们首先要考虑选择的这个材料是否紧扣文本,是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能达到自己所想要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通过对各种信息的交换、加工,制作成二维、三维动画,在时空中,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也可以通过运用艺术手段和特技效果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要表现的内容在远与近、大与小、繁与简、虚与实、快与慢之间转化,便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比如我教古诗《春江花月夜》,如何体会其意境是个难点。运用多媒体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首先以春江月夜图为背景,配以中国民乐,进行吟诵,渲染出诗歌特有的意境。在学生大致读懂诗题的基础上,在屏幕上展现有节奏的配乐范读,同时,根据诗歌内容按序在背景上出现相关图像,并最终完成诗歌意境图。最后,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欣赏诗歌描绘的意境。再如《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究竟是真是假?学生往往各执一辞,争议不休。如果让学生观看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的表演,这个问题就迎“戏”而解了。
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效率的教学工作中,让多媒体教学置于“辅助”的位置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激发兴趣,避免滥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多媒体教学不但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多媒体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迎合新形式,有的教师就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课文朗读成了看画面听录音,对课文的质疑全都展示到屏幕上,一节课下来学生主要在看屏幕。这样虽然容量加大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但学生学到的东西却少了。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应适度,要针对教学的目标有选择地运用,而不是为了迎合学生,走马观花似的过一遍。语文教学最终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不应太过于受多媒体的限制。例如,在赏读姜夔的《扬州慢》时,我精选了扬州美景及萧条图片,先把美的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遨游,领略其中的异彩纷呈,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再展现其萧条景象,将扬州昔日醉人的美景与作者眼前的满目疮痍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体悟作者“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的深沉感慨。这样经过精心安排的使用多媒体,收效很大。
三、明确认识,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能搞得费时劳神,机械死板,禁锢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增加传统教学的魅力,而不是要取代或者消灭它。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时应该根据课文的需要制作课件。要谨记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用形式代替内容。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课文要依托文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
总之,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另一个方面,切不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核心位置。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才能走上良性的、健康的、积极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