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思维的求异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g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时四年的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在很多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高考语文要求除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能力外,最明显的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一时对中学语文界提出了挑战性的要求,引发了中学语文教师的理性思考。
  高考语文试题中到底怎样考查考生的探究性能力,平心而论,就试题本身而言,喜忧参半,甚至忧多于喜。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从指导角度考虑更是云遮雾罩。但毋庸置疑,命题专家们是作出了努力的。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考纲及四年来的试卷从实践的角度作出理性的思考与冷静的分析。从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探究性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发现研究型人才,实际上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事实上,作为高考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命题者的本意在以求异思维的方式考查考生,但目的并未真正达到;相反,有的试题却以求异思维的命题方式限制了考生的答题区间,反而变成了求同思维试题约束了考生的思维取向。
  一、要求过高,考生跳起来摘不到果子
  1.中学生的现有水平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民族心理?什么是人文精神?因此无法真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在限时性考试中,考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也知之甚少,自然无法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出发点很好,但阅卷时又不便操作。因而往往没有真正体现个性得分。
  4.文本中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生很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二、真伪共存,考生犹豫不决,哽噎在喉
  1.真题好题,由于受时间和试卷长度的限制,使考生无法最大限度地答出自己的水平。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欧·亨利《二十年以后》: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这样的探究题考生是有话可说的,完全可以说出自己的见解。
  同样,2010年福建卷——王庆其《“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这样的探究题,只要有时间考生是有话可说的。
  2.伪探究题,纯属作秀,不利于考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如:2009年辽宁卷——贾平凹《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09年辽宁卷斯——蒂芬·杰·古尔德《达尔文的拖延》:
  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以上两道题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题。第一题第一问多余第二问完全是信息筛选。第二题更是一道信息筛选与自问自答。
  3.题干指示性太强,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考生之间的能力指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查探究能力。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法]莫泊桑《保护人》: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朋友“将会更加长久”。请就你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出现得太多,答题角度的提示也过多,暗示性太强,不利于最大限度的体现考生能力的差异。
  4.范围过窄,易落俗套,限制考生思维的开拓性。基本锁定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除天津与江苏在诗歌与论述类文本作出尝试外,其他省市很少变化。
  事实上,探究性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认识、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今后的探究性命题必须朝以下方向发展:
  (一)突出三个特点,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二)降低考试要求,从实际出发,适度调整;
  (三)撤销二选,减少试卷长度,给出更多答题时间;
  (四)消灭伪探究,不无病呻吟,彰显求异思维;
  (五)减少指示性,给考生最大的答题空间;
  (六)拓展命题领域,寻求探究性命题的可变性与科学性;
  (七)探索命题题型,在观点式、启发式、标题式、评价式、主题式、矛盾式、关系式、见解式和语言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西宜春学院中学课程教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然而在如此多年的数学学习中,真正爱好数学的人却很少,数学几乎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虽然新课改在教材的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上新授课时兴趣浓厚,但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上习题课,对于习题课,学生们也就提不起什么兴趣了。因此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习题课也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习题课上学生们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往往上课“整堂灌”
在语文课上进行爱的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爱的价值观。充满爱的教育,充满爱的语文,才是教育的真谛,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诗意、更生动、更美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一、“爱”充满着语文  中学教科书中所展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社会对祖国的爱;有对父母的感念之爱;也有对生命的人文关爱。这就
【教学设想】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善良之人,而我们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上也分明感受到她的善良,可是作者认为自己每当想到老王时,就觉心上不安,后来衍成内心的愧怍。不安源于愧怍,愧怍又是因何而起呢?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自己对老王的关
一、导入语  亲爱的同学们,首先欢迎你们进入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如果说在初中阶段,我们只是泛舟荡漾在化学的河川之上,为沿途的旖旎风景所倾倒,那么我们进入高中以后,一定会发现眼前的河面越加开阔,景色更加优美,让我们扬起风帆一起遨游于神奇的化学海洋之中吧。  情景一:溶洞景观的图片(千奇百怪的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情景二:节日焰火的图片(五彩缤
教师的人生就像播种,播下一个信念,收获一颗爱心;播下一颗爱心,收获一片希望;播下一片希望,收获孩子灿烂的明天。让“关爱体现在细节中”,让“细节展现出关爱来”一直是我教育的信念,也是我永恒的追求。我要用这种信念,把爱洒向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关爱在细节中绽放人性的光彩。  做学生的“成长导师”,最大的优点就是目标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集中优势精力、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内容摘要】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阅读,但有一些老师只重视文章的教学,练习的巩固而忽视学生阅读。把阅读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认为只要抓好“基础知识”,就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阅读 方式自我完善  在当前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书报杂志已经成为信息生产、贮存、传递、交流的一种主要手段,成为将先进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但许多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好的创意在课堂上往往难以展现,于是笔者“蹲下身子看学生”,为学生创建新型的“课堂”,真正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对话而非对抗的良好关系,建立“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对话 新型课堂 平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书 ——《沙乡年鉴》,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他把土
一、报刊阅读的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获得并提取所需信息,了解英语世界,开拓视野,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中的重头戏,新课改后高考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题量增加,而且知识面不断拓宽,词汇量也在增大。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要求重点。但从我国学
文言文如何学习如何学好,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加强诵读与积累”,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把“诵读与积累”当成文言文学习的唯一手段甚至唯一目的,问题恐怕就比较严重了。下面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例,谈谈文言文“读→思→悟→用”四步学习法,希望由此构建文言文有效学习法。  一、文言文有效学习法主要步骤  1.读  读,这里特指文言文的诵读与译读(也包含对比阅读不同的译文)。首先要求是看清字形,读